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龙象共舞”需合理管控

作者:刘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5-22 23:27:00

摘要:在国际媒体上,无论是在地缘政治还是经济贸易方面,中印两国还经常被描绘为潜在的,甚至随时可能爆发冲突的敌手。

“龙象共舞”需合理管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印度的成功访问,基本驱散了过去一个月里因边境争议而笼罩在两国关系之上的阴云。4月中旬起,因印度指责中国军队越过实际控制线,两军士兵在边境上扎营相望,但现在通过合理的沟通与磋商机制,潜在冲突已被化解。李克强此行不仅因平实、开放、幽默的新作风给印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中印之间达成一系列务实合作成果,搭建未来合作战略性框架、明确世界两个潜力最大市场对接互补、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双方达成的共识,尤为引人瞩目。
    过去30多年里,中印两国的市场化改革及其带来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以“龙象共舞”的姿态冲击整个世界经济版图,造成全球经济平衡点向东、向亚洲的转移,也为两国经贸关系的逐步提升搭建了稳固平台。2009年,在金融危机打击西方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目前则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并希望未来几年里步入“前五”之列。2010年12月时任总理温家宝访印时确定在2015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只要继续当前发展势头,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不是难事。虽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印度方面略感担忧,但两国外贸深具互补性,经贸关系的加强与相互依存度的上升将成为政治关系稳定的坚强基石。
    当然在国际媒体上,无论是在地缘政治还是经济贸易方面,中印两国还经常被描绘为潜在的,甚至随时可能爆发冲突的敌手。其原因当然是两国在现代史上经历的曲折反复的关系,包括1962年为时短暂、规模不大却影响深远的边界战争,甚至在两国1990年代初恢复关系正常化之后,还曾因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而一度濒临危机。但也应看到自2003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和2005年温家宝访印以来,两国关系已经进入正常的稳步发展时期。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印两国应当把1962年的战争看做一幕需要走出其阴影的历史悲剧,正常双边的经济合作不应被领土争议绑架,当然前提是双方完善目前的边境事务磋商机制,以更及时、顺畅的沟通解决各种突发事件。这也涉及到李克强此次访印的另一个成果,就是增强双方战略互信。中印边界争议由来已久,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殖民时代的遗留问题,因所涉地域过广、历史过于复杂而一时难以解决,有时也不免溅起火花,但只要保持相互尊重和信任,不以恶意揣度对方,两国完全可以合理管控这方面的分歧。
    经济学家理查德·鲍德温和菲利普·马丁曾写道:“基于土地的财富是零和博弈,因此争夺领土的暴力冲突不可避免。相反,基于工业的财富却是正和博弈——可惜重商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竞争的言论却让这个信息模糊了一个世纪之久,更令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才认识到这一点。”除非直接关系到能源等稀缺资源,将更广大领土与更强经济实力画等号的观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过时了。
    当然中印两国领导人近年来已经认识到,与领土争端相比,两国抓紧国际形势变化造就的战略机遇期,争取历史性的民族复兴机会才更重要。国家衰弱的时候,往往对领土比较敏感,如果两国都摆脱了弱者心态和受害者思维,领土问题的解决也将只是时间问题。
    除历史矛盾外,中印关系的第二个隐忧是双方是否可能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上的对手。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出人意料的高速发展冲击了亚洲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令一些周边国家感到突然和些许不安,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又调整9·11之后以中东为战略重心的对外政策,实行朝向亚洲的“再平衡”,在南亚方面继续推进以前两届政府强化美印关系的思路。2000年克林顿访印时美印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小布什执政时期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甚至在印度拒不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情况下与其签订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显示对印度的高度重视,这也让一些人怀疑美国是否在“拉拢”印度,以达到“遏制”中国这个潜在对手的目的。
    其实如果追溯二战结束以来中、美、俄(苏)、印、巴这“五角关系”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不断的演变与调整过程之中,任何一方都可能根据最坏的可能性来确定自身的博弈安排,但只要各方之间保持着务实态度和外交智慧,最坏的结局就不会上演。印度在世界地区性大国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南亚“一家独大”,受外部威胁的程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它一直采取“不结盟政策”并从中获利的原因之一。只要中印不走向公开的冲突甚至对立,印度就不大可能做出外交政策上的重大调整,甚至完全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
    担忧中印潜在矛盾的第三个理由是所谓的“资源争夺”与“贸易摩擦”。中印两国都是石油等能源的进口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也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双方是否会在这方面发生冲突?应该说这也不是零和博弈,科技进步与新能源的发展将缓解这个矛盾,同时因为中国的石油供应线通过南亚海域,维持同印度的正常关系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逻辑。近年来在中国对印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印度已成为继欧盟、美国之后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第三多的贸易方。但我们应该将商业争议与政治划清界限,而且从长远来看,维护当前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对两国内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转型都有利。
    总之,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力量让中印两国成为对手,任何中印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冲突的说法都是耸人听闻的,只要合理管控分歧,两国能够构建“龙象共舞”的世纪。李克强此行拜访了二战中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的家属,这是高超的外交安排,让两国人的记忆回到中印几千年来的友好交流、回到在反法西斯和反殖民斗争中的密切合作,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短暂的不愉快被逐渐淡忘,将为中印关系构建最深层次的基础。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民间和心灵层面上的融通才是化解国家间矛盾的根本保障。
(作者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评论版主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