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计提为季报清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虽然净利增速下滑,上市银行依然是“日赚斗金”,但上市险企却是“日提斗金”。
据本报记者统计,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5家去年实现净利润达到7746.1亿元,按去年366天计算,五大行日均赚21.16亿元;与之对比,在A股和H股上市的6家险企,全年计提减值损失达到501亿元,平均每天计提1.37亿元。
“银行股和保险股冰火两重天。银行虽受利润增速放缓影响,但净利润增速依然超过10%,而保险股则喜忧参半,国寿、太保、平安旗下寿险业务净利润均下滑超过30%,新华仅微增,太平、人保目前只是H股上市公司,整个保险业资产与银行业相比,还只是零头。不过保险股能否走出低迷期,还要看今年的一季报。”东海证券金融业分析师李兆指出。
加速计提背后
截至3月底,国内6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保险公司年报已呈现:国寿净利110.61亿元,平安净利200.5亿元,人保净利104.05亿元,太保净利50.77亿元,新华净利29.33亿元,太平净利9.37亿港元,加总合计为近500亿元。但与国内上市银行相比,则小巫见大巫,6家险企总利润加起来也仅为工行2387亿净利润的五分之一。
记者对比A股4家保险企业近3年的年报发现,2012年成为险企计提减值最多的一年,2010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计提减值仅为17.34亿元、5.4亿元、6.15亿元、1.16亿元,合计30亿元左右;2011年由于A股继续低迷,符合减值条件的权益类投资资产达到192.54亿元;而到了2012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资产减值计提分别为310.52亿元、64.5亿元、44.13亿元和52.81亿元,总计高达471.96亿元,另外人保和太平也分别计提了约30亿元的减值准备。
保险公司对金融资产评估减值的标准,一般是根据公允价值下降的幅度或持续的时间。此前中国人寿评估标准为:若可供出售类权益投资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低于其初始投资成本超过50%,或低于其初始投资成本持续时间超过1年(含1年),或持续6个月低于其初始投资成本超过20%,则表明其发生减值。
随着数次大额减值完成,目前上市保险公司浮亏大幅减少,甚至出现了大额浮盈,如国寿和平安资本公积项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分别已由年初的-194.55亿元、-116.94亿元转至浮盈53.73亿元、6.93亿元,太保和新华已由年初的-108.83亿元、-28.96亿元降至-18.66亿元和-4300万元。
上升有后劲
尽管银行股和保险股的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而在A股市场,受制于各自的不利因素影响以及外资投行的看空,在3月最后一周两大板块密集发布年报之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保险板块指数跌幅达到2.34%,银行板块指数则下跌达到4.21%。
“银行板块的下跌源于净利增速下滑,以及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外资投行的唱空行为影响,而保险股的下跌则是市场尚未看到保险业业绩改善的效应,但是银行股本身的估值已经较低,外资短暂的唱空不会改变银行股长期上涨的趋势,保险股一季度业绩增速则有望大幅改观。”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认为。
“今年保险股存在两个上涨的正面因素,一是税延型养老保险政策试点落地;二是股市、债市上涨带来的保险投资收益进一步提升。由于城镇化发展将带动保险业需求,业内长期看好中国保险市场。”长城证券保险业分析师黄飙也表示。
从保险公司自身来说,今年的一季报将是印证其业绩是否能够真正改善的风向标,新华保险总裁何志光就以“看我们一季报吧”来显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国寿副总裁刘家德则称目前公司投资已经出现浮盈,相关情况要看4月份的一季报。
保险股一季度业绩增速有望大幅改观与计提减值不无关系。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保险股去年一季度大幅计提资产减值,导致今年同比基数较低,如中国人寿,去年受资本市场持续低位运行的影响,公司计提了310亿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140%;同时受益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A股市场回暖,超配银行股,保险股目前已累积一定的投资浮盈,仅国寿在民生银行的投资就有望带来大量投资收益,这使得近年来保险公司因持续计提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导致利润下滑的现象得以扭转。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