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地方债传导链条

作者:肖君秀 盛青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19 23:48:00

摘要:哀鸿遍野的投资市场隐藏着一处幸福的领地,那就是信托公司最为热销、收益超过10%的地方政府基建信托项目,短短两年间其规模已冲上数万亿,成为推动地方债务规模飙至15万亿的重要力量,而这类产品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是个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肖君秀 盛青红 深圳、广州报道
    哀鸿遍野的投资市场隐藏着一处幸福的领地,那就是信托公司最为热销、收益超过10%的地方政府基建信托项目,短短两年间其规模已冲上数万亿,成为推动地方债务规模飙至15万亿的重要力量,而这类产品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是个人。
    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信贷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近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盛等纷纷警示中国地方债务危机,惠誉和穆迪因此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国际巨头对我国地方债务如此集中“关注”还是头一次。
    “现在新增部分实际上已转至表外体现,而表外资产的购买者又都是个人,这就演变成一种社会风险!”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对地方债务滚雪球表示担忧。
    个人投资者敢于与政府对赌,是因为他们认定地方政府不敢赖账,实际上风险却在悄悄逼近。
危险的转移
     4月的深圳,雨一直下个不停,湿腻和闷热让人烦闷,某信托公司销售经理迟晓春(化名)却愉悦地坐在办公室侃道:“不瞒你说,我们这一行中买宝马的人越来越多!”信托业这两年过上了好日子,自从银行几乎掐断了地方政府贷款后,信托产品成为新的融资形式,海量的资金需求让信托业的生意特别火爆。
    在信托产品当中,地方政府基建类产品最受欢迎:“排在首位的是政信类,其次是优势企业工商类,再就是地产类、股权质押类了。”在迟晓春看来,个人投资者青睐此类产品,在于相信政府不会倒闭,本息收回没问题。
    记者检索了多家信托公司发行的基建类产品发现,目前年收益在10%左右、数亿规模的产品一周内便被抢光,即便是那些年收益高达13%左右的高风险项目产品,也能在两周内卖完。
    已两次参与购买该类产品、拥有数千亿流动资金的深圳投资者吴小姐告诉记者:“我们圈内流传一句‘要想富,买政府’,政府胆子大敢借钱,我们也要胆大敢借出去,谁怕谁呢?”
    自从2011年银监会整顿平台贷之后,地方政府便绕道信托机构或者银行表外业务,曲线向个人融资成为其大搞建设的资金新来源。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1年末投向基建的信托余额接近一万亿,而2012年则迅速升至1.65万亿,如今余额已逼近2万亿。
    除了信托融资,地方政府还通过当地企业以各种形式进行表外融资,而对接投资的基本上都是个人投资者,他们从银行、证券、信托购买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实际上已参与了地方政府融资业务。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预估,地方债务在银行体系内余额大约是10万亿,另外在影子银行系统的余额约3万亿-8万亿。那么,预估个人投资者在地方债务可能涉及5万亿左右,他们已被大规模地裹挟到地方债风险之中,只不过,在基建信托产品中的两万亿是显性的地方债务,其他或多或少成为隐性债务,被乔装打扮成各种各样的融资方式。
    最近华泰证券、招商证券等多家机构都估计,2012年末地方债务规模在15万亿上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地方债务规模还在不断地增加,如按超过10%年息计,今后地方政府每年需偿还1.5万亿-2万亿的利息,而且部分还到了偿还本金的时候。钟伟认为,这要求地方财力每年至少增长20%以上,新增财力才能覆盖债务利息。如果没有新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基本已丧失了地方债务的偿还能力。
监管与躲猫猫
    个人投资者卷入地方债务风险,正是监管层对于地方债务在银行体内的平台贷进行整顿化解之时。
    2011年3月29日,银监会在2010年年度报告中对防止平台贷风险如此陈述:“加快存量贷款的分类处置,提高相关贷款的资本要求和拨备标准,强化问责处罚,坚决处置各类违规违法行为”,“足额提取拨备,通过真实核销,逐步化解风险”,随后还要求平台贷管理按季度上报银监会,一场银行平台贷大整顿随之而来。当年年末,地方政府在银行的平台贷规模将近10万亿左右。
    2012年银监会继续对平台贷严防死守风险,而且一直实行“降旧控新”的原则。难以从银行借钱,地方政府在信托的路上一路狂飙,该年基建类信托资金余额为1.65万亿元,同比上年高增62%。信托业对各业务的牛年有句经典概括,即2010年是银信合作产品,2011年是房地产信托,到了2012年是基建类政信合作产品。
    “去年我们都为基建信托而疯狂,当时任何一款基建产品出来便被抢空,最短只需数秒钟,2012年称之基建信托的‘秒杀年’。”回忆起去年的销售时光,迟晓春激动得边讲边打手势。
    监管层堵住了银行资金出口,地方政府却从其他渠道找到“出口”。这种地方融资躲猫猫的“游戏”被发现之后,监管层再次采取严厉措施,2012年12月24日,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463号文),地方政府融资受到影响,基建类信托遭棒喝。
    但威力却有限,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基建类信托募资规模377.76亿元,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43%,但同比却上涨了82%。于是,3月份银监会再发“8号文”整治银行理财产品;4月又发“10号文”整治平台贷。“表内表外同时收紧,控制地方债务的过度膨胀,以免为造GDP继续制造债务。”林采宜认为银监会频频出台的这些新政,均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不倒”的传说
    自从去年以来,信托产品风险事故正在接二连三地出现。现在政府、银行、个人投资者以及整个资本市场都担心同样一个问题,地方债务会不会爆出违约风险?
    某商业银行副行长告诉记者,现在监管层都在联手防止系统性与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对于信托要求是刚性兑付,正常情况应该没问题。迟晓春也说,现在对于信托都要求刚性兑付,所以基建项目死不了,“现在信托牌照稀缺,谁会因小失大?项目出问题都会自己掏钱先解决兑付。”
    但是投资者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淡定了,“现在我们也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上述已两次参与基建类信托投资的吴小姐不安起来,地产类、股权质押类以及商贸类信托项目都爆出了风险,现在是不是该轮到基建信托呢?
    今年以来,基建信托投资变得微妙起来。迟晓春认为自己对客户颇有良心,“现在一般建议客户买短期,一年期或一年半期的,短期风险应该可控吧,长期来看就不知道了……”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像吹气球不断地增大,市场上也开始谨慎,有些十几亿规模的融资项目销售难度增加了,“一是提高收益率卖出去,二是要看产品经理的能量。”吴小姐表示,从前不愁卖的基建类信托,而今个别产品也出现销售难。
    “你得跟大的玩,小的自己都死了,还怎么跟你兑付呢。”上述上市银行管理人士认为,大的信托公司即使出现问题,也能进行刚性兑付。
    当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中逐步挣脱出来,变成了投资者个人跟地方政府之间的风险博弈,如果信托公司债务平台出现坏账,将会引发社会不安。
    但记者听到的都是地方债务“不倒”的传说。然而,房地产正处于严加调控,出口下滑之后仍未能恢复,产业结构还处于痛苦的转型当中,各地政府依靠土地财政的模式遭受挑战,背着15万亿左右沉重债务的地方政府,加上各种对地方债务的担忧,连金融业也开始怀疑起地方债务的安全性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