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民资难撼再保险市场禁入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11 23:13:00

摘要:如今,一心想要复制巴菲特“保险 投资”模式的复星集团郭广昌,只好绕道香港设立再保险公司。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国内再保险市场仅有中国再保险集团一家独大,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如今,一心想要复制巴菲特“保险 投资”模式的复星集团郭广昌,只好绕道香港设立再保险公司。
    1月9日,复星集团在香港宣布,该公司已成功获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正式授权,与世界银行成员组织国际金融公司(IFC)合资成立鼎睿再保险公司(下称鼎睿再保险),业务范围覆盖亚太地区,复星与国际金融公司分别投资4.68亿美元、8195万美元,持有比例为85.1%、14.9%。
    本报记者了解到,鼎睿再保险于2012年12月28日获正式授权开始承保业务,并于同日获国际保险业专业评级机构A.M.Best授予“A-”信用评级,这意味着复星已拿下产、寿、再保险三张业务牌照。
    不过,此举让业界对于其会在内地成立一家再保险公司的期望落空,复星旗下这家再保险机构如果想要在内地经营再保险业务,还需取得中国保监会的允许设立分支机构,而在1月10日,复星集团在上海相关负责人表示,鼎睿再保险虽然可以在亚太区经营业务,但国内再保险业务还不能做,需要取得监管批准,暂时也没有时间表。
    30亿投资再保险
    4.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将近30亿元人民币,比之复星以前以5亿多元不停增持控股永安财险和新近2.5亿合资成立复星保德信人寿,1月9日在香港成立的鼎睿无疑成为郭广昌看好保险业最大的一笔投资,而且未来投入可能还不止这30亿元,只不过它的注册地是在香港,而非内地。
    不过,这与复星在上海成立合资寿险公司仅隔一个月。
    “鼎睿再保险在亚太区的枢纽香港成立总部,相较总部或决策点设于亚太区以外的同业,将可作出更有根据的商业决策,以及在面对重大市场事件时做出更迅速的反应。”在解释缘何在香港成立再保险公司时,复星表示,其经营的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大中华区、东南亚、印度、日本、南韩、澳洲及新西兰等地。
    身为鼎睿再保险董事的郭广昌称,希望连同复星其它保险项目,为复星带来重要的保险业务收入,以支持复星的投资活动,并推动复星继续向世界一流投资集团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高层管理人员中,鼎睿聘请的首席执行官韩润南(FranzJosefHahn)和首席核保官罗克勤(EckartRoth)都具有外籍背景。
    复星称,由于亚太地区的整体保险渗透率在全球都处于偏低的位置,例如,亚太区2011年经历的一连串自然灾害中,包括泰国水灾、日本东北大地震及海啸、新西兰地震及澳洲水灾,总经济损失中只有少于22%为受保损失,远低于美国及欧洲于同期的受保损失与经济损失比例,分别为大约63%及50%。另一显示保险渗透率偏低的例子是,中国于2010年经历十年内最具破坏性的水灾,带来约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当中只有10亿美元的损失为受保,这成为其急切要成立再保险公司重要原因之一。
    “香港,是一个金融保险业高度发展的地方,复星选择在香港成立再保险公司,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就是如复星自己所称的,香港的准入门槛比较宽松,而且金融人才也聚集,对于先拓展海外业务是利好;其二则是国内民资如果要进入再保险业,可能还比较敏感,监管层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不给批复,则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这对于复兴来说,并不利,其实也不排除复星一开始是想在内地设立一家再保险公司,但是受阻后到香港去开公司了。”1月11日,一位熟悉复星集团的资深人士表示。
    觊觎国内再保险
    虽然复星现在香港成立鼎睿已成定局,不过复星对于内地再保险市场的觊觎却没有减弱,鼎睿首席执行官韩润南就表示,香港是鼎睿发展亚太区业务最理想的据点,是进出中国内地及区内其他主要市场的重要通道。
    “中国内地对优质财务保障方案需求庞大,特别是自然灾害方面,作为鼎睿再保险的首席执行官,自内地的再保险市场在90年代开放改革以来,我已经服务内地再保险市场超过20年,内地保险市场已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目前总体保险深度和密度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2011年中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人民币约1万亿元,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保险渗透率低、个人财富增长快、保险意识增强、高储蓄率、投资工具的缺乏、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以及鼓励保险业发展的政策等因素都使得保险行业有很大增长空间,我们预计保险行业将有长期稳定增长。”在谈到内地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时候,韩润南称。
    记者也查阅相关数据发现,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慕尼黑再保险2011年大中华区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就已经达到16.64亿欧元,超过180亿元人民币,国内车险业务费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寿险保费突破数万亿,这些业务的再保险都已经让外资垂涎欲滴,再加上国内大型基建、能源设施等建设,都会给国内再保险业务带来丰厚的机会。
    “我觉得,相比亚太区其它保险市场,显然国内的再保险机会更大,然而国内只有中再集团一家再保险公司,尤其是法定分保业务必须由其独家承保,因此这给民营资本的介入带来了障碍,不过复星的举动是一种尝试,在其它地区获得成功的经验之后,再曲线进入国内再保险市场,会更顺畅,不过预计时间将比较漫长,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左右。”对此,东方证券一位保险分析师如是指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