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助力《妈祖》收视神话
摘要:如果让投资方在此前就预计《妈祖》的收视,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取得如此火爆的成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舟子 北京报道
这厢是如火如荼的春运抢票,那厢是迫在眉睫的年终总结,对于北京的李彦来说,2013年的1月,过得绝对是紧张又不失刺激。
作为都市一族,今年25岁的李彦和当下不少年轻人一样,热爱网络,喜欢购物,忙碌的工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看电视,然而这段时间的“刷票”生活却让她意外收获了一份看电视的欢乐。
“要说完整地看部电视剧,估计是好几年前了,工作以后,我几乎就没有看电视的习惯,一方面是忙,另一方面是电视剧太多,不知道看什么。”不过,这部《妈祖》却很吸引人,完全没有一些神话剧的胡编乱扯,在第一次看了两集之后,李彦居然觉得很有意思,“有时候下班晚了看不成,还会专门在网络电视上补上,怕错过了什么精彩剧情。”
如果说李彦对于这部电视剧的热情是一次偶然,那么从一开始就追《妈祖》剧的张大妈可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其实以前我就特别喜欢看电视,但是工作忙,现在退休了,有了时间,就在各个电视台之间换。”张大妈说,但是电视台虽然多了,优秀的电视剧却并不多。
“剧情雷同的太多,比如你刚在这个台看完这部电视剧,换了个台,另一部剧也是差不多的内容,搞得我常常分不清楚,把这部剧的男主角当成另一部剧的。”张大妈说,但是今年央视的开年大戏《妈祖》却给她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个是好久没有看到这样题材的电视剧了,很有新意;另一个是演员阵容强大,剧情紧凑,很容易吸引人往下看。”张大妈说,平日里忙于工作的女儿偶尔下班看了一会儿《妈祖》,居然就坐下和她一起看完了两集。
的确,作为央视电视剧频道的开年大戏,《妈祖》不仅是内地首部妈祖题材的电视剧、2013年开年大戏中唯一的一部神话剧,同时还取得了不俗的收拾率。大结局平均收视率达到了4.0714%,最高收视率5.222%,百度指数也从不到一万飙升到近15万,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妈祖热”。
一部神话剧如此火爆荧屏,一方面离不开《妈祖》自身过硬的剧本和优秀的演员,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电视剧背后的投资方。据悉,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妈祖》拍摄期间,投资方曾因资金问题出现缺口而心急如焚。
是一直耕耘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北京银行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为企业发放了贷款资金,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了影片的后期制作,保证了《妈祖》作为央视电视剧频道2013年开年大戏的顺利播出。
事实上,为了解决文创企业的融资难题,助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北京银行始终身先士卒走在前沿,早在2007年就结合文创企业特色率先推出了“创意贷”特色金融产品。
不仅全面覆盖了影视制作、动漫网游、出版发行、广告会展、设计创意、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古玩与艺术品、文化体育休闲九大行业和文化创意集聚区10项子产品,而且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如今,北京银行的“创意贷”已经累计审批通过近3000笔贷款,金额近500亿元,在北京市场保持50%市场份额。
贷款助力《妈祖》北京银行文创贷款再上新台阶
如果让投资方在此前就预计《妈祖》的收视,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取得如此火爆的成绩。
而这样的结果在业内的专业人士看来,并非偶然,“因为能将一部神话剧拍出人情味,靠的必然是题材的新颖和丰富的内涵。”
实际上,海神妈祖在全球有2亿多信众,影响遍及海内外。但关于妈祖的影视表现却极少。因此,神话剧《妈祖》无疑填补了内地妈祖题材剧的空白,令广大信众和观众眼前一亮。其作品题材的新鲜度和大众受面令其还在拍摄时就备受各界期待,未播先火。
除此之外,《妈祖》还突破了以往神话剧“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印象,拍出了少有的“人情味”。
首先是该剧以草根视角,自下而上讲述了林默娘由凡人到海神的蜕变。这个过程中,林默娘有亲情、友情、爱情的表现,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正如制片方所说:“这是个集人性和神性于一身的人物。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神。”
其次,《妈祖》不戏说、不恶搞,以流传千年的30多个妈祖传说为创作蓝本,极具诚意。与此同时,还在戏剧冲突和喜感人物上发力,大大增强了神话剧的可看性。再加上两版“隋唐”战“楚汉”的2013开年荧屏中,央八开年大戏《妈祖》是神话剧“独苗”。物以稀为贵,创下高收视率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就像是每部成功的电视剧都有幕后英雄一样,《妈祖》能够最终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离不开背后的制作团队,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作为北京银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专营支行,朝外支行早在《妈祖》立项之初就关注了该剧。在他们看来,如此独特的神话剧,不仅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同时也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符合北京银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
于是,在与企业充分沟通后,北京银行朝外支行的团队就开始积极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合适的融资方案。也正因为前期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当《妈祖》因为投资较大,在后期制作中出现资金缺口时,北京银行朝外支行的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了业务跟进,在把控风险的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为企业发放了贷款资金,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了影片的后期制作,保证了该剧作为央视电视剧频道2013年开年大戏的顺利播出。
如今,《妈祖》取得的成绩也验证了北京银行最初的眼光。作为2013年开年大戏中唯一的神话剧,《妈祖》平均收视率为4%左右,最后的大结局,平均收视率达到了4.0714%,最高收视率破5%,创央视电视剧频道开播以来开年剧最高成绩。
对于这个成绩,朝外支行的相关人士表示,电视剧《妈祖》的成功播出不仅是对惩恶扬善的价值观的弘扬,更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递、金融业与文化创意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对接。
“我们通过采取前期项目跟踪、关键时间节点介入支持的方式,为客户实现了雪中送炭,实现了北京银行大力倡导的文化金融理念。”上述人士表示,而电视剧的热播也使企业和银行在实现了各自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就像是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说过的,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现在还只是个开始。
“要知道,文化消费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我国当前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要求高度契合,具有强大的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北京银行也将继续大力推进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致力于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影视产业独辟蹊径创新产品走文化金融之路
事实上,《妈祖》的成功只是北京银行朝外支行在文化创意领域的一个业务亮点。此前,这家文创专营支行早已成功解决过多部影视剧的资金难题,成功打造出一个又一个金融与艺术相结合的案例。
此前热播的全球首部3D武侠片《龙门飞甲》叫好又叫座,票房超过5亿元人民币。在影片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北京银行的支持。
据了解,当时《龙门飞甲》以版权质押 第三方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解决了电影项目融资时经常出现的错配难题,成为金融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以往电影制作商向银行贷款用于影片拍摄制作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是在合作方式上一般都以一部电影为一个贷款项目,所贷款项只能用于该部电影,而且经常遇到“加急”用款情况。
博纳的前首席财务官许亮就曾表示,由于电影资金使用有很强的时效性,经常是剧组传来缺少资金的消息,一两天内钱就要马上到位,否则整个剧组的演员片酬、人吃马喂,多耽搁一天就会产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费用。而这个时候如果另外寻求投资或者申请贷款,流程过长,等两三周后贷款放下来,根本等不及,甚至可能已经用不上了。
然而,北京银行推出的“打包”贷款方式却解决了这一难题。
记者了解到,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以版权质押 第三方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为博纳影业提供一次性“打包”贷款1亿元,用于电影《龙门飞甲》、《大话射雕》前传、《美丽人生》、《抓猴》4部电影,1部电视剧《十月围城》的拍摄。在这1亿元的授信额度内,公司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配每部片子所需资金,省去了另外筹集资金的麻烦,这给企业一定的灵活度和腾挪空间。
这种新的贷款方式比起传统的方式,显然更加适合文化影视业的特点,在1亿元的授信额度内,投资方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调配每部片子需要的资金。比如其中某部电影迟拍,那么空闲的资金可以贴补其他超出预算的片子,省去了另外筹集资金的麻烦。“这种资金使用方法,给企业一定的灵活度和腾挪空间,非常方便。”许亮说。
另一方面,对于成熟的电影公司来说,从其他渠道获取投资并非难事,但是跟北京银行合作,银行对投资要求的回报只是贷款的利息,在可以预期的范围内,金额不高也没有其他要求。相较于其他机构投资可能要求的高回报,或是票房分成、“内定”演员等要求,无形中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北京银行朝外支行行长助理卢艳超也坦言,为了保证回款,控制风险,北京银行会对“打包”贷款范围内的影片和电视剧都进行全面商议,选取不同类型、不同档期、不同成本的影片打包,通过分散风险提高贷款的“保险系数”。而贷款发放也会按照投资方的投款比例进行发放,提款前,支行信贷人员都会对其付款凭证等相关手续进行严格审查;而为了保证回款及时、资金安全,双方一般约定从院线获得的票房回款直接回到北京银行的专用账户,真正做到了严格把控风险。
也正是由于对业务内容的不断创新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北京银行在文化金融的路上开始不断收获丰硕的成果,不仅助推了万达院线等行业龙头的发展,而且先后和众多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合作。
在影视方面,北京银行建立起了制作—发行—终端的完整金融支持链条。代表项目有:电影《画皮》在资金出现缺口时及时得到北京银行1000万元资金支持,使影片顺利制作和发行,刷新了2008年国庆票房纪录;3000万元贷款支持的史诗大片《孔子》上映后获得过亿的票房成绩。
在诠释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本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第一书记》的拍摄过程中,为确保影片按时上映,北京银行通过总分支三级联动,组织专业团队,为企业设定了一套灵活的融资方案,从初审到放款,仅用了4天时间就将1000万元的“创意贷”发放到企业账户。
精益求精把控风险搭建三方共赢平台
不过,尽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对于所有的银行来说,中小企业的贷款都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也随时面临着贷款资金的风险。
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更需要随时面临各方的压力和风险。为此,针对文化产业贷款的高风险问题,北京银行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
北京银行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在对于核心产品或资产价值难以评估的问题上,我们一直积极创新,将版权质押作为核心质物,把版权分为历史版权、现实版权以及未来版权三类。”该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同时还可以接受传统担保、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担保、应收账款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法人无限连带责任、中小企业联保等组合担保方式来控制风险。”
也正是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近年来,北京银行不断精益求精,开拓思路,倾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功扶持了一大批文创企业,包括创意产业园这样的整体园区。
按照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的说法:“北京银行深知创新是金融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是事业永葆活力的源泉。早在创业之初,面对大型商业银行在传统产业的既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北京银行就将目标锁定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坚持差别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在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领域,北京银行创造了多项第一,走出了一条‘文化 金融’的特色发展之路。”
而除了“文化创意产业”贷款的大力支持外,借助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艰苦的努力,北京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早已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广阔空间,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以创新模式成为了中小银行的领头羊。
几年来,北京银行成功打造中小企业系列融资方案,形成了“创融通”、“及时予”、“腾飞宝”三大核心基本产品包和“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三大行业特色产品包,内含50种产品的融资航母,全面解决处于创业、成长、成熟期等各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悉,北京银行成立17年来累计为2万余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800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北京地区同业排名第一。
早在2011年,为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专业服务,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北京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经验精华基础上推出了中小企业的全新产品——“信贷工厂”。
通过借鉴工厂流水线的操作方式,明确划分市场营销、业务操作、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支行配备营销经理、信贷经理,分行派驻风险经理和风险官,实现了营销与操作职能的分离、提升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处理效率的一种全新探索。
该产品推出当天,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就与三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而企业最初申请“信贷工厂”时,只需凭借一般性企业法律文件、企业财务情况、企业情况介绍以及权利证明文件即可。
由此不难看出,不断地创新模式和产品的推陈出新,是北京银行站在客户的角度上,不断为其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服务的体现。“只有把客户装在心里,才能将服务做得更好,”上述北京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我们的每一分努力和汗水,为的就是让企业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这厢是如火如荼的春运抢票,那厢是迫在眉睫的年终总结,对于北京的李彦来说,2013年的1月,过得绝对是紧张又不失刺激。
作为都市一族,今年25岁的李彦和当下不少年轻人一样,热爱网络,喜欢购物,忙碌的工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看电视,然而这段时间的“刷票”生活却让她意外收获了一份看电视的欢乐。
“要说完整地看部电视剧,估计是好几年前了,工作以后,我几乎就没有看电视的习惯,一方面是忙,另一方面是电视剧太多,不知道看什么。”不过,这部《妈祖》却很吸引人,完全没有一些神话剧的胡编乱扯,在第一次看了两集之后,李彦居然觉得很有意思,“有时候下班晚了看不成,还会专门在网络电视上补上,怕错过了什么精彩剧情。”
如果说李彦对于这部电视剧的热情是一次偶然,那么从一开始就追《妈祖》剧的张大妈可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其实以前我就特别喜欢看电视,但是工作忙,现在退休了,有了时间,就在各个电视台之间换。”张大妈说,但是电视台虽然多了,优秀的电视剧却并不多。
“剧情雷同的太多,比如你刚在这个台看完这部电视剧,换了个台,另一部剧也是差不多的内容,搞得我常常分不清楚,把这部剧的男主角当成另一部剧的。”张大妈说,但是今年央视的开年大戏《妈祖》却给她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个是好久没有看到这样题材的电视剧了,很有新意;另一个是演员阵容强大,剧情紧凑,很容易吸引人往下看。”张大妈说,平日里忙于工作的女儿偶尔下班看了一会儿《妈祖》,居然就坐下和她一起看完了两集。
的确,作为央视电视剧频道的开年大戏,《妈祖》不仅是内地首部妈祖题材的电视剧、2013年开年大戏中唯一的一部神话剧,同时还取得了不俗的收拾率。大结局平均收视率达到了4.0714%,最高收视率5.222%,百度指数也从不到一万飙升到近15万,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妈祖热”。
一部神话剧如此火爆荧屏,一方面离不开《妈祖》自身过硬的剧本和优秀的演员,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电视剧背后的投资方。据悉,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妈祖》拍摄期间,投资方曾因资金问题出现缺口而心急如焚。
是一直耕耘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北京银行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为企业发放了贷款资金,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了影片的后期制作,保证了《妈祖》作为央视电视剧频道2013年开年大戏的顺利播出。
事实上,为了解决文创企业的融资难题,助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北京银行始终身先士卒走在前沿,早在2007年就结合文创企业特色率先推出了“创意贷”特色金融产品。
不仅全面覆盖了影视制作、动漫网游、出版发行、广告会展、设计创意、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古玩与艺术品、文化体育休闲九大行业和文化创意集聚区10项子产品,而且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如今,北京银行的“创意贷”已经累计审批通过近3000笔贷款,金额近500亿元,在北京市场保持50%市场份额。
贷款助力《妈祖》北京银行文创贷款再上新台阶
如果让投资方在此前就预计《妈祖》的收视,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取得如此火爆的成绩。
而这样的结果在业内的专业人士看来,并非偶然,“因为能将一部神话剧拍出人情味,靠的必然是题材的新颖和丰富的内涵。”
实际上,海神妈祖在全球有2亿多信众,影响遍及海内外。但关于妈祖的影视表现却极少。因此,神话剧《妈祖》无疑填补了内地妈祖题材剧的空白,令广大信众和观众眼前一亮。其作品题材的新鲜度和大众受面令其还在拍摄时就备受各界期待,未播先火。
除此之外,《妈祖》还突破了以往神话剧“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印象,拍出了少有的“人情味”。
首先是该剧以草根视角,自下而上讲述了林默娘由凡人到海神的蜕变。这个过程中,林默娘有亲情、友情、爱情的表现,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正如制片方所说:“这是个集人性和神性于一身的人物。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神。”
其次,《妈祖》不戏说、不恶搞,以流传千年的30多个妈祖传说为创作蓝本,极具诚意。与此同时,还在戏剧冲突和喜感人物上发力,大大增强了神话剧的可看性。再加上两版“隋唐”战“楚汉”的2013开年荧屏中,央八开年大戏《妈祖》是神话剧“独苗”。物以稀为贵,创下高收视率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就像是每部成功的电视剧都有幕后英雄一样,《妈祖》能够最终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离不开背后的制作团队,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作为北京银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专营支行,朝外支行早在《妈祖》立项之初就关注了该剧。在他们看来,如此独特的神话剧,不仅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同时也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符合北京银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
于是,在与企业充分沟通后,北京银行朝外支行的团队就开始积极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合适的融资方案。也正因为前期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当《妈祖》因为投资较大,在后期制作中出现资金缺口时,北京银行朝外支行的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了业务跟进,在把控风险的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为企业发放了贷款资金,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了影片的后期制作,保证了该剧作为央视电视剧频道2013年开年大戏的顺利播出。
如今,《妈祖》取得的成绩也验证了北京银行最初的眼光。作为2013年开年大戏中唯一的神话剧,《妈祖》平均收视率为4%左右,最后的大结局,平均收视率达到了4.0714%,最高收视率破5%,创央视电视剧频道开播以来开年剧最高成绩。
对于这个成绩,朝外支行的相关人士表示,电视剧《妈祖》的成功播出不仅是对惩恶扬善的价值观的弘扬,更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递、金融业与文化创意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对接。
“我们通过采取前期项目跟踪、关键时间节点介入支持的方式,为客户实现了雪中送炭,实现了北京银行大力倡导的文化金融理念。”上述人士表示,而电视剧的热播也使企业和银行在实现了各自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就像是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说过的,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现在还只是个开始。
“要知道,文化消费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我国当前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要求高度契合,具有强大的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北京银行也将继续大力推进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致力于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影视产业独辟蹊径创新产品走文化金融之路
事实上,《妈祖》的成功只是北京银行朝外支行在文化创意领域的一个业务亮点。此前,这家文创专营支行早已成功解决过多部影视剧的资金难题,成功打造出一个又一个金融与艺术相结合的案例。
此前热播的全球首部3D武侠片《龙门飞甲》叫好又叫座,票房超过5亿元人民币。在影片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北京银行的支持。
据了解,当时《龙门飞甲》以版权质押 第三方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解决了电影项目融资时经常出现的错配难题,成为金融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以往电影制作商向银行贷款用于影片拍摄制作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是在合作方式上一般都以一部电影为一个贷款项目,所贷款项只能用于该部电影,而且经常遇到“加急”用款情况。
博纳的前首席财务官许亮就曾表示,由于电影资金使用有很强的时效性,经常是剧组传来缺少资金的消息,一两天内钱就要马上到位,否则整个剧组的演员片酬、人吃马喂,多耽搁一天就会产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费用。而这个时候如果另外寻求投资或者申请贷款,流程过长,等两三周后贷款放下来,根本等不及,甚至可能已经用不上了。
然而,北京银行推出的“打包”贷款方式却解决了这一难题。
记者了解到,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以版权质押 第三方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为博纳影业提供一次性“打包”贷款1亿元,用于电影《龙门飞甲》、《大话射雕》前传、《美丽人生》、《抓猴》4部电影,1部电视剧《十月围城》的拍摄。在这1亿元的授信额度内,公司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配每部片子所需资金,省去了另外筹集资金的麻烦,这给企业一定的灵活度和腾挪空间。
这种新的贷款方式比起传统的方式,显然更加适合文化影视业的特点,在1亿元的授信额度内,投资方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调配每部片子需要的资金。比如其中某部电影迟拍,那么空闲的资金可以贴补其他超出预算的片子,省去了另外筹集资金的麻烦。“这种资金使用方法,给企业一定的灵活度和腾挪空间,非常方便。”许亮说。
另一方面,对于成熟的电影公司来说,从其他渠道获取投资并非难事,但是跟北京银行合作,银行对投资要求的回报只是贷款的利息,在可以预期的范围内,金额不高也没有其他要求。相较于其他机构投资可能要求的高回报,或是票房分成、“内定”演员等要求,无形中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北京银行朝外支行行长助理卢艳超也坦言,为了保证回款,控制风险,北京银行会对“打包”贷款范围内的影片和电视剧都进行全面商议,选取不同类型、不同档期、不同成本的影片打包,通过分散风险提高贷款的“保险系数”。而贷款发放也会按照投资方的投款比例进行发放,提款前,支行信贷人员都会对其付款凭证等相关手续进行严格审查;而为了保证回款及时、资金安全,双方一般约定从院线获得的票房回款直接回到北京银行的专用账户,真正做到了严格把控风险。
也正是由于对业务内容的不断创新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北京银行在文化金融的路上开始不断收获丰硕的成果,不仅助推了万达院线等行业龙头的发展,而且先后和众多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合作。
在影视方面,北京银行建立起了制作—发行—终端的完整金融支持链条。代表项目有:电影《画皮》在资金出现缺口时及时得到北京银行1000万元资金支持,使影片顺利制作和发行,刷新了2008年国庆票房纪录;3000万元贷款支持的史诗大片《孔子》上映后获得过亿的票房成绩。
在诠释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本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第一书记》的拍摄过程中,为确保影片按时上映,北京银行通过总分支三级联动,组织专业团队,为企业设定了一套灵活的融资方案,从初审到放款,仅用了4天时间就将1000万元的“创意贷”发放到企业账户。
精益求精把控风险搭建三方共赢平台
不过,尽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对于所有的银行来说,中小企业的贷款都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也随时面临着贷款资金的风险。
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更需要随时面临各方的压力和风险。为此,针对文化产业贷款的高风险问题,北京银行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
北京银行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在对于核心产品或资产价值难以评估的问题上,我们一直积极创新,将版权质押作为核心质物,把版权分为历史版权、现实版权以及未来版权三类。”该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同时还可以接受传统担保、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担保、应收账款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法人无限连带责任、中小企业联保等组合担保方式来控制风险。”
也正是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近年来,北京银行不断精益求精,开拓思路,倾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功扶持了一大批文创企业,包括创意产业园这样的整体园区。
按照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的说法:“北京银行深知创新是金融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是事业永葆活力的源泉。早在创业之初,面对大型商业银行在传统产业的既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北京银行就将目标锁定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坚持差别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在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领域,北京银行创造了多项第一,走出了一条‘文化 金融’的特色发展之路。”
而除了“文化创意产业”贷款的大力支持外,借助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艰苦的努力,北京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早已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广阔空间,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以创新模式成为了中小银行的领头羊。
几年来,北京银行成功打造中小企业系列融资方案,形成了“创融通”、“及时予”、“腾飞宝”三大核心基本产品包和“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三大行业特色产品包,内含50种产品的融资航母,全面解决处于创业、成长、成熟期等各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悉,北京银行成立17年来累计为2万余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800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北京地区同业排名第一。
早在2011年,为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专业服务,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北京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经验精华基础上推出了中小企业的全新产品——“信贷工厂”。
通过借鉴工厂流水线的操作方式,明确划分市场营销、业务操作、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支行配备营销经理、信贷经理,分行派驻风险经理和风险官,实现了营销与操作职能的分离、提升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处理效率的一种全新探索。
该产品推出当天,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就与三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而企业最初申请“信贷工厂”时,只需凭借一般性企业法律文件、企业财务情况、企业情况介绍以及权利证明文件即可。
由此不难看出,不断地创新模式和产品的推陈出新,是北京银行站在客户的角度上,不断为其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服务的体现。“只有把客户装在心里,才能将服务做得更好,”上述北京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我们的每一分努力和汗水,为的就是让企业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