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服从与恶意权威
摘要:人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理论上可以进行分析,但如果要放到实验室里进行测量,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人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理论上可以进行分析,但如果要放到实验室里进行测量,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则真的把人性研究带入了实验室,通过实验测试,他使潜伏在暗处的人性得以淋漓尽致地暴露,让人在真相面前目瞪口呆。
这次著名的实验测试,指向人性中一个普遍的特征:服从。
服从无所不在
“服从无处不在。”这是米尔格拉姆在《对权威的服从》一书前言中写下的第一句话。该书完整记录了本次实验的过程及其结果,而所谓“服从无处不在”则以震人心魄的力量,透彻书写了我们对世界一种共同的感受。
所谓人类社会,是一个人类的结合体,等级秩序是维系它的根本,如果没有服从,人类社会可能就无法存在,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聪明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在人们因司空见惯才熟视无睹的现象面前停留下来,发出了质疑:人类为什么会有服从性?服从在多大的程度上存在?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合理的?正如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再简单不过的现象上引发了包含重大发现的思考一样,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也打开人性研究当中最重要的一扇门,他的实验结果不仅使我们清晰地观照到人性的一些重要方面,而且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启迪。
米尔格拉姆从事这一实验是基于他对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不可思议的重大事件的思考,特别是对于人类来说是创深巨痛的二战经历:为什么几乎全德国人都那么轻易地服从纳粹的权威,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把几百万人成批成批地关进集中营,赶进毒气室?这一惨绝人寰的事实既有希特勒及纳粹组织政治上的邪恶,也有行刑者人性方面根深蒂固的“弱点”或“暗区”被利用被操控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当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服从”。于是,这位天才心理学家施置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实践者招聘了40名不同职业的市民,告诉他们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影响”的研究。他们充当“教师”,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接着,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的要素,做了19个独立实践,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而结果是惊人的一致。这就足以使人产生强烈的震撼:服从竟然在人类当中具有如此的广泛性,服从在人性当中竟然具有如此的比重,而其结果又是如此触目惊心。
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实验也不是多么复杂,只要创造一个实验室的常规科研环境,寻找一批受试者就可以了;实际上,为了准确地测量“服从”与“反抗”的临界点,实验者经过了一系列精心的设计。比如,实验者先让每位受访者预期其他人的行为,几个受访组的预期结果也惊人的相似,认为几乎所有受试者都会拒绝服从主试,只有病态的偏激者才会持续到使用最高电击,这就与结论大相径庭。
那么为什么如此多的人都选择最高电击呢?是受试者看不到受害者,两者不能进行口头交流吗?通过距离实验证实,受试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实影响到服从结果(服从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将实验地点从实验室改换到普通的房子里,并提到“学生”心脏有问题,却没有大幅度增加反抗(不服从)的比例;而如果将主试移出实验室,服从比例明显下降,而且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受试者选择以欺骗的方式解决冲突而不是与权威公开决裂。
接下来,实验者还设置不同的情境——转换机构背景,让受试者自由选择电击级别,以及角色转换——“学生”要求被电击、由普通男人下命令、受试者旁观、权威变成受害者、两个权威及矛盾的命令等等方式来进行测试,不仅体现了实验者思考的缜密性与准确性,也让我们看到变化情境下的细微差别与一致性,总之更是提高了实验的科学含量。同时,实验也以事实证实了“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等级社会如何正确服从
并面对恶意权威
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米尔格拉姆对服从现象进行了分析,首先关注的是个体在等级体系中的生存价值观,接着引入控制论观点,研究独立的个体被带入等级化功能之中时,逻辑上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何受普遍法则的约束,并进一步探讨等级构造与控制的形成。
米尔格拉姆认为:我们虽然尚无法从化学神经学的层面解释人类从自主化模式转换成系统模式的神经功能改变模式,但可以论定这其中有一个“代理状态”,即进入一个权威体系中的个体,不再认为自己的行动是出于个人的目的,而是将他自己看成一个代理,执行另一个人的意愿。同时,还深入分析服从的过程:它的先决条件(家庭、组织环境、奖励)、直接先决条件(权威感知、进入权威体系、权威功能与命令的协调)、代理状态(调整、责任丢失、自我形象……)以及绑定因素等,最后还没有忽视实验中出现的紧张与反抗现象,并从人的“攻击性”方面对服从进行考量,于此得出的结论是:“除了很少一部分人之外,大部分受试者都很厌恶自己正在执行的任务,虽然并不认同,但是他们感觉有义务这样做。”这一结论,相信让每一个读者都会感觉沉甸甸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等级社会中,服从是等级社会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本书的中文版在“译后记”中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自问:要怎样做才能正确地服从,才能在面对恶意权威时,克服情景强大的心理力量,做出反抗。”面对这样“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我要说:我们因此更加认识了自己。
最后,我觉得应向米尔格拉姆这样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心理学家致敬,这不仅在于他的实验让我们逼近了人性真相,而且在于他设计这一丰富、邃密、完整的实验本身(这一实验充分体现了西方思维的分析精神,而这正是我们中国人所缺少的或不够擅长的),因此,我必须承认,我读此书受到的震撼是双重的。
(作者系诗人、随笔作家)
链接
权力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又称权力服从研究,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态心理学杂志》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一文,稍后又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对权威的服从》一书里加以详细讨论。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试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被告知自身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可逐渐加大电压的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以便惩罚答错的学生。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米尔格拉姆将整个实验过程录制成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最终,这个实验结果及其纪录片震惊了全球心理学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米乔 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