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
摘要:近年来出国热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让他们从高中甚至初中就接受西方教育。
文 | 李崇磊
近年来出国热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让他们从高中甚至初中就接受西方教育。这群只有十来岁的小留学生,本来就自理能力不足,社会经验缺乏,如今还要独自去适应异国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了家长的监管和照顾,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
低龄留学问题多
望女成凤的孙女士为自己当初的“独裁”后悔不已。
原本觉得女儿年龄小一点出国留学,能更快适应国外的生活。结果事与愿违,女儿出国后非常不适应当地的生活,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孙女士心里着急,但又鞭长莫及,直叫后悔。
孙女士的女儿曦曦原本在北京一所中学读高一,学校本身的升学率并不低,曦曦的成绩也很好,如果按部就班地发展,考上国内的 211 大学完全没问题。然而,眼见身边同事纷纷送儿女出国,孙女士也动了这个心思。
孙女士觉得,孩子早点出国留学,可以摆脱在国内和同龄人争夺教育资源的压力,凭着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在社会竞争中又能快人一步,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不料曦曦却不同意妈妈的安排,她表示自己舍不得同学、朋友,也不一定适应当地的生活,不愿意出国留学。孙女士觉得自己是为曦曦着想,孩子现在还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会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于是没有理会曦曦的意见,通过一家中介机构将孩子送到了美国。
在曦曦正式入读美国高中一年之后,孙女士渐渐发现自己跟女儿的沟通少了。原本成绩优异的曦曦在美国的学习跟不上,还被老师投诉。后来,曦曦还养成了上课打瞌睡、买名牌衣物、经常到高级餐厅吃饭的习惯。孙女士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她担心女儿无法完成美国学业,现在是“回来也不是,继续留下也担心”。
本来指望子承父业的张先生也为自己当初的“独裁”后悔不已。
考虑到家族企业的未来发展,张先生希望儿子小浪出国去加拿大读高中,学会讲地道的英文,认识更多当地的名流,未来在加拿大站稳脚跟。一向严父作风的张先生没有和儿子沟通,直接找学校出具了成绩单,通过留学机构办理了出国留学,将加拿大的高中录取通知书送到儿子手上。
小浪试着和父亲沟通,但是被张先生粗暴地打断了。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高压”教育下,小浪性格比较懦弱,没敢再多做解释,就独自一人去了加拿大。
到了加拿大后,小浪发现自己只能看懂、听懂少量的英文单词,连买张车票都不知道怎么表达,这让他越发自卑、害怕,甚至关了电话,玩起了“人间蒸发”。
最终,张先生通过在加拿大的朋友才找到儿子。小浪回国后,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不愿意同家人多说话,这让张先生很担心。
“假如当初能够听听孩子的意见,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被动。”张先生后悔地说。
达成共识再留学
“父母送孩子出国前,应多和孩子沟通,尊重他们的意愿。否则,钱花了,孩子还觉得是你逼他去的,万一学习跟不上,父母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作为两个孩子都在美国上学的“过来人”,阎选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阎选在国内经营着一家旅游行业的咨询公司,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不过,最让他自豪的并不是事业上的成功,而是对子女的培养。他的女儿 2010 年被耶鲁录取,在美国上高中的儿子今年也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阎选坦言,在沟通时,父母最难忍受的通常是孩子的反驳,但其实孩子“反驳”往往是真实意见的反映。
他认为家长一定要留心听孩子反驳的内容,而不是处处帮孩子做决定。如果家长没有跟孩子做好沟通,即使孩子最后去留学,但亲子间的沟通大门也会关上,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中学阶段,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当主角,父母当听众。
教育专家也持这种观点。
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刘丽英,拥有心理学和教育学双学位,目前在伦敦经营着一家语言学校,专门为小留学生提供语言强化培训。她认为在出国留学上,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进行坦诚深入的沟通。教育是家长给孩子的规划,同时也关系着孩子自身的前途发展。如果孩子不认同父母为自己做的规划,无疑会影响留学的效果。
刘丽英经常会为一些小留学生做心理辅导,受到了很多留学生家长的感谢。但是她认为,小留学生类似的心理建设工作应该更早开始,家长和孩子达成共识以后,再进行留学的实质性操作。
阎选也坦言,孩子不满 18 岁就送出国留学,必须要慎重,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处处帮孩子做决定,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孩子就必须无条件服从。如果家长没有跟孩子做好沟通工作,即使孩子最后学有所成,但亲子间的沟通也会受到影响。
前期准备很重要
小小年纪远赴异乡求学,家长自然会牵肠挂肚,除了父母与子女要达成共识,还要在未出国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那么,茫然的家长到底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刘丽英认为,家长应先了解孩子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想跟哪些人打交道,想做什么工作,从而帮助家长判断孩子适合读哪个专业,以及去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更好一些。必要时可以咨询留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专业机构。
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阎选的心得是,在决定送孩子出国留学前,要与孩子共同了解以下三点:海外教育制度、海外社会经济、海外社会职业情况,然后再根据需要,引导孩子学习与思考,作出判断与选择。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条件的家长,在决定送孩子出国留学前,可以先通过一些其他方式,如亲子游,和孩子一起到国外走走,了解国外的教育体制、学校的环境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只有更多了解海外学校的教学模式、特色,孩子与家长在留学方面的分歧才会少,共识才会多,有助于作出更合适的选择。
此外,在选择学校方面,很多家长都有名校情结,阎选就注意到,很多朋友在向他咨询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事情时,最常问的就是“这个学校排名怎么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名学校在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方面可能会更胜一筹,望子成龙的家长有此想法也很容易理解。
“这其实并不好。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学校时,切忌攀比名气。我儿子当初就读的高中,在马萨诸塞州来说,只能算是比较不错,但是我儿子很喜欢。如果当初把他送去格罗顿或者是迪尔菲尔德(马塞诸塞州最好的两所高中),孩子未必就能很好地适应名校的氛围。”阎选坦言。
另外一个需要家长考虑的问题,就是孩子留学期间的生活环境,选择陪读还是找一个寄宿家庭。专家建议初中阶段出国留学的孩子,最好父母有一人能够陪读,如果不能陪读,那么要密切保持和寄宿家庭的沟通联系,把握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
成功案例
妈妈辞职陪我读书
讲述者:李卿岚
出国年龄:15 岁
“父母为了我的留学付出很大。”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系的李卿岚谈到自己的留学生涯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付出。
岚岚初三毕业时,父母决定把她送去英国利物浦读高中。
“英国的高中大部分都是寄宿制,当时学校帮我安排了一个寄宿家庭。那家人还是不错的,很容易相处,就是做的饭很难吃。从小没有离开过家,突然要独立生活,我很不适应。”李卿岚说。
在寄宿家庭住了两个月以后,岚岚告诉妈妈,她想回家。“语言方面没什么障碍,就是感觉特别孤独,没人和你交流。寄宿的那家人也很忙,每天只能同他们在餐桌上见一面。”虽然在国内的事业发展很不错,但经过慎重考虑,岚岚的母亲决定辞职来英国陪读。
“感觉真的完全不一样了。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自理能力很强,但是真正遇到离家留学的时候,心理方面的准备还是不充分,要不是妈妈过来陪我,我可能真的坚持不下去。”父母的付出也得到了良好的回报。2011 年,岚岚考上了和牛津、剑桥并称 G5 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