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核查:“坏人”全歼榜
3月31日凌晨,位于西直门南小街的金灿酒店仍然是灯火通明。号称中国券商之家的荣大快印,租下了这个酒店的两层楼。在荣大快印的格子间里,聚着好几群脸发绿眼通红的烟鬼和咖啡控们。为了在前所未有的“核查风暴”中过关,这帮活跃在IPO领域的“达人”还在做着最后的努力。
核查枪口瞄准12大黑洞
“(IPO暂停)对我们确实有些影响,证监会要求自查,所里也很重视,工作量蛮大的。”3月22日,在西直门南小街的一家酒店里,深圳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核对自查报告材料的内容。
IPO审核暂停4个月以来,虽然券商的投行部门业务受影响程度最大,但是负责IPO项目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亚于投行。今年初,证监会要求排队的IPO项目先开展自查工作,各家承接了IPO项目的会计师事务所,顿时忙碌了起来。
证监会专项核查的要求下达后,凡是有IPO项目的会计师事务所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和券商的保代进行了沟通,制订出项目核查计划。“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会计师们的普遍感觉。
一位注册会计师透露,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此次核查需由投行的质控部门牵头,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各自对核查记录留底备查。
“人手方面不存在问题,不过和我们有合作的投行那边,有几家人手比较紧张。”这位会计师坦言。
“实际上证监会对于此次核查准备很充分,列举了12大重点核查事项,我们内部讨论的结果也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广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透露。他坦言,只要发行人没有刻意对会计师和保代隐瞒,保代和会计师对相关项目存在的问题心里有数,也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核查。
据悉,此12项核查重点分别为自我交易、利益交换、关联方、利润虚构、体外资金循环、虚假的互联网交易、少计当期成本费用、阶段性降低人工成本粉饰业绩、推迟费用开支、资产减值低估、推迟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其他导致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失真、粉饰业绩或财务造假的情况等。
167家公司因何吓退?
记者从证监会得到的资料显示,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拟IPO企业名单显示,随着“财务专项检查”第一阶段的收官,清明节前一周(3月30日-4月3日)新增的终止、中止审查企业家数再次“爆棚”,分别达到43 家和103 家;而正常审核( 非终止、中止审查状态) 企业总数在上一周759 家的基础上进一步缩水,骤降至615 家,对比本次大检查前的2012 年12 月数据,降幅已达25% 左右。
这些最新撤单的企业中,不乏广州富力地产、净雅食品这样的知名企业。至此,今年IPO 撤单企业的总数已经攀升至167 家,达到2012 年全年撤单企业总数64 家的260%。其中,创业板拟上市公司遭到重创,确认终止审查的企业竟然高达106 家。这个数字意味着有超过30% 的创业板拟上市公司撤回了申请,在所有撤回项目中占到了63.5%。
按照相关规定,创业板上市公司有两项硬性要求,一是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二是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 万元,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 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这意味着在审企业2012 年业绩如果出现下降,就已经不符合创业板IPO 申请要求,必须撤回上市申请材料。
对于主板和中小板公司,虽然没有明确业绩下滑必须停止IPO 申请,但部分企业存在的关联交易、虚构利润等财务问题也是核查重点。
在主动撤回上市材料的企业中,已通过发审会而终止审核的4 家企业特别惹人注目,这4 家企业分别是河南裕华光伏新材料、江苏斯菲尔电气、宁夏日晶新能源装备和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均原本计划登陆创业板。“已经过会的企业也要补充年报等材料,也要自查,我们忙坏了。”一位保荐代表人说。
这167 家撤单企业中,等待时间最长的两家公司是宁波合力模具公司和宁波华龙电子公司,它们2008 年就提出IPO 申请,5 年后也被叫停。
哪些券商保荐问题多?
去年年底(12 月28 日),证监会启动这次IPO 在审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时,明确本次专项检查将以保荐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自查、证监会检查自查报告及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前述发行人自我交易等12 项粉饰或操纵利润情形,证监会要求保荐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在自查中须特别关注。3 月31 日是中介机构和企业自查阶段的截止日,所有自查报告必须在当天上报,为此,证监会相关部门人员也特地加班验收。
为了保证自查阶段的效果,证监会将以往查处的财务造假事件以及处理结果做成案例。在财务核查风暴的威慑之下,截止到4月3日,800多家排队等待过会的企业,已有167 家企业撤回了上市申请。
自查结束也不意味着撤单的终止,财务核查第二阶段已经开始。证监会4 月3 日以抽签方式选取了30 家企业的自查报告进行抽查,这些企业仍存撤单可能。这让不少券商保荐人迄今依然忧心忡忡。
记者从证监会得知,虽然3 月底前实在自查不完可申请延期至4 月15 日,但是几乎没有拟上市企业申请延期或是“中止审查”,而是选择在截止日之前提交了自查报告放手一搏,或是“临阵脱逃”撤回申请。证监会对IPO 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检查的自查阶段工作正式结束。从4 月起,证监会将对上交自查报告的700 余家企业启动复查和抽查工作。
事实上,直到3 月21 日,从证监会撤回上市申请的企业还只有48 家,而在最后一周多的时间里,撤回上市申请的企业猛增了119 家。
在涉及的保荐机构中,有业内人士列举出此次抽查最受伤的4 家券商:从抽查名单来看,国信证券原本有68 家保荐企业,但财务检查之后撤单15 家、中止12 家,还有6 家被证监会抽查;光大证券原保荐26 家企业,撤单5 家、中止了4 家,剩下17 家居然被抽中5 家;民生证券原保荐31 家企业,撤单11 家、中止6 家,剩余14 家,撤下申报材料和中止审查企业中,还包括两家已过会企业;渤海证券原保荐7 家,但撤单3 家、中止2 家,只剩2 家中小板企业在审。
中信建投在IPO 审查中的策略很另类,其保荐的3个创业板项目,包括京华信息、大连路明、电旗通讯,终止审查之前的状态均为“中止审查”。其中,京华信息的中止审查状态,甚至已经超过了1 年,实在难以逃脱借“中止审查”拖延时间的嫌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