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奥巴马新内阁的“老面孔”

作者:王晓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18 23:25:00

摘要:奥巴马第二任期的新内阁基本由“老面孔”组成,虽然仍有4个名额空缺,不过奥巴马第二任期的执政方向也已基本确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1月16日,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西端,早上8点刚过,就已经变得十分喧闹。大约有两百多人聚集在那里进进出出地忙碌着,其中许多人整夜都没有离开。他们正在为1月21日即将举行的美国总统宣誓就职典礼做着最后的准备。
作为宣誓就职的主要场地,国会大厦西侧的就职典礼主席台主体工程虽然已经搭建完成,但是主席台的装饰工作包括红毯、背板还没有铺设完成。主席台前,在嘉宾观礼时落座的区域内,密密麻麻的白色靠背椅子还只是歪斜地堆放在一起,椅背上的嘉宾名牌也还没贴好。而作为就职当天,将总统就职演说传播出去的重要一环——音响设备也还处于调试阶段。
此刻,距离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次宣誓就职仅剩5天的时间,然而就职的准备工作还在进行中。与总统就职仪式同样处于准备阶段的,还有奥巴马在第二届任期内的内阁成员。
在其首先应该公布的第一批15名部长级内阁成员名单中,除已经表示继续留任的:司法部长霍尔德、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卫生暨福利部长塞贝留斯、退伍军人事务部长新关、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拉多诺万、交通部部长拉胡德以及教育部部长邓肯8人外,其余7个部门都将出现新老交替。
截至1月10日,奥巴马仅提名了其中3人,他们是国务卿人选约翰·克里、国防部长人选查克·哈格尔、财政部部长人选雅各布·卢。除这三个职位外,包括内政部、商务部、劳工部以及能源部在内的4名部长人选仍然空缺。
这与奥巴马在其第一任期内,在宣誓就职之前就已经提交了完整的15名内阁成员名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吸取了第一任期与内阁成员在磨合上浪费了太多时间的教训后,在第二任期开始之际,奥巴马更倾向选择“熟人”来为自己分忧。
在15人部长级内阁大名单之外,奥巴马提名自己的亲信——白宫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出任中情局局长,更是反映了他唯“熟”是举的思路。
在“熟人”的协助之下,奥巴马第二任期的新内阁基本由“老面孔”组成,虽然仍有4个名额空缺,但是在这种基本盘不变的情况下,奥巴马第二任期的执政方向也已基本确立。
雅各布·卢:职业“预算师”
1月10日,在财政悬崖未决,债务上限将近的危急时刻,奥巴马终于给出了他的新一任期财长人选。他就是白宫幕僚长——雅各布·卢。作为克林顿总统任期内财政预算盈余的主要功臣,卢成为了奥巴马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最后“救命稻草”。
卢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中都是在和预算打交道。1979年,作为前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托马斯·奥尼尔的助理,他多次参与了预算的讨论工作。1998年到2001年,在克林顿任内,他就职于白宫预算办公室,也正是在他的努力工作之下,克林顿政府的财政状况由赤字变成了盈余,并保持了三年。2010年到2012年,当总统换成了奥巴马之后,他仍出任同样的职位,工作在同样的办公室内。在预算谈判方面的出色经验,最终为他赢得了美国财长的提名。“对于所有削减预算进行讨论,并能保证我们账本平衡的,正是此人,”奥巴马在提名雅各布·卢出任美国新财长的发布会上表示,“而且他还做到了三次。”
此前,外界一直猜测奥巴马可能会按照惯例从华尔街挑选一位有地位,有经验的高管出任美国新财长,然而迫在眉睫的预算问题,以及与华尔街的交恶使得奥巴马放弃了这一惯例,最终奥巴马选择了长期在政府供职,自己最信任的人——白宫幕僚长出任美国财长一职。
虽然,卢也有短暂供职华尔街的经历,他曾在2008年出任花旗集团一个投资部门的首席运营官,但是在华尔街,乃至华盛顿之外,对大多数人来说卢依然是一个陌生人。三年半的华尔街工作资历,也使得卢在金融监管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经验欠缺。1月10日,在提名卢出任新财长消息公布后,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仅上涨80点,这与2008年11月,提名蒂姆·盖特纳出任美国财长当天,美国股市的涨幅,相差了逾400多点。
在市场报以“冷眼”的同时,卢还遭遇到了来自参议员的“冷嘲”。阿拉巴马州共和党参议员塞辛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卢并不是一个好的财长人选。“卢的过往表现证明他是个不诚实和不可信的人,他曾承诺奥巴马的预算不会增加国家的债务,而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谎言。”塞辛斯在声明中说。塞辛斯表示他将尽全力反对卢的财长提名。
因为在2011年夏天的那次财政上限谈判中表现强势,卢还遭遇到了包括众议院议长博纳在内的共和党人的反对。据记者和作家伯比·伍德沃德描述,由于多次在财政悬崖谈判中设置障碍,博纳曾经一度要求把卢从协商团队中除名。
2008年,在大多数人都满意的情况下,盖特纳的财长提名还在参议院经过了一个多月,共三次听证后才获得通过。如今,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及盖特纳的条件下,卢的财长提名恐怕将拖延更久。3月开始,美国将自动削减近900亿美元的开支,财政部也将失去法定借款授权。奥巴马已经摆出了与国会硬碰硬的姿态,而作为奥巴马财政政策的重要执行者,一贯被外界认为温和的卢也势必展现出其强硬的一面。
在等待参议院通过提名之前,雅各布·卢——这个波兰移民的儿子,这个正统的信奉安息日的犹太人恐怕还要先跨越自己为自己设下的一道关卡。按照犹太人安息日的规定,从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前,都不可以工作。卢也一直严格遵守着这一传统。而当他成为美国财长之后,当他陷于财政上限彻夜谈判的泥沼之中,他将如何选择?
约翰·克里:低调的“替身”
由69岁的越战上尉——约翰·克里出任美国国务卿,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意料之外,是因为克里最终获得这一提名,完全是由于原本的第一人选,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因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不当言辞遭到了来自参议院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中途退出,才让克里捡到了这个空缺。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刚刚获得提名时,克里对此表现得十分低调,他甚至在获得提名的十多天内都不愿意对媒体发表看法。然而,作为这一职位的顺位“第二继承人”,可以出任国务卿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克里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的地位几乎无人可及,他曾5次出任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他曾在美国国会外交委员会工作长达30年,并在最后的6年一直担任该机构的主席。用奥巴马提名克里出任国务卿时的评语来说:“克里的一生都是在为国务卿这个职位做准备。”虽然最终以“赖斯替身”的身份获得了国务卿的提名,但这并不会影响克里作为国务卿最佳人选的声誉。
而对于性格低调,并不喜欢出风头的克里来说,这也不是他的第一次“替身”经验。当2012年11月,在奥巴马与时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的第一次电视辩论彩排时,克里承担了扮演罗姆尼“替身”与奥巴马进行辩论的任务。在2011年,当因越境“猎杀”本·拉登引发了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外交纷争时,在2009年秋天,当阿富汗大选出现波动时,克里都曾作为奥巴马的“替身”前往进行斡旋。克里甘当“替身”的品格,也使得外界认为,如果由其出任下届国务卿,他将会更努力地执行来自白宫的外交意图,这与其前任希拉里时期的“强势”风格将形成鲜明的反差。
作为曾经的“越战英雄”,一枚银星勋章、一枚铜星勋章以及三枚紫心勋章的获得者,克里在对待战争以及美国的外交政策上表现得则更为“和平”。作为一名反战人士,他曾经在一次抗议活动中扔掉了自己的军功章。“你们怎么能要求一个人为一个错误战斗到最后一刻?”1971年,27岁的克里在讨论越战问题时,对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发出了如此严厉的质问。这句话也成为了当时报纸和电视新闻的头条,并被看做是美国人对越战的最终反思。也正是出于对战争的反感,克里在对于伊朗、朝鲜以及叙利亚等问题上,一直秉持积极对话的态度。2004年,在参加总统竞选时,克里的对朝策略就是与其展开直接对话。
在对华关系上,克里一直被视为是参议院中对华“温和派”的代表。除多次访问中国外,克里还曾主导并推动美国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公开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除在外交政策上倾向对华友好之外,在私底下,克里还有着另一种“中国情结”,他的姐姐还收养有一名来自中国重庆的女儿。
无论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提名克里出任国务卿是目前为止奥巴马的4个内阁官员提名中,受到争议最小,也最容易通过的一个。
查克·哈格尔:
跨党派的“卧底”
1月7日,克里又多了一名助手,作为仅次于国务卿的美国国家安全团队的“二把手”——奥巴马提名共和党前参议员查克·哈格尔出任美国国防部长。
虽然比克里小3岁,哈格尔却比克里还早一年参加了越南战争。那场发生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惨烈战役在为哈格尔带来了两枚紫心勋章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痛苦的回忆。1968年3月,作为步兵下士,刚刚抵达越南战场的哈格尔就差点失去了性命。在一次突袭途中,他踩到了地雷引线,炸开的地雷残片刺入了他的胸膛,虽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但碎片至今仍在其体内。然而这只是哈格尔关于越战痛苦经历的开始,与哈格尔同时参加越战的还有他的弟弟汤姆·哈格尔,就在哈格尔触雷受伤一个月后,汤姆也遭遇到了与哥哥同样的危险,在驾驶汽车触发地雷引起爆炸后,汤姆不省人事,好在哈格尔正在事发现场,在他疯狂的拖拽下,将汤姆拉出了驾驶室,救了弟弟一命,而哈格尔却因汽车起火面部被严重烧伤。
在越南战场上的“血的教训”,让哈格尔对于战争有了新的思考,“战争从来都是一种灾难。”在越南战争5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哈格尔表示。
而正是哈格尔对于战争的这种态度,成为了奥巴马提名其出任国防部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查克知道,战争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奥巴马在宣布哈格尔提名时表示,“他知道,把美国的年轻人送上战场,冲锋陷阵、战斗流血,我们只有万不得已,才会那么做。”
如果参议院最终通过对哈格尔的提名,那么他将成为第一个入主五角大楼的退伍军人,奥巴马称这是“历史性的”。“让有战争经验的人,参与讨论是否应该发动一场战争,这也许才是最公平的。”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说。
在哈格尔的战争经历之外,哈格尔对于奥巴马的支持与尊重也成为了奥巴马将这一重任交予“反对者”的另一重要原因。虽然哈格尔在政治理念上属于共和党人,但他却一直是奥巴马最信赖的盟友。早在2008年7月,哈格尔就已经陪同当时还只是总统竞选人之一的奥巴马赶赴阿富汗、伊拉克、约旦和科威特访问。当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约翰·麦凯恩指责奥巴马此行是出于政治目的时,哈格尔挡在了奥巴马的身前,为他做出了辩护,他说麦凯恩试图质疑奥巴马是否爱国的说法“几乎毫无根据”。在2008年的总统竞选中,哈格尔的妻子莉莉贝特还将选票投给了奥巴马。虽然哈格尔自称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共和党人,但是共和党人却将他视作是奥巴马安插在共和党内的“卧底”。
也正是这种尴尬的身份,让哈格尔的提名通过有些复杂。参议院的共和党员曾明确表示,他们不会让哈格尔轻松入主五角大楼,而部分民主党人士也对奥巴马将如此重要职位交到一个跨党派人选手中持有异议。而哈格尔本人在对伊朗、朝鲜等问题上持有的和谈态度也与美国政府目前所倡导的对这些国家采取严厉制裁的立场相左。
但是作为一个在参议院有15年人脉累积的老政治家,哈格尔对于提名通过还是表现得信心十足。一旦提名通过,哈格尔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从阿富汗撤军。目前在阿富汗还驻扎有66000名美国士兵,奥巴马政府计划到2014年,美国将实现在阿富汗“零驻军”,而第一批撤离日期则为2013年春天,比原定的2013年夏季,整整提前了一个季度。目前,在阿富汗战场上,美国已经牺牲了2165名军事人员,并投入了5570亿美元。
“1968年,我和汤姆被救出的那个晚上,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能活着回去,如果有朝一日,我拥有了能影响决策的地位,我一定要竭尽所能避免不必要,无意义的战争。”哈格尔在接受《越战》采访时曾经表示,现在他距离实现他的承诺只有一步之遥。
约翰·布伦南:
迟到的中情局长
在1月7日,与哈格尔同一天获得提名的,还有被称为奥巴马的“第六感”的白宫反恐首席顾问约翰·布伦南。在白宫公布的奥巴马在情报室内亲自指挥“猎杀”本·拉登的照片中,站在奥巴马身后的就是布伦南。布伦南职位的全称是总统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总顾问。他的职责包括监督和参与制定保护国家免受恐怖主义以及自然灾害威胁等在内的一切政策。因此这一部门也被认为是在白宫之内,仅次于白宫幕僚长,权力最大的职位。此外,布伦南还承担向总统每日做安全简报的工作,这也使得他每天都有与奥巴马面谈的机会。布伦南也成为了经常伴随在奥巴马左右,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人。
现年57岁的布伦南,是爱尔兰移民的儿子。在他上大学之前的日子里,他甚至都不知道有中情局这一机构。在福特汉姆大学就读的夏天,在乘坐一辆公共汽车时,他看到了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中情局招聘广告。他预感到中情局的工作将与他向往的“流浪”生活一致。在取得了福特汉姆大学政治学学位,并流利掌握阿拉伯语后,他投考了中情局。
布伦南在中情局的工作可谓一帆风顺,在其长达25年的中情局工作生涯中,他曾无限地接近“最高层”。从一名情报分析员做起,到担任中情局东南亚分支主管,到出任中情局副局长乔治·特尼特的助理,到出任中情局中东地区分支主管,布伦南共花费了12年的时间。1999年,他结束了海外的工作,返回华盛顿,担任特尼特办公室主任,2001年-2003年他进入中情局最高层,在此期间,他还曾负责时任总统克林顿的每日安全简报工作,也正是这一经历,为后来他与奥巴马的相知埋下了伏笔。2008年,布伦南被克林顿引荐给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布伦南在反恐问题上的“精确打击”理论获得了奥巴马的高度支持。布伦南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奥巴马第一届任期中情局局长人选的名单之上。然而因为涉嫌在布什政府的反恐行动中使用高压审讯、水刑等虐囚手段,布伦南最终不得不退出了竞选。虽然奥巴马最终用总统反恐顾问的职位予以了安慰,而且布伦南也实际拥有了甚至比中情局局长还大的权力,然而对于这一职位的期望从未远离过布伦南。
在自己的第二届任期开始之际,奥巴马还是选择将这一迟到的提名授予布伦南。与此同时,曾经阻挠布伦南提名的虐囚丑闻也将再次成为布伦南出任中情局长的“绊脚石”。“布伦南必须对他在上一届政府的中情局工作期间,在所谓的强化审讯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做出解释。”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表示。
在除急需对中情局工作方式做出改进外,如果布伦南提名最终获得参议院通过,他还将不得不在中情局究竟应该是一个情报机构,还是一家军事机构之间做出选择。在反恐成为美国主要对外事务之一的10年期间,过去只负责情报收集的中情局已经越来越多地负担起了军事打击恐怖目标的任务。在国会中,关于中情局去军事化的声音正在成为主流。在这种声音之下,布伦南以及由克里和哈格尔组成的美国国家安全团队正在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勾画一个新的路线——即布伦南提出的“轻足迹”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之下,美国将主要依靠通过无人机、网络攻击或特种作战部队干预等措施来捍卫美国的海外权益。在这三人看来,美国再次牺牲成千上万的美国士兵去重建他国秩序,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