老照片,另一维度的历史
摘要:如果有人告诉他,《老照片》是大学图书馆书架上品相最破的书,冯克力会直接将这视为一种赞赏——因为这说明《老照片》被学生们看得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岳巍 北京报道
如果有人告诉他,《老照片》是大学图书馆书架上品相最破的书,冯克力会直接将这视为一种赞赏——因为这说明《老照片》被学生们看得多。
1954年出生,当过兵做过工人,冯克力会轻松地自我解嘲说就是没读过书。没读过书的冯克力后来专心做了一本系列的“书”——《老照片》。那时候已经是1996年,冯克力42岁,已经过了“不惑”。
开风气的事
1994年之前,冯克力一直是《山东画报》的编辑,他的工作就是“整天与图片打交道”,时间久了,冯克力对图片“感觉就多一些”。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当《山东画报》成立出版社时,他被调入。按照冯克力自己的说法,他去做《老照片》既有个人的兴趣,也有组织上的安排。
冯克力调入出版社之后做的第一本书是《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本书是以历史图片来反映1894年到1994年100年间的中国历史。将近十年之后,冯克力不无惋惜地感叹,当时那本书完全是按照正史的线索来做的,“它的描述,它的观点,甚至说它的分期都是很严格地按正史下来的。”
冯克力自己也承认,从多个方面来讲,那本书本身没有多少创新。唯一的收获就是在做那本书的过程当中,冯克力和他的同伴们收集和接触到了大量的历史照片。
那本书的编者和作者是中央党校的几名老师,他们承担了绝大多数图片搜集的工作,冯克力“也辅助性地帮助到处找照片”。作为出版方,所有图片最终全部汇集到冯克力这里,他记得当时征集到的照片大概有6000多张,不过实际运用到书里的只有2000多张,即便被使用的照片,也是按照官方正史的规范说法进行解读,这可以视为当时的历史局限造成的缺憾。
编完这本书之后,冯克力和同伴们开始琢磨如何将剩余的4000张图片好好地利用起来,当然这是从最简单的效率角度进行考量,事实上他们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图。在第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在接触这么多照片的时候,冯克力发现照片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内涵与被匹配的文字记述有很大的差异,照片上的历史信息丰富到很难用话语将其描述出来,冯克力想要将这一种照片中体现出的特殊意味让受众也能感受得到。
《老照片》创意
山东画报出版社当时的总编辑最早提出了做一本关于老照片的图片书的创意,并把具体创办工作交给了冯克力。冯克力决定做一本能够连续出版的杂志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手中的资源与资料细水长流地开发出来。
在策划书中,冯克力对于《老照片》的设计是这样的:要做成一本图文书,文章要围绕着照片来撰写。1996年的冯克力将“20年”确立为老照片的时代限定,因为从1996年算起20年之前正好是1976年,“那一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毛泽东去世,周恩来去世,粉碎四人帮,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发生了变化。中国真正进入了一种社会转型期。”冯克力希望老照片提供给受众的图片能够帮助他们更为冷静理性,以及全面地审视转型期之前的中国。
用图片呈现历史
做《老照片》16年之后,冯克力出了一本个人的新书——《当历史可以观看》。16年之后,他想要开口讲讲那些与老照片有关的事情。
在呈现了以千计数的老照片以及那些老照片所讲述的故事之后,冯克力想要讲讲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比如,这些照片被征集被编辑的秘辛。
《当历史可以观看》中,冯克力不仅让人们看到图片以及图片的历史,更看到这些图片被发现的历史,书中的图片有些是新华社档案图册中因为多种原因被归为“不宜发表”的废片,有些是曾经归入“敌档”原存于公安机关的敌伪档案中被认为“不宜公布”的,有些则是与过往的教科书中的标准描述不符,颠覆旧有历史描述的,还有的则是记录“私人史”的个人照相留念。
冯克力从这些渠道获得照片,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文字也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他想要做的是在大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下,为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找到一个出口。家国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的生命体验却是构成家国的最基本的元素。个体的历史让家国与时代的历史有了温度。
冯克力书中的图片呈现的是历史,他的文字则成为发现历史的历史,这种历史的双重叠加,使得人们在观看历史的同时,对于这些历史片段在后来遭遇的“历史的尴尬”亦能感同身受,冯克力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却达到了这种最终效果,不得不说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巧合。
冯克力说,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被观看。冯克力说自己要感谢达盖尔,后者是摄影术的发明者。
达盖尔之外,冯克力毫不掩饰对陈丹青的“景仰”。忆起十几年前二人的第一次见面,冯克力脸上满是笑。陈丹青向冯克力推荐了苏珊·桑塔格与罗兰巴特,他们有关摄影的书为冯克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眼光。陈丹青坦率地表达了对于冯克力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将“老照片”更进一步进入到影像层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