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离欧盟的政经账
摘要:是走是留,英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都已经下降,更大的经济损失却或许还在后面。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1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本应出现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这里,在这个欧盟成员国的地盘上,卡梅伦可能要告诉大家,英国要尝试“改变与欧盟的关系”。在演讲接近尾声时,卡梅伦还要吐出英国欲公投退出欧盟的时间表——在5年后的2018年。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卡梅伦在最后一刻,取消了这次演讲。
其实,卡梅伦原本计划在1月22日向欧盟发表他的这份“脱欧声明”,但这一日程安排遭到了德国和法国的抗议。因为1月22日是德法战后和解条约《爱丽舍条约》签署50周年纪念日。在将日期改为1月21日后,又与奥巴马的就职典礼相遇。最终,卡梅伦不得不将演讲日期定为了1月18日。日期确定的艰难也许恰巧暗示了在英国退出欧盟的过程中,他并不完全能够由着自己,他还需要看更多人的脸色。
在加入欧盟40年之后,英国再想与其说再见并不那么容易。在留下与退出之间,是英国与欧盟一本难以理清的糊涂账。
政治成本:四面楚歌
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其实并非卡梅伦的本意,起码并不是他的全部意愿。但是为了2015年的竞选连任,为了平息执政联盟的内讧,卡梅伦不得不在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英国的前途之间做出选择。2012年7月,81名下议院保守党议员投票赞成对英国的欧盟成员地位进行全民公投,同年11月,激进的脱欧党派——英国独立党(UKIP)在递补选举中获取了仅次于工党的席位。这种变化让卡梅伦所在的保守党感受到了威胁,他的盟友们甚至开始建议卡梅伦将“脱欧公投”写入保守党2015年的大选声明中。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卡梅伦不得不在面对欧盟决议时表现得强势起来,甚至不惜几次投下“唯一否决票”。然而,他的这种将英国再次独立于欧洲的转变却让他首先被孤立起来。
作为反对党,英国工党率先对卡梅伦的退欧计划发起了攻击。1月16日,在英国下议院的会议中,面红耳赤的工党领袖米利班德向卡梅伦发出了质问,“你的离开欧盟,究竟是在挽救英国还是让其灭亡。”在米利班德咄咄逼人的发问中,卡梅伦几次试图辩解都被打断。而坐在米利班德右手边的英国影子外交大臣达格拉斯·亚历山大则更是明确指出卡梅伦的“脱欧计划”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卡梅伦不是一位可以控制问题的首相,他连自己的党都管不了。能控制卡梅伦的不是他的原则而是他的弱点,可悲的是,他把自己的党派团结置于了国家利益之上。”亚历山大说。
在国内陷入左右夹击的卡梅伦,在国际上也几乎找不到朋友。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德法在英国脱欧议题上的态度已经从过去的迁就变成了现在的厌恶。法国总统奥朗德甚至在公开场合把卡梅伦称为了欧洲的“捣蛋者”。德国虽然表现得更为克制,但是对于英国内部关于“疑欧论”调的逐渐高涨,德国官员还是做出了反击。德国议会领袖沃尔克·考德尔表示,希望卡梅伦不要用威胁退出欧盟来“讹诈”其他成员国家。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她将收回原本支持对欧盟条约进行重大修改的立场。作为唯一一位支持修改协定的欧盟领导人,默克尔态度的改变,正在逐渐关闭卡梅伦与欧盟就协定讨价还价的大门。
当德法以背相对之时,作为英国的传统盟友,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1月9日,一直在私下里对英国的欧盟态度提供意见的美国政府,罕见地将自己的看法摆上了桌面。美国国务院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菲利普·戈登明确表示,无论是退出欧盟还是在布鲁塞尔的作用减少,都会给英国带来很大影响。“欧盟作为一个机构与我们的联系不断加深,其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长,我们希望英国在这样的欧盟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戈登说:“出于对美国利益的考虑,我们欢迎一个有英国加入的外向型的欧盟。”
国内的保守派希望英国脱离欧洲,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退出的损失;德法美都希望英国可以留在欧盟,但是他们却都不愿意为英国的留下再付出任何代价。
是走是留,英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都已经下降,更大的经济损失却或许还在后面。
经济成本:得不偿失
也许英国与欧盟从来都是一场交易。20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经济联盟三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刚刚组成煤钢一体市场之际,正处于自身经济繁荣周期的英国对此漠不关心。1973年,煤钢共同体已经变成广泛、有影响力的共同市场后,英国终于下定决心投奔这个“欧洲的金钱中心”。2007年,当欧盟倡导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时,不甘交出自己铸币权的英国又一次用否决权表达了自己对欧盟的怀疑。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最少牺牲主权之间,英国从未减少他对欧洲的怀疑与防备之心。
这种猜忌一直到2010年,欧洲的债务危机爆发,曾经繁华的欧元区不复往昔,欧洲统一派希望能够通过对经济、财政以及预算的整合使得欧盟变得更加健康而加快一体化步伐时,英国对自己40年前加入欧盟决定的“疑心病”彻底暴发。为了捍卫自己的预算、财政权力,以及保守派更为看重的劳动力市场,英国议会做出了就是否退出欧盟发起公投的提议。然而当他们单方决定从这笔交易中撤离时,他们并未预见到这将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2013年6月,欧盟委员会将再次讨论关于欧盟未来7年的预算问题,如果英国退出欧盟,它将得到第一笔的直接收益——省下它作为欧盟成员国所需要负担的约80亿英镑的预算。但与此同时,没有了欧盟成员国身份的英国也无法再次得到来自欧盟预算返还款的近27亿英镑的农业补贴。这也将直接导致英国的农业成本上升。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如果一旦英国退出欧盟,它将丢失贸易出口的一半市场,与市场同时丢失的还有作为欧盟成员国才能享受的关税减免优惠。英国出口到欧盟各成员国的产品税率将大幅上涨。英国出口到欧盟市场的牛奶和乳制品将会面临55%的税率,甚至有些商品的税率会超过200%。与此同时,因英国属于欧盟成员国,为享受税收优惠而在英国设厂的外资企业也将会纷纷逃离。
1月14日,英国最大的商业游说团体——英国工业联合会向议会递交了一封联名信。在信中,他们对英国政坛的“脱欧”论调予以严正的警告。“欧洲是我们国际贸易的基石,”该组织总干事罗杰·卡尔说,“它应当被视为我们全球贸易能够扩张的跳板,而非我们放弃的大陆。”
虽然为了规避脱离欧洲所带来的贸易损失,英国政府正在考虑效仿现在还不是欧盟成员的挪威和瑞士模式——挪威是欧洲经济区域组织的成员,瑞士则与欧盟签订有双边贸易协定——继续与欧盟保持贸易交往。但是英国政府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能够以非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享有贸易优惠,完全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从没有表态放弃加入欧盟。对这两个国家给予另眼相看,欧盟完全是出于对未来成员国的提前示好。对于英国这样一个主动放弃欧盟成员国地位的国家,无论是挪威模式还是瑞士模式,欧盟都不会再轻易答应。
最终,最坏的结果还可能降临在英国一直引以为傲的伦敦金融中心地位上。虽然正是因为欧盟推动“银行税”促使英国动了脱离欧洲的念头,但脱离欧洲仍有可能带给伦敦金融中心比银行税更大的打击。伦敦自由的金融交易环境及其进入欧洲市场的便利地位,正是吸引来自亚洲以及拉美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的主要原因。英国金融服务公司TheCityUK在研究了从2006年-2012年间147家金融机构的选址决定后发现,五分之二以上的金融企业将进入欧洲市场作为选址伦敦的主要原因。一旦脱离欧盟,伦敦的这种地理优越性也将不复存在。
英国人并非完全不知脱离欧洲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2015年的大选,2016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以及欧盟现在的烂摊子都让英国政府再次犯起了“疑欧病”。将脱欧公投时间定在2018年,卡梅伦更多的是希望在拖延的过程中能得到来自欧盟更大的让步,然而卡梅伦也应该清楚,任何的“勒索”都有底线。一旦脱欧成为现实,再回来就难了。
1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本应出现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这里,在这个欧盟成员国的地盘上,卡梅伦可能要告诉大家,英国要尝试“改变与欧盟的关系”。在演讲接近尾声时,卡梅伦还要吐出英国欲公投退出欧盟的时间表——在5年后的2018年。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卡梅伦在最后一刻,取消了这次演讲。
其实,卡梅伦原本计划在1月22日向欧盟发表他的这份“脱欧声明”,但这一日程安排遭到了德国和法国的抗议。因为1月22日是德法战后和解条约《爱丽舍条约》签署50周年纪念日。在将日期改为1月21日后,又与奥巴马的就职典礼相遇。最终,卡梅伦不得不将演讲日期定为了1月18日。日期确定的艰难也许恰巧暗示了在英国退出欧盟的过程中,他并不完全能够由着自己,他还需要看更多人的脸色。
在加入欧盟40年之后,英国再想与其说再见并不那么容易。在留下与退出之间,是英国与欧盟一本难以理清的糊涂账。
政治成本:四面楚歌
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其实并非卡梅伦的本意,起码并不是他的全部意愿。但是为了2015年的竞选连任,为了平息执政联盟的内讧,卡梅伦不得不在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英国的前途之间做出选择。2012年7月,81名下议院保守党议员投票赞成对英国的欧盟成员地位进行全民公投,同年11月,激进的脱欧党派——英国独立党(UKIP)在递补选举中获取了仅次于工党的席位。这种变化让卡梅伦所在的保守党感受到了威胁,他的盟友们甚至开始建议卡梅伦将“脱欧公投”写入保守党2015年的大选声明中。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卡梅伦不得不在面对欧盟决议时表现得强势起来,甚至不惜几次投下“唯一否决票”。然而,他的这种将英国再次独立于欧洲的转变却让他首先被孤立起来。
作为反对党,英国工党率先对卡梅伦的退欧计划发起了攻击。1月16日,在英国下议院的会议中,面红耳赤的工党领袖米利班德向卡梅伦发出了质问,“你的离开欧盟,究竟是在挽救英国还是让其灭亡。”在米利班德咄咄逼人的发问中,卡梅伦几次试图辩解都被打断。而坐在米利班德右手边的英国影子外交大臣达格拉斯·亚历山大则更是明确指出卡梅伦的“脱欧计划”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卡梅伦不是一位可以控制问题的首相,他连自己的党都管不了。能控制卡梅伦的不是他的原则而是他的弱点,可悲的是,他把自己的党派团结置于了国家利益之上。”亚历山大说。
在国内陷入左右夹击的卡梅伦,在国际上也几乎找不到朋友。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德法在英国脱欧议题上的态度已经从过去的迁就变成了现在的厌恶。法国总统奥朗德甚至在公开场合把卡梅伦称为了欧洲的“捣蛋者”。德国虽然表现得更为克制,但是对于英国内部关于“疑欧论”调的逐渐高涨,德国官员还是做出了反击。德国议会领袖沃尔克·考德尔表示,希望卡梅伦不要用威胁退出欧盟来“讹诈”其他成员国家。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她将收回原本支持对欧盟条约进行重大修改的立场。作为唯一一位支持修改协定的欧盟领导人,默克尔态度的改变,正在逐渐关闭卡梅伦与欧盟就协定讨价还价的大门。
当德法以背相对之时,作为英国的传统盟友,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1月9日,一直在私下里对英国的欧盟态度提供意见的美国政府,罕见地将自己的看法摆上了桌面。美国国务院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菲利普·戈登明确表示,无论是退出欧盟还是在布鲁塞尔的作用减少,都会给英国带来很大影响。“欧盟作为一个机构与我们的联系不断加深,其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长,我们希望英国在这样的欧盟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戈登说:“出于对美国利益的考虑,我们欢迎一个有英国加入的外向型的欧盟。”
国内的保守派希望英国脱离欧洲,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退出的损失;德法美都希望英国可以留在欧盟,但是他们却都不愿意为英国的留下再付出任何代价。
是走是留,英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都已经下降,更大的经济损失却或许还在后面。
经济成本:得不偿失
也许英国与欧盟从来都是一场交易。20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经济联盟三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刚刚组成煤钢一体市场之际,正处于自身经济繁荣周期的英国对此漠不关心。1973年,煤钢共同体已经变成广泛、有影响力的共同市场后,英国终于下定决心投奔这个“欧洲的金钱中心”。2007年,当欧盟倡导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时,不甘交出自己铸币权的英国又一次用否决权表达了自己对欧盟的怀疑。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最少牺牲主权之间,英国从未减少他对欧洲的怀疑与防备之心。
这种猜忌一直到2010年,欧洲的债务危机爆发,曾经繁华的欧元区不复往昔,欧洲统一派希望能够通过对经济、财政以及预算的整合使得欧盟变得更加健康而加快一体化步伐时,英国对自己40年前加入欧盟决定的“疑心病”彻底暴发。为了捍卫自己的预算、财政权力,以及保守派更为看重的劳动力市场,英国议会做出了就是否退出欧盟发起公投的提议。然而当他们单方决定从这笔交易中撤离时,他们并未预见到这将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2013年6月,欧盟委员会将再次讨论关于欧盟未来7年的预算问题,如果英国退出欧盟,它将得到第一笔的直接收益——省下它作为欧盟成员国所需要负担的约80亿英镑的预算。但与此同时,没有了欧盟成员国身份的英国也无法再次得到来自欧盟预算返还款的近27亿英镑的农业补贴。这也将直接导致英国的农业成本上升。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如果一旦英国退出欧盟,它将丢失贸易出口的一半市场,与市场同时丢失的还有作为欧盟成员国才能享受的关税减免优惠。英国出口到欧盟各成员国的产品税率将大幅上涨。英国出口到欧盟市场的牛奶和乳制品将会面临55%的税率,甚至有些商品的税率会超过200%。与此同时,因英国属于欧盟成员国,为享受税收优惠而在英国设厂的外资企业也将会纷纷逃离。
1月14日,英国最大的商业游说团体——英国工业联合会向议会递交了一封联名信。在信中,他们对英国政坛的“脱欧”论调予以严正的警告。“欧洲是我们国际贸易的基石,”该组织总干事罗杰·卡尔说,“它应当被视为我们全球贸易能够扩张的跳板,而非我们放弃的大陆。”
虽然为了规避脱离欧洲所带来的贸易损失,英国政府正在考虑效仿现在还不是欧盟成员的挪威和瑞士模式——挪威是欧洲经济区域组织的成员,瑞士则与欧盟签订有双边贸易协定——继续与欧盟保持贸易交往。但是英国政府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能够以非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享有贸易优惠,完全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从没有表态放弃加入欧盟。对这两个国家给予另眼相看,欧盟完全是出于对未来成员国的提前示好。对于英国这样一个主动放弃欧盟成员国地位的国家,无论是挪威模式还是瑞士模式,欧盟都不会再轻易答应。
最终,最坏的结果还可能降临在英国一直引以为傲的伦敦金融中心地位上。虽然正是因为欧盟推动“银行税”促使英国动了脱离欧洲的念头,但脱离欧洲仍有可能带给伦敦金融中心比银行税更大的打击。伦敦自由的金融交易环境及其进入欧洲市场的便利地位,正是吸引来自亚洲以及拉美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的主要原因。英国金融服务公司TheCityUK在研究了从2006年-2012年间147家金融机构的选址决定后发现,五分之二以上的金融企业将进入欧洲市场作为选址伦敦的主要原因。一旦脱离欧盟,伦敦的这种地理优越性也将不复存在。
英国人并非完全不知脱离欧洲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2015年的大选,2016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以及欧盟现在的烂摊子都让英国政府再次犯起了“疑欧病”。将脱欧公投时间定在2018年,卡梅伦更多的是希望在拖延的过程中能得到来自欧盟更大的让步,然而卡梅伦也应该清楚,任何的“勒索”都有底线。一旦脱欧成为现实,再回来就难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