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活力的来源

作者:李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4-22 23:07:00

摘要: 在许多人看来,美国简直像一个神话般的国家,是世界上建立和实行民主制度最悠久、最好的国家,二百多年来,它一直走在蒸蒸日上、日渐影响甚至“主宰”全球的道路上,它的国民一直享受着充分的平等、自由和民主……
■李成


    在许多人看来,美国简直像一个神话般的国家,是世界上建立和实行民主制度最悠久、最好的国家,二百多年来,它一直走在蒸蒸日上、日渐影响甚至“主宰”全球的道路上,它的国民一直享受着充分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尽管这种感受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必须承认美国比较健全的民主制度与无可置疑的国力的确引人向往。人们也不禁会问:美国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如南北战争、经济危机,为什么二百多年一直都在发展乃至引领世界?它的活力究竟何在?这对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这恐怕是相关学者更为关心的课题。早在180年前这一课题的研究就已开始了,那就是法国人托克维尔于1835年开始出版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今天这一研究仍在继续,我手头正在阅读的钱满素先生所著《自由的阶梯》应当是最新成果之一。
    钱满素先生一直从事美国文明研究,有《美国文明》、《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等专著出版,她在《自由的阶梯》的后记中说道:“在《美国文明》一书中,我曾尝试着对美国文明作一个系统扼要的介绍,这里收集的是陆续发表的相关文章。为方便对此专业有兴趣的读者作探讨之用,2010年曾汇编成《美国文明散论》出版,此次为增订版。”同时,她还将本书的主旨告知读者:“贯穿全书的主线是美国人政治理念和思维习惯的来龙去脉,正是这些思想信念决定了美国人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何种选择,并因此影响这个国家(有时是世界)的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政治理念、思维习惯、思想信念。所谓的思想信念应当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核心价值”。我们不禁好奇: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钱满素为《美国文明读本》所作的序言《信念的传承》系新近所写也收入本书,对此有直接揭示:“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贯穿始终的信念无非就是《独立宣言》中所宣布的:‘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认定,这些权利直接来自造物主,非政府所能授予,自然也不是政府所能剥夺的。”原来如此。
    但是说说容易,做到却很难,君不见世界上许多政府不也信誓旦旦保证人民各种权利,而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吗?所以,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还提示我们“要追溯到殖民时期”来“看看美国文化的基因是什么”。她告诉我们:“17世纪初,英国移民尚未踏上美洲,就签署了《五月花公约》,立约为据,自愿组成民众自治政府,开启了殖民地人民自治的先河。移民带来的美国文明的种子源自新教信仰,它肯定个人的良知与判断之权,日后逐渐演变为表达自由与人民自治等信念。”《自由的阶梯》正是这样一本追溯之书,它评点了两三百年来对美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与文本,串联起来,使我们对美国的立国与发展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本书由一篇篇单篇文章组成,共分五辑。按照我的理解应是:第一辑谈美国立国的精神及其民主基因;第二辑着重谈美国宪政及依法行政的案例;第三辑大约是讲美国思想信念的延伸与发展;第四辑,大众社会,女权运动等;第五辑“聚焦公共知识分子”及其观念。钱先生未给每一辑命名,或是考虑这种分类是相对的。所写文章涉及美国各个时期,除了宪法和国家的组建,还谈到内战、黑人的教育自救与黑人赔偿运动、妇女解放、罗斯福新政、私产公用即“托管”以及实用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潮,一直延伸到前些年广为流传的“文明冲突论”等,使我们懂得“美国文明”也有一个创立、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美国人民创造了自己年轻而生机勃勃的文明,不会仅仅是侥幸的偶然。”给我的感受是,美国文明是走在切合人性或者说是人的需要的道路上,它虽然也存在弊端,也需要应对挑战,但正因为它是合乎人性的,我们相信它总会有长足的发展。
    人类总是走在不断解放自己的道路上,美国的解放黑奴是一种解放,爱默生反对他称之为外在宗教的一切形式,反对一切机构化和教条化的宗教,提倡精神宗教,也是一种思想解放(见《爱默生从神学走向自立》);至于“女权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更是一种解放。钱先生之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自由的阶梯”,其着眼点正在于此,它虽然不是一本专著,但一篇篇论文也多少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民在争取平等自由的道路上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迹。同时,她提出的借鉴意义还告诉我们:“人是思想动物,说到底,统一思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削弱乃至取消其思想的功能。可是无论是通过强权,还是通过愚民,所能达到的充其量只是虚假的统一,而许多人却从此丧失了思想的能力,信仰的能力,甚至丧失了存在本身。”如何保持活力,人的思想解放或许是唯一正确的路径。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