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公务员聘任制改革提速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2-22 23:49:00

摘要:春节长假刚过,一些省市纷纷启动了聘任制公务员的招录工作,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的范围迅速扩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春节长假刚过,一些省市纷纷启动了聘任制公务员的招录工作,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的范围迅速扩大。
    2月18日,记者获悉,辽宁省将启动聘任制公务员招录工作,专业技术职位年薪将依据个人能力定为7万元到12万元,聘任合同期限一般为3年,这是辽宁省内首次实施公务员聘任制。
    记者梳理大量资料发现,除了辽宁之外,河南、兰州、青岛等地也已于近日启动了公务员聘任制的工作,这是继深圳、上海、广东三地之后又一批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地区。
    “在国家整体的体制改革中,首先领头的就是公务员,这个群体不改革就很难推动其他利益群体的改革,近期试点的迅速铺开,说明公务员聘任制改革明显加速。”2月19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的整体规划来看,公务员聘任制在今年肯定会加大试点范围,试点数量将是之前的几倍之多。并且,随着试点的迅速铺开,肯定会有聘任制公务员薪酬体系、社保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政策出台。
专业技术类岗位打头
    相比“委任制”公务员而言,聘任制公务员需要签订合同,合同结束后,解聘人员将不再享受公务员编制和相关福利。同时,聘任制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取决于工作业绩,退休制度也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障衔接,不再享有“特权”。
    公务员聘任制提了很多年,但真正实施的历史并不长,2007年深圳开始试点,随后广东、上海两地也逐渐开始铺开。
    就目前而言,所有试点省市进行的公务员聘任制采取的均是增量的改革,也就是说原来的公务员不动,新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公务员试行聘任制,签订聘任合同、进行协议工资,实行与社会接轨的养老保险制度。
    同时,实行公务员聘任制的岗位也大都暂限于专业技术比较强、执行性的以及辅助性的岗位。其中,专业技术类聘任制公务员人数最多,这类公务员只对专业技术业务本身负责,并不直接参与管理,不具备决策权和执法权。
    记者从河南一正在进行公务员招聘的单位获悉,该单位招聘岗位共有三个,人员共需三名,分别为警用直升机驾驶、直升机航务管理以及直升机维修等职位,专业性极强。
    “公务员聘任制有助于降低机关用人成本,机关可以随时从社会上直接招聘适当人员来做,尤其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免去了长期培养这一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关用人成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务员聘用关系终止后聘任制公务员即与机关脱离关系,机关免去了“进一个人就要终身负责”的后顾之忧,灵活性比较大。
    “就目前而言,虽然大部分公务员聘任制均局限在技术类岗位上,但并不代表其他基础类岗位不会涉及。”上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进行,先把技术类岗位的试点全面铺开,然后再向其他岗位渗透。
铺路大部制改革?
    公务员聘任制打破了单一的用人方式,这种在传统公务员序列之外的招录形式,能产生竞争机制,使得公务员也可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进而使得人才真正的“流动”起来,同时起到“瘦身”的作用。
    “聘任制公务员是严格在编制内进行试点的,比如一个单位有十个编制,拿出其中的两个编制实行聘任制。合同期间,受聘公务员享受公务员的编制和相关福利,不同的是,这类人员需要自己缴纳部分社保,同时,有被辞退的风险。”上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公务员聘任制并不是有效解决机构臃肿的最好办法,但的确在无形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众所周知,公务员队伍及其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日益臃肿,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调整部门职能。此类调整并非是减掉多少人那般简单,而是要解决职能交叉的问题,尤其是在即将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中,机构合并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职责交叉、重复等方面的问题。
    “合并之后,一件事情两个部门做,不光会引起相互扯皮,更会因此占用人员,此类问题一定会找个出口解决,而处在聘任状态下,人员的削减将会是一个自然和合理的出口。同时,合并后产生的新人事压力也可通过聘任人员来解决。”上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补充道,通过这种能上能下的合理替代,长此以往,人员自然就会削减。
    记者了解获悉,已于去年进行了大部制改革的广东和深圳两地,纷纷采取了通过完善公务员聘任制、扩大聘任制公务员招录比例来解决改革之后暂时出现的人事压力问题。广东顺德等地更是明确表示,从2014年起新招公务员一律实行聘任制。这不光促进了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人才流动,同样为今后的机构“瘦身”和人员退出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