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轮回云的图
摘要: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娜塔莉·波特曼在《V字仇杀队》的片场向拉里·沃卓斯基推荐那本叫做《云图》的小说,现在我们是不是还能看到这样一部颇受争议的电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岳巍 北京报道
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娜塔莉·波特曼在《V字仇杀队》的片场向拉里·沃卓斯基推荐那本叫做《云图》的小说,现在我们是不是还能看到这样一部颇受争议的电影。是的,那个天才的女演员向天才的导演推荐了一本天才的小说,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在电影院里花三个小时看一部很可能看不懂的电影的机会。
如果说拉里·沃卓斯基随后变性并改名拉娜·沃卓斯基,使得沃卓斯基兄弟变成沃卓斯基姐弟让观众受到了一点点惊吓,那么《云图》这部电影给观众的则更多更复杂。
北美地区观众比中国观众要早几个月感受这部电影给他们带来的惊喜、疑惑以及不确定或是感动。在2012年末那个寒冷的冬天,访问北京的沃卓斯基姐弟说这部电影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难看懂,因为其中有很多东方元素,不过如果那时知道在中国电影主管部门的剪刀下,大概40分钟的内容被“咔嚓”掉,他们是否还会这么说。
不可能的任务
在很多人看来,沃卓斯基姐弟和汤姆·提克威其实是在努力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他们要把一部被认为不应该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无论勇气来自何处,他们三个人的确做到了,只是这个过程必然艰苦,并且后果不可预料。因为这部小说是《云图》。
大卫·米切尔2004年出版《云图》时,如果想到数年之后自己的这本书将会被改编成电影,他是否会大发慈悲把这书写得简单一些。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书的复杂,才被视为有史以来最能挑战阅读想象力的小说。
《云图》中文版将近500页,厚得像是一本电话黄页,不过这并不妨碍很多人一头扎进书里再也不想出来,即便他是一个曾经从来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的人。面对《云图》,没有什么不可能,就像书里描写的那些原本就不能但是看过书之后会觉得如果是真的多好的事情一样。
大卫·米切尔,30多岁的英国男子,正值壮年,理工科背景,用或出于天分或出于后天养成的精密结构思维,撰写了一本像精密机械一样句句咬合,字字入扣的科幻小说。他用6个故事,从19世纪的南太平洋一直跨越以及穿越到1930年代的比利时,再到1970年代的美国加州,再到21世纪的现今的英国,再到未来克隆人时代,最后在后末日时代的夏威夷结束一次完整的轮回,但这并非结束,而是新的一次轮回的开始。这是《云图》呈现的繁复的时空流转,必然使读这本书的人跟随着6个故事不停歇地转换思维。6个故事讲述的是关于6个时代中的6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分别通过上一位主人公遗留的关键物品——日记、书信、乐曲、小说、电影甚至记录仪来完成对命运的召回,主人公肩胛骨上无一例外拥有的彗星状的胎记是他们召回命运的图腾,当然也是开启轮回的密钥。
大卫·米切尔表现出一个理工科背景的英国男子的“恶趣味”,每个故事叙述到一半便被一个新的故事打断,而新的故事又被更新的故事打断,如此,一直到第六个,最后又开始讲述每一个断篇儿的没讲完的故事。
这种精巧的结构设计,呈现出的是不同的奇妙镜像,而这样设置的综合后果就是,每一个断掉的故事都催促你快点把全书读完,每一个新的故事与之前故事的联系又让人们不忍放弃。就在这样让人心痒的纠结中,读书人一次一次体验独到的故事高潮,然后就是迎接“翻过页去竟然发现又是新的”的意犹未尽。
英国人的小狡黠逼着读书人只能耐着性子开始压抑心里的不甘,进入下一个故事,耐着性子等待这些一个套一个的故事都讲完之后,看到那些没有完结的故事的最后结局。
这个结构简直称得上花俏,不过这花俏的结构后面是英国人在叙事中表现出的绝望与希望。
无论是南太平洋还是美国加州,无论是19世纪还是未来世界,人性中可怕的欲望无处不在,并且一路膨胀,从来没有因为时代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大卫·米切尔写宿命,写轮回,写人类的灵魂转世,其实都是在写人类的欲望以及由欲望外化而成的绝望与希望纠缠的特殊感情,以及附着在这感情上的自私自怜自毁的不可终结之恶。
大卫·米切尔铺陈了辽阔的时空背景,就像从天空中俯视的云图,神秘,虚无,但是又实实在在影响着人类。他所讲的是人类世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故事,而这故事彼此连结从未有任何一刻的断线,如果从这个角度,《云图》俨然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人的欲望毁灭文明重建文明再次毁灭文明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勉为其难却又不肯放弃的挣扎与救赎。
导演的野心与票房悲剧
或许这一次,电影《云图》也会改变许多人的世界观,就像《V字仇杀队》和《罗拉快跑》一样。沃卓斯基姐弟和汤姆·提克威的这两部代表作曾经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心中暗道:原来电影还能这样拍。
大卫·米切尔为他们提供了“梦工厂”般的原著小说,如何将其呈现在大银幕上,就要看他们三个人的能力与野心。
这个功课完成得似乎不错,这部被认为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变成了光影传奇。电影开头的前三十分钟像是高空缆车刚刚启动时的慢慢爬升,急匆匆把6个故事的开头像是“推酒杯”一样让它们平稳地滑过“吧台”,送到顾客的面前,之后便开始花哨的闪回,剪切与拼接,碎片被一个一个找回放进拼图板上,就像酒吧里卖帅的酒保把酒瓶耍得让人眼花缭乱,最后干脆利落地把酒倒进顾客面前的杯子里,甘醇的酒的味道散开来。
啜一口酒,让那些液体在唇齿间流荡,就像电影中呈现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在各种若有若无的联系网中穿行,每个故事都有联系,每一口酒都穿过喉咙,最后落到胃中,人就醉了。
沃卓斯基姐弟1996年出道以来从《惊世狂花》、《黑客帝国三部曲》、《V字仇杀队》、《极速赛车手》到2013年的《云图》,两个人17年出产了7部电影,尽管产量低到让人惊叹,但是每一部作品中透出的新意与心意都让人心领神会。
这样来看,他们三人联手,便是最优组合,对这部电影来说。尽管在实际拍摄中,沃卓斯基姐弟和汤姆·提克威分为两组进行拍摄,除了共享演员之外,连剧组人员都没有交叉。这足以保证他们在各自的“区域”里表现出自己最大的才华,或者说,能够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玩”得尽兴。
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他们对《云图》主题的把握存在偏差,仅仅从他们过去的拍片记录便可得出这个乐观的结论。《黑客帝国》、《V字仇杀队》与《罗拉快跑》,简直就像是他们早年末日能够拍摄《云图》而提前做好的准备,一切都像是命中注定,就像电影中的宿命。
电影中的 6个宿命轮回的故事被他们三个人处理成了“史诗”,汤姆·提克威的叙事技巧,沃卓斯基姐弟莫测狡黠的科幻精神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双方都具备的对于人类过去未来的追索以及人性善恶的探求,这些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云图》的最佳诠释者团队。
沃卓斯基姐弟与汤姆·提克威把小说中潜在的线索同样用晦暗不明的手法带进电影中,也把小说中的繁复的主题一并加入,政治,社会,科学,艺术,种族主义,末世论都在电影中找到各自所属的“帧”,争执,阴谋,弊端,隐藏的祸患,围绕在这些主题旁边。细节一个都没有漏掉,人名,因为曲目,肩胛骨的胎记在6个故事中穿插重现,这些线索最终汇聚,并且指向最高主题。这是一个漫长的观影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的在阴影中安坐,叩问内心的过程。
人们无法界定《云图》是悲剧还是喜剧,不过《云图》的票房似乎是前者,至少从北美来看。
《云图》中所反映的轮回说,或许与西方信奉上帝与天堂的传统观念相差太远,与小说相比,电影的受众社会阶层与知识背景更为庞杂,于是这种与东方联系更紧密的价值观体系与生死观念,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比较不容易引发共鸣,甚至影响了他们对影片的理解力和接受度,将东方的轮回说返筑进西方的价值观中的努力以及片中流露出的可能源于拉娜·沃卓斯基作为变性者自身心理投射的理念影响在基督教社会中更不易被接受。
北京的情况似乎也不妙,剪去近40分钟情节的完全以戏中戏模式叙事以细节暗示乃至推动情节发展的影片,必然会存在太多逻辑不能链接与自洽之处,甚至连叙事完整可能都无法保证,这或许都会影响到在中国的票房。
不过,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票房尽管重要,但是还远远没有重要到能够影响人们对其艺术性的判断,沃卓斯基姐弟与汤姆·提克威用各自最擅长的电影技法讲述了人类最原始最神秘也是最难以摆脱的欲望传说。
《云图》必然不必受票房所累,因为,人的欲望不死,关于欲望的传说永远不会消亡。
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娜塔莉·波特曼在《V字仇杀队》的片场向拉里·沃卓斯基推荐那本叫做《云图》的小说,现在我们是不是还能看到这样一部颇受争议的电影。是的,那个天才的女演员向天才的导演推荐了一本天才的小说,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在电影院里花三个小时看一部很可能看不懂的电影的机会。
如果说拉里·沃卓斯基随后变性并改名拉娜·沃卓斯基,使得沃卓斯基兄弟变成沃卓斯基姐弟让观众受到了一点点惊吓,那么《云图》这部电影给观众的则更多更复杂。
北美地区观众比中国观众要早几个月感受这部电影给他们带来的惊喜、疑惑以及不确定或是感动。在2012年末那个寒冷的冬天,访问北京的沃卓斯基姐弟说这部电影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难看懂,因为其中有很多东方元素,不过如果那时知道在中国电影主管部门的剪刀下,大概40分钟的内容被“咔嚓”掉,他们是否还会这么说。
不可能的任务
在很多人看来,沃卓斯基姐弟和汤姆·提克威其实是在努力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他们要把一部被认为不应该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无论勇气来自何处,他们三个人的确做到了,只是这个过程必然艰苦,并且后果不可预料。因为这部小说是《云图》。
大卫·米切尔2004年出版《云图》时,如果想到数年之后自己的这本书将会被改编成电影,他是否会大发慈悲把这书写得简单一些。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书的复杂,才被视为有史以来最能挑战阅读想象力的小说。
《云图》中文版将近500页,厚得像是一本电话黄页,不过这并不妨碍很多人一头扎进书里再也不想出来,即便他是一个曾经从来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的人。面对《云图》,没有什么不可能,就像书里描写的那些原本就不能但是看过书之后会觉得如果是真的多好的事情一样。
大卫·米切尔,30多岁的英国男子,正值壮年,理工科背景,用或出于天分或出于后天养成的精密结构思维,撰写了一本像精密机械一样句句咬合,字字入扣的科幻小说。他用6个故事,从19世纪的南太平洋一直跨越以及穿越到1930年代的比利时,再到1970年代的美国加州,再到21世纪的现今的英国,再到未来克隆人时代,最后在后末日时代的夏威夷结束一次完整的轮回,但这并非结束,而是新的一次轮回的开始。这是《云图》呈现的繁复的时空流转,必然使读这本书的人跟随着6个故事不停歇地转换思维。6个故事讲述的是关于6个时代中的6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分别通过上一位主人公遗留的关键物品——日记、书信、乐曲、小说、电影甚至记录仪来完成对命运的召回,主人公肩胛骨上无一例外拥有的彗星状的胎记是他们召回命运的图腾,当然也是开启轮回的密钥。
大卫·米切尔表现出一个理工科背景的英国男子的“恶趣味”,每个故事叙述到一半便被一个新的故事打断,而新的故事又被更新的故事打断,如此,一直到第六个,最后又开始讲述每一个断篇儿的没讲完的故事。
这种精巧的结构设计,呈现出的是不同的奇妙镜像,而这样设置的综合后果就是,每一个断掉的故事都催促你快点把全书读完,每一个新的故事与之前故事的联系又让人们不忍放弃。就在这样让人心痒的纠结中,读书人一次一次体验独到的故事高潮,然后就是迎接“翻过页去竟然发现又是新的”的意犹未尽。
英国人的小狡黠逼着读书人只能耐着性子开始压抑心里的不甘,进入下一个故事,耐着性子等待这些一个套一个的故事都讲完之后,看到那些没有完结的故事的最后结局。
这个结构简直称得上花俏,不过这花俏的结构后面是英国人在叙事中表现出的绝望与希望。
无论是南太平洋还是美国加州,无论是19世纪还是未来世界,人性中可怕的欲望无处不在,并且一路膨胀,从来没有因为时代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大卫·米切尔写宿命,写轮回,写人类的灵魂转世,其实都是在写人类的欲望以及由欲望外化而成的绝望与希望纠缠的特殊感情,以及附着在这感情上的自私自怜自毁的不可终结之恶。
大卫·米切尔铺陈了辽阔的时空背景,就像从天空中俯视的云图,神秘,虚无,但是又实实在在影响着人类。他所讲的是人类世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故事,而这故事彼此连结从未有任何一刻的断线,如果从这个角度,《云图》俨然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人的欲望毁灭文明重建文明再次毁灭文明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勉为其难却又不肯放弃的挣扎与救赎。
导演的野心与票房悲剧
或许这一次,电影《云图》也会改变许多人的世界观,就像《V字仇杀队》和《罗拉快跑》一样。沃卓斯基姐弟和汤姆·提克威的这两部代表作曾经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心中暗道:原来电影还能这样拍。
大卫·米切尔为他们提供了“梦工厂”般的原著小说,如何将其呈现在大银幕上,就要看他们三个人的能力与野心。
这个功课完成得似乎不错,这部被认为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变成了光影传奇。电影开头的前三十分钟像是高空缆车刚刚启动时的慢慢爬升,急匆匆把6个故事的开头像是“推酒杯”一样让它们平稳地滑过“吧台”,送到顾客的面前,之后便开始花哨的闪回,剪切与拼接,碎片被一个一个找回放进拼图板上,就像酒吧里卖帅的酒保把酒瓶耍得让人眼花缭乱,最后干脆利落地把酒倒进顾客面前的杯子里,甘醇的酒的味道散开来。
啜一口酒,让那些液体在唇齿间流荡,就像电影中呈现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在各种若有若无的联系网中穿行,每个故事都有联系,每一口酒都穿过喉咙,最后落到胃中,人就醉了。
沃卓斯基姐弟1996年出道以来从《惊世狂花》、《黑客帝国三部曲》、《V字仇杀队》、《极速赛车手》到2013年的《云图》,两个人17年出产了7部电影,尽管产量低到让人惊叹,但是每一部作品中透出的新意与心意都让人心领神会。
这样来看,他们三人联手,便是最优组合,对这部电影来说。尽管在实际拍摄中,沃卓斯基姐弟和汤姆·提克威分为两组进行拍摄,除了共享演员之外,连剧组人员都没有交叉。这足以保证他们在各自的“区域”里表现出自己最大的才华,或者说,能够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玩”得尽兴。
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他们对《云图》主题的把握存在偏差,仅仅从他们过去的拍片记录便可得出这个乐观的结论。《黑客帝国》、《V字仇杀队》与《罗拉快跑》,简直就像是他们早年末日能够拍摄《云图》而提前做好的准备,一切都像是命中注定,就像电影中的宿命。
电影中的 6个宿命轮回的故事被他们三个人处理成了“史诗”,汤姆·提克威的叙事技巧,沃卓斯基姐弟莫测狡黠的科幻精神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双方都具备的对于人类过去未来的追索以及人性善恶的探求,这些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云图》的最佳诠释者团队。
沃卓斯基姐弟与汤姆·提克威把小说中潜在的线索同样用晦暗不明的手法带进电影中,也把小说中的繁复的主题一并加入,政治,社会,科学,艺术,种族主义,末世论都在电影中找到各自所属的“帧”,争执,阴谋,弊端,隐藏的祸患,围绕在这些主题旁边。细节一个都没有漏掉,人名,因为曲目,肩胛骨的胎记在6个故事中穿插重现,这些线索最终汇聚,并且指向最高主题。这是一个漫长的观影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的在阴影中安坐,叩问内心的过程。
人们无法界定《云图》是悲剧还是喜剧,不过《云图》的票房似乎是前者,至少从北美来看。
《云图》中所反映的轮回说,或许与西方信奉上帝与天堂的传统观念相差太远,与小说相比,电影的受众社会阶层与知识背景更为庞杂,于是这种与东方联系更紧密的价值观体系与生死观念,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比较不容易引发共鸣,甚至影响了他们对影片的理解力和接受度,将东方的轮回说返筑进西方的价值观中的努力以及片中流露出的可能源于拉娜·沃卓斯基作为变性者自身心理投射的理念影响在基督教社会中更不易被接受。
北京的情况似乎也不妙,剪去近40分钟情节的完全以戏中戏模式叙事以细节暗示乃至推动情节发展的影片,必然会存在太多逻辑不能链接与自洽之处,甚至连叙事完整可能都无法保证,这或许都会影响到在中国的票房。
不过,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票房尽管重要,但是还远远没有重要到能够影响人们对其艺术性的判断,沃卓斯基姐弟与汤姆·提克威用各自最擅长的电影技法讲述了人类最原始最神秘也是最难以摆脱的欲望传说。
《云图》必然不必受票房所累,因为,人的欲望不死,关于欲望的传说永远不会消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