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做自己心灵的国王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09 23:04:00

摘要:“我希望,所有人不只是为工作奔忙,而是有机会走在自己心间的路上。”

陈坤:做自己心灵的国王

    经过“十几天不洗澡不洗头不刷牙不洗脚的山里日子”,每天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暴走20公里,然后还将在青海5所学校完成半年以上的支教,这支奇特的一路沉默行走队伍的“领队”是陈坤。有人惊讶地问是演员陈坤吗?
    印象中的“忧郁小生”陈坤已经是过去时,2011年他发起心灵建设项目“行走的力量”,呼吁人们走出去,在行走中获取正能量,并把能量传播给他人。他连续两年躲开戛纳,投入到西藏和青海的行走,和年轻人一起用行走这种最本能的方法,与自己对话,找到内心真正的节奏和力量。“通过行走,我也在学习与自己相处,找到最真实的我。”
    跟着“坤叔”行走
    “哪怕不去走西藏,哪怕不去走青海,就是在城市里走一走,我也希望,所有人不只是为工作奔忙,而是有机会走在自己心间的路上。”陈坤每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不忘提及“行走的力量”。
    2009年,他曾去某地做活动,到演出的地方来回约8小时的车程,工作人员中有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在往返两次坐了16个小时的车后,突然号啕大哭,完全陷于崩溃的状态。
    当时陈坤坐在车上特别震惊,也让他想起自己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怎样把热衷的徒步与公益结合起来。何不发起一个心灵的项目,来帮助年轻人心灵的力量强大起来,通过行走的方式来挑战体能、感悟心灵,名字就叫“行走的力量”。
    第一次行走的地点选在了雪域高原西藏。陈坤表示,他没有办法带志愿者走上一个月或是一年,所以需要在10天的时间里,让他们更快地感受到行走可能带来的改变。“行走的力量”在最初几年将会选择那些自然地理环境较为艰苦的地方,例如西藏和青海。
    很快,在陈坤的号召下,2011年5月,一个由演艺圈、媒体和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几十人队伍出发了,“领队”陈坤向队员提出除了晚间扎营时段外都将保持禁语状态,调整呼吸,关注内心。然而在路上,队伍当中有人说话,这令陈坤发了脾气,把登山杖都撅折了,被“惊”到的队员开始安静下来。
    对于这种特殊的要求,陈坤觉得,“当我们关闭了言语功能,会帮助我们更专注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是谁。”“行走的力量”其实是跟大家传达一个最本能的方法——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内心将安静下来,与自己对话,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节奏和力量。
    其实陈坤在队伍里,已经不是明星,他要随时照顾队友,在有人退缩畏难时,他要上去鼓励安慰,还要调动整个队伍的团结和士气。被志愿者称做“坤叔”的他,甚至想着队员过生日时,煮上一碗长寿面。
    相比演戏而言,带领几十人在荒郊野外行走,这是一种陈坤从未经历过的考验,每天宿营前,他都要一遍遍地清点人数,那么多人的安全必须要保证,有时候陈坤感觉到肩上的责任,会半夜睡不着觉起来打坐。
    寻找内心的力量
    “我的人生有点像空中楼阁,得到的一切让我感觉很不真实。当我得到一个太猛烈的、没有根基的、并不是跟付出成正比的回馈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兴。”如果不是陈坤在他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一书中袒露内心,外界根本不可能知道他风光背后的困惑,而这种自我解剖的力量来自于行走。
    去年8月22日,陈坤带着80余人的团队来到青海,开始了“行走的力量”180公里的阿尼玛卿山徒步。这次180公里的路程更加难行,他们要经过冰川、河流、野生动物出没区等艰难路段。原定10天9夜的行走,在最后一天遭遇高原恶劣天气,不得不分流一些身体状况不允许的队员,最终剩下的47人以45公里的路程提前走完全程。
    据同行的媒体记者报道,除泥泞行走外,最让队员们头疼的是渡河,有一天甚至五次渡河。不要认为他们可以坐牦牛,或者用其他工具渡河,随行的牦牛要运送装备且有些路段不能随行,大家需要自行渡河。
    陈坤和其他男队员一样,脱下鞋袜,把裤子挽到膝盖处,背着女生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段。即便他在拍摄《龙门飞甲》时膝盖受伤,医生告诫最好不要接触凉水,陈坤仍数度背女志愿者过河。不仅仅因为他是领队和“家长”,他平时就说过最讨厌富贵病和娇气的毛病。
    在微信发布的青海“行走日记”中,陈坤说:“今天我们送走了18位志愿者,他们去西宁附近的一所聋哑学校、一所初中,还有一所小学去支教的活动,为期六个月。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这帮孩子能够感受他们不一样的人生和内心感受。”
    “我一直认为公益和慈善都是互助的,不存在说谁帮助谁。在你给予他人关心和帮助的同时,其实也同样让我们本身的心灵获得了满足。我觉得只要每个人花更多的时间关心自己的内心,就会自然而然产生正面的能量,这种能量将保证你更好地做自己。”陈坤承认自己是“行走”的受益者,“通过行走,我也在学习与自己相处,找到最真实的我。”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时,陈坤已经在影视圈小有名气。毕业十二年,他一直走在公益的路上,持续捐助大爱清尘、关爱老兵、支教营等民间公益活动,他购买了上百台制氧机捐赠给重症尘肺病患者,他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中国大使。
    采访过陈坤的媒体记者都觉得,在他的眼神中感觉到了一种真诚的力量,“有一天,我希望我们都能快乐、真实地面对自己。管他好的坏的,去做真实的自己。好吗?”“单飞”后创业,并且发起了心灵建设项目的陈坤,说他两年来都是在探索中前行,一步步往前走。这个过程也很像一次行走,但他很满足于此。
    

对话
    一种明亮的生活方式
    《华夏时报》:《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和《往西,宁静的方向》两本行走书籍都很受欢迎,写作是你的另一个爱好吗?
    陈坤:
写作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发生的事情。我从小就非常尊重写文字的人,平时也有习惯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见闻,例如现在很多时候会用微博的方式进行创作一样。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这本随笔集是我在行走的过程中萌发的一个念头,然后就用很直白的方式把自己想和大家分享的东西写出来而已,在文字方面,我还是个业余爱好者而已。而《往西,宁静的方向》这本书,我只是出品人,并没有实际参与太多的创作工作。我希望能够借由这一系列的行走书,与大家分享一种明亮的生活方式和不一样的看世界的方式。
    《华夏时报》:由参与慈善和捐赠,到自己发起的心灵项目,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
    陈坤:
这些都是做公益的一种方式而已。我现在除了关注自己发起的“行走的力量”外,也会参与其他组织的公益活动,也会担任大使。但自己来做项目,其实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财力,有风险,有挑战,这两年都是在探索前行,一步步往前走。这个过程也很像一次行走,但我很满足于此。
    《华夏时报》:作为明星,你拥有普通人没有的影响力和资金,但也遇到过困难和质疑吗?
    陈坤:
我也不可能一年365天都在拍戏,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出来做公益,并非难事。但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保持自己的初心,是一种修行。作为名人,在享受名人效应的同时,也会面对更多的质疑声。但这些不应该被视为困难,保持真诚的初心和坚韧的耐心就好。“行走的力量”的特殊性是在于它是一个心灵项目,心灵的改变其实是很慢的,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华夏时报》:在影视和公益圈身兼数职,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大使,是否让你感觉到压力?
    陈坤:
公益和慈善方面的工作不应该是带来压力,而是应该带来快乐的。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大使让我很骄傲,能够与一群在儿童慈善领域非常专业的人一起,切实为儿童做些事情的感觉非常好。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虽然在探访的过程中,看到很多儿童的艰难境况会难过,但是想到他们有一个可期待的更好的未来,是让身在其中的我很满足的一件事。
    《华夏时报》:最想帮助哪些人?公益现在是否成为人生的最大梦想?
    陈坤:
我目前除了希望更好地推广“行走的力量”这个心灵建设项目外,较多聚焦的是儿童项目。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也会成为其他孩子的父母,而孩子们将会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所以我会好好完成“联合国儿基会中国大使”的职责。
    我没有试过用梦想来框定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一步步完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即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