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中国的打工女孩

作者:岳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17 23:51:00

摘要: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记者生涯之后,张彤禾说她终于成为了她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岳巍 北京报道

    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记者生涯之后,张彤禾说她终于成为了她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从小时候的卡车司机梦想向职业作家转变,近日出版的《打工女孩》使她获得不少好评。


记录者

    2004年,张彤禾从服务多年的《华尔街日报》辞职,专心完成自己的书。她把目标地点选定为“东莞”。它是中国珠三角地区最知名的市镇,一度它的风头甚至压过了广州和深圳。
    东莞因为自己发达的制造业——尽管是以低端制造业而闻名,这里聚集着来自中国各地的打工者。在工厂做工的人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在东莞,张彤禾遇到了清敏和春明。
    清敏和春明都来自中国农村,仅仅接受过基础教育,对于她们来说,在走出乡村之前,对自己的人生加以规划可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当她们离家来到东莞,从几乎没有干过农活的农民成为被工业流水线“绑架”的打工者之后,她们的人生便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清敏和春明与在东莞的其他打工女孩一样,开始不安于现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频繁地跳槽,无论是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从一家工厂到另一家工厂,还是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她们凭借着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空间。
    她们进修各种技能,她们参加聚会,她们会通过网络认识男朋友或性伙伴,她们有可能被骗,也有可能去骗人。
    清敏和春明在东莞先后成为张彤禾的采访对象,之后的3年中,这两个在原本的生活轨迹中并无交集的女孩成为张彤禾书中的主要人物。张彤禾在3年中,每个月去一次东莞,每次在那里住一到两周,即便不在那里的时候,她的联络管道也一直为她们保持畅通。
    后来,她完成了这本书,在境外出版5年后,简体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书名被翻译为《打工女孩》。副标题与原著保持了一致: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张彤禾所要表现的除了女工们的境遇,更主要是通过她们的生活呈现变动中的中国的各种姿态,她要记录的是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操作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选题,不过张彤禾显然把握得很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完全得益于她所受的西方新闻学教育。


观光客

    时至今日,张彤禾对于自己在东莞那段时间的激情仍旧非常得意。每个月中在东莞的时间里,她住在租来的公寓中,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和她笔下的年轻女孩在一起,留意她们的工作,和她们交朋友,和她们一起上课。张彤禾说因为这是她们真实的生活,所以她毫不厌倦。对于清敏和春明,她们只需要做她们自己,而张彤禾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她们记录下来。张彤禾觉得自己在那段时间只是一个观光客,她在北京和东莞之间靠着航班往返,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中穿梭,她自己就是两地和两种生活的连接点。
    张彤禾说自己觉得累的时候,会提醒那些年轻女孩的生活比自己要艰难太多。
    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自我激励法,而事实上,在张彤禾的记录中,这些女孩的“生活艰难”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
    长久以来,中国公众对于打工者的固有成见便是“高强度的工作,低水平的生活,休息时间短,工作时间长,没有自己的生活,饱受资本与资本家的剥削。”他们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被压榨、被剥削是他们的宿命和全部生活内容。
    而东莞即便如张彤禾所说也是“似乎铆足了劲要把中国最极端的一切表现出来,拜金、环境破坏、腐败、拥堵、污染、噪音、卖淫、不良驾驶、鼠目寸光、压力巨大、拼死拼活、杂乱无序”。
    于是,东莞的打工女孩们必然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张彤禾显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不是她观察的事实。她记录到女孩在工作之外的生活内容,进修,交男朋友,与家人的斗争,等等。
    当张彤禾跟随清敏回了一次湖北老家过新年,才知道走出乡村对于这些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让人生目的的革新,在东莞,流水线之外,她们至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至少不会成为每一个人的谈论对象,至少有了另外一种选择的可能。
    而打工者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不愿意回到自己出发的地点,不愿意回到土地上,即便离开打工地回家的人,他们所谓的“返乡”,其实是落脚在家乡附近的城镇。城市生活像一块磁铁,将农村精英全部吸附出来,并使他们再也不想回去。 
    此时,这本书便隐隐地也是顺理成章地开始告诉人们,打工女孩们从乡村走向城市,在她们拥挤蹒跚却从未停下的脚步所溅起的烟尘掩盖下,是整个中国也在进行着的从乡土生活转向市民生活的历史性进程。这一进程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土地上各种复杂且纠结的困局的根本原因。


回不去的生活

    与人们之前经常见到的关于打工者的文字不同,人们在《打工女孩》中看不到斑斑血泪凄凄苦情,于是很多人认定这是一本不客观的书,甚至有人尖刻地责问张彤禾是否已经被“苹果”秘密收买,因为张彤禾在TED上关于中国工人的演讲所描绘的中国工厂生活“过于正面”。
    “我想这是因为我所讲的跟他们对中国工厂和资本主义的一般了解正好相反。这样一种冲突是意识形态上的,无关种族和个人。”张彤禾解释说。
    而在中国,也有读者会认为,这是一本“为美国人写的书”。这种说法对于张彤禾来说很难全部认同或者全部否认——“我觉得当一个作家不能过分想我的读者是谁,觉得这个题目有意思,尽量写好,我也有信心把它写好。”张彤禾说。
张彤禾说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客观,清敏和春明只有再有可能遭遇到可预见的危险境地时,她才会对具体行为给予建议,不过“幸运的是,她们都没有”。
    与境外版本相比,简体中文版《打工女孩》删掉了三章内容,这部分是关于张彤禾自己家族历史的故事。
    张彤禾祖父名叫张莘夫,抗战胜利之后代表国民政府赴辽宁接收抚顺煤矿,被当时实际控制抚顺煤矿的苏联军队阻挠未能完成接收,在返回沈阳途中,离奇遭遇谋杀不幸遇难。
    现在张彤禾住在埃及开罗,和自己的双胞胎女儿、丈夫——彼得海斯勒在一起,他的中文名字是何伟,《江城》与《寻路中国》的作者。
    张彤禾说远在东莞的清敏和春明也将收到她寄给她们的书,从书中,她们可以看到几年之前自己的生活,现在再也回不去的生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