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摘要:改革无非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平衡,如此的平衡之术,需要的是大智慧。
程凯
改革,是一个很重的词!重到不应该是任何一个空谈家脑中的宏大构想。因此,我们在这里谈及改革,应有的态度反而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改革,是一种没有浪漫可言的东西。法国作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给我们的教训,是希望中往往蕴含着最大的危险;改革,不是你死我活的大革命,但却绝对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有今天的既得利益者,就有明天的失意者;改革,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也无法重复的路,你猜得到开始,却不一定猜得到结局,善意的花还有可能开出恶之果。
改革就是这样一种需要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的东西,但是,又不能走到一定时候,发现前面水太深就不走了。为什么要在2013年之初谈改革,最大的基础是“十八大”。这是第一点必须要搞清楚的事情,否则一切都是无本之木。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南巡”中提到“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2013年的主要任务包括“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一切都在激发人们的无限遐想!改革的总体方案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路线图上的一个一个站点又是什么,时间表是快是慢,还是不紧不慢?这些都是可能需要耐心等待一年时间才可以知道的答案。
在2013年之初我们要谈改革,需要谈的是什么?一个终极的目标吗?不是,应该是一个理性的起点,一个推动得了,进步得了的改革的原点。所有成功的改革,无非是在各种利益群体中寻找到了一个最大的公约数,能够获得最大的合力,面对最小的阻力。
一个能够四两拨千斤的起点,比一个远大的终极目标更重要。
这个改革的起点在哪里?什么是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有一个答案,非常的简单,简单到难以让你信服,那就是一场远远没有完成的市场化。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市场化改革反而重要?
首先,把市场经济改革进行到底,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最容易得到共识的东西;其次,一个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完成,有可能得到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的果,一个完全市场化了的价格体系,会摧毁一切既得利益者手中的枪,因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简单,简单并不代表容易,但简单意味着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少了“嘴仗”的拖延,没有了“准备不足”的理论基础。
要把市场化进行到底,就是要把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底,就是要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至少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上,应该有五个最大的改革公约数,既得共识,又得紧要。
第一个改革的公约数,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彻底了,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今天的国企改革目标,不是十年前的简单地把国企改革做大做强,首先是要破除垄断,让国企和民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打破了横在国企、民企之间的玻璃门,做大做强的国企才是真本事;改革的另一目标,是国企要体现国企的身份,国企上市部分股权可以划拨补充保基金,企业是全民的企业,社保也是全民的社保,国企利润要加大红利上缴力度,由财政转移支付,增加教科文卫投入,企业是全民的企业,利润也应该全民分享,还利于民。
第二个改革的公约数,是机构改革,更具体说是大部制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好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才能变得单纯。
十八大报告提到,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严控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但是,大部制的核心精神,不应该是简单的人员精简,而是权力的精简。十年前,国务院机构改革就完成过一轮大变动,新成立了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十年之后,大家却发现有的部门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是还权于民,要让政府能不管的就不管,需要管的也要少管。削减政府部门手中的权力,不仅是在释放企业的活力,也是反腐败工作的应有之义。
第三个改革的公约数,是纠正各种扭曲价格体系,让市场经济变得纯粹,具体包括利率的市场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打破一个被扭曲的价格体系,就是缴了非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既得利益者的手中的枪,其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利率、汇率和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以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为例,银行如果可以长期得到便宜的“非市场化”资金,就是各行业中的“利润之王”。在长期的实际负利率下,借钱的就是既得利益者,谁在借钱?银行自然是最大的吸储者,开发商和大国企也是天然的受益者,他们都是最受欢迎的银行客户,而民营企业贷款却难上加难。同时,受损失的是储蓄者,之前的十年虽然GDP高速增长,但家庭收入占GDP比重却下滑。长期的实际负利率,是投资过度的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的原因,也是消费不振的原因。GDP的增长不能完全反映到人们的幸福生活上。
第四个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是财税制度改革,财政一收一支,两个方面,收要为企业减负担,支要为民生谋福利。减负担谋福利都要给财政压力,这样的改革需要算大账,需要大智慧。
一个平衡的财政,不仅要减少赤字,也要防备堆积的盈余。为企业减负,刺激企业投资,为民生谋福,刺激百姓消费,多出来的投资和消费,可能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是做大了的蛋糕。财税改革的破冰之举,应该是改革多年未变的中央地方分税体系,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只有地方财政在不依赖卖地收入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稳定的增长,才会有地方财政加大转移支付,为新型城镇化添砖加瓦。
第五个改革的公约数,是新型城镇化需要的两条腿——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是李克强副总理的工作“抓手”,一个城镇化要搞好了,带动的是方方面面。围绕着城镇化的多维度,李克强还有了“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的提法。
事关城镇化成败的制度改革是什么?就是让农民进城当市民的前提。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的是农民在城里的问题,代表了进城农民可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获得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的权利——医保、社保、孩子上学、异地高考!土地制度改革,解决的是农民在城外的问题,是他们的权益保障,是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放心进城的前提。
五个改革的公约数,实际上相互纠缠,并行不悖。比如一个国企改革,增加红利上缴,事关财税体制改革,有可能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市民福利;打破国企民企之间的玻璃门,减少的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对应的是机构改革的结果;而利率的市场化,恰恰是给国企民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是为普通人增加资产性主要是储蓄的收入,减少收入差距。
在五个改革公约数的相互纠缠中, 改革无非是在寻找一种平衡,要改革是因为失衡,改得动是因为照顾了平衡,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平衡,如此的平衡之术,需要的是大智慧。
2013年,改革之路如何开启?不求好高骛远,路在脚下,路在眼前。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