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毛毛的抉择

作者:李北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21 23:22:00

摘要:“我对北京没有任何归属感,怎么说都是外地人,虽然到这里十几年了,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找不到家的感觉。”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我对北京没有任何归属感,怎么说都是外地人,虽然到这里十几年了,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找不到家的感觉。”在一家批发市场的管理办公室,非京籍家长桃源(网名)告诉记者,“但孩子不一样,她喜欢北京,她没有故乡的概念。”
      桃源的女儿毛毛正在读大一。一年前,她回户籍所在地参加了高考。这个女孩也成为了制度的缩影,面对中国家长最看重的高考,毛毛和她的许多同龄人一样被困在了身份认同的十字路口——他们没有了故乡,又被迫离开了生活的城市。


被选择

      1999年,桃源夫妇带女儿毛毛从山东济宁来京发展,两人事业很快稳定,购置了房产和汽车。更值得高兴的是,7岁的毛毛正好赶上在北京读小学一年级,“赞助费一年也就几千块,其他没什么障碍。”就这样,一家三口在异乡开始了平静的生活,直到毛毛念到高三。
      有一天,班主任对毛毛说:“回家问问你户口的事,别到时候不能高考了,你的成绩在北京肯定考个好学校,回山东就不一定了。”这是毛毛从班主任嘴里听到的最“恐怖”的话。
      事实上,拥有北京居住证——即所谓“北京绿卡”的桃源,直到毛毛高二时才知道要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规定。
      于是,一家人面临重大抉择。“我们俩不可能回去,要不工作怎么办。”桃源无奈地决定,让毛毛自己回老家念高三,但担心无时不在,“她那时17岁,叛逆不说,变数也大。我认识一个初三学生的外地家长,孩子在北京学习不错,但回去后不适应,完全放弃了学习,又想家,闹着要回来,家长不让回,他就自己溜回北京了,现在没学上,最后成了一个混混。”


17岁的“流浪”

      由于爷爷奶奶不在了,亲戚也基本离开老家,毛毛一个人住在一所封闭的学校。刚开始,因为山东和北京教材不同,毛毛的成绩一落千丈,“除了不学习的同学,她最差。”毛毛拼命追,早上六七点到晚上十一点都用来学习。每周六给桃源打个电话,毛毛把电话打过来,桃源再拨回去,“她每次都让我们放心,说挺好的。”
      然而,尽管身处故乡,但巨大的孤独笼罩着17岁的毛毛。“有次打电话,她忍不住告诉我,自己一个人又去了我们送她入学那天去的小饭馆,然后说着说着就不吭声了,我听完就哭了。”桃源说。
      毛毛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她的高考成绩只达到当地三本分数线,这和她的理想相差太远。为了考回北京,桃源一家人决定让她复读。“我们有这个思想准备。”
      事实上,相比成绩,更让桃源心酸的是见到女儿时的感受。“她走的时候身材挺匀称的,蛮顺眼的一个小姑娘,但高考完我们去老家接她那天,她胖得没样了,将近80公斤,脖子都没了,头发也很长,脸上痘痘特别多,许多都变黑了,简直破了相了,几乎认不出来这是我的女儿。”
      陌生的环境,课业的压力,亲人的分离,一切都让毛毛不适。她不停地吃东西。“这孩子压力越大吃东西越多,她说只有在东西上能找到幸福感。”桃源告诉记者。
      17岁的毛毛把自己比作流浪猫。为了给她家的感觉,毛毛父亲决定辞去北京的工作,回老家租房子陪毛毛复读。“我一个人在北京挣钱养家,她复读那年花了两三万。”桃源微笑着说。
      如今,毛毛在青岛理工大学念大一,跟她自己的理想相差很远。但相比学校的不如意,作为母亲,桃源更在意这件事给毛毛生活上带来的困扰,她不希望女儿心存阴影。影响是难免的,其他不说,如果没有两地迁移,她应该有更亲近的朋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