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80后“牛仔”成长记
摘要:在中国的奶牛业,涌现出一批中国“牛仔”的style:高学历、全国飞、爱奶牛,内蒙古伊利畜牧公司哈沙图牧场场长赵国梁就是其中一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水寒 北京报道
在中国的奶牛业,涌现出一批中国“牛仔”的style:高学历、全国飞、爱奶牛,内蒙古伊利畜牧公司哈沙图牧场场长赵国梁就是其中一员。
此前,一说起养牛,人们早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乡土印象。然而,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从粗放到集约,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新式养牛人已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现在,业界把这些新式“奶农”称作“牧场管理员”。
那么,新式的养牛人同传统的奶农有何不同?这些奶农经历了怎样的求学经历?他们对待奶牛的态度和他们的父辈又有何不同呢?
80后情定奶牛业
在各个领域,80后早就冒尖了——文学界有韩寒、郭敬明,体育界有刘翔、郭晶晶,那么养牛的是不是还是五六十岁大叔和大爷?其实畜牧业也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80后,伊利集团的赵国梁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乳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据统计,我国人均牛奶的占有量从1994年的4.4kg,到2000年上升为7.4kg,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那时才十几岁的赵国梁就深信,将来的奶牛养殖业一定是现代化、高技术含量的,新式养牛人也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据本报记者了解,1982年,赵国梁出生在呼和浩特西部的土默特左旗一个奶农之家,今年30出头。作为一名奶农之子,赵国梁不走寻常路,于 2000年报考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奶农供出来的大学生。
从当下来看赵国梁这个80后的眼光,他的这次判断无疑是正确的。经过近10年高速的发展,2008年后,国家开始对乳品行业进行整改,各企业则纷纷投入更大的力度进行奶源建设,中国乳业也逐步走入了高技术含量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时代。
于是,企业的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牧场管理人员的升温。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类毕业生供不应求,异常火爆。许多牧业公司负责人纷纷表示,年薪15万聘不到满意的牧场长,懂技术、善管理的牧场管理员更是不好找。于是,有学历、有经验的赵国梁则成了畜牧人才市场的香饽饽,时不时接到猎头电话,许多大型乳企纷纷给他抛去橄榄枝。
经过与国际企业10年的竞争与合作,中国几家大型乳企在设备上已经与国际同行没有差距,赵国梁最终选择了向他抛送橄榄枝的伊利集团。
全国飞布道“养牛经”
事实上,随着中国乳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将目光投向奶牛养殖业。
据不完全统计,大陆首富宗庆后养奶牛、美国投行大鳄高盛集团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收购十余家养牛企业、近30家上市公司进驻养牛业……乳业战不仅仅是资金战,更是人才战。
缓解牧场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不仅要靠学校教育——因为畜牧科班出身的毕业生也只能算人才的粗坯,需要对大量的实操人员进行业务进修和培训,而通过高水平讲师的现场讲解并示范指导,则更能事半功倍。
为了在理念、技术上更好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近年来,伊利每年都会派优秀员工赴美学习。2011年,赵国梁幸运入选,半年后,他带着一箱宝贝满载而归——几十本关于养牛技术的笔记。
此外,作为一名海归牧场的负责人,赵国梁的助手们也全是科班出身,助理赵岩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另一位助手赵海荣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毕业生。
回国后,赵国梁被派到伊利的乳业研究院,帮助伊利在全国的自有和合作牧场改善养牛技术,就像明星、职业经理人一样,作为“养牛经”讲师,赵国梁成为了一名常常奔波于全国出差的空中飞人。
据赵国梁回忆,初到美国佛罗里达州贝尔市的北佛罗里达荷斯坦牧场,墙上“a comfortable cow produces better milk(舒服的奶牛产好奶)”的标语,是他在美国半年学习中印象最深的。想想国内许多牧场的“以人为本”,赵国梁感到十分汗颜。
从“让牛舒服”、“以牛为本”的理念出发,赵国梁总结了养牛五原则:“让牛吃好喝好;让牛不疼;让牛的环境舒适;让牛不悲伤恐惧;让牛表达天性”。他用这套“养牛经”帮助伊利下属及合作牧场改进养殖技术,让这些牧场的平均单产提高了近40%。
留学归来可为奶牛“下跪”
这次留学经历,让牧场管理员赵国梁对奶牛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像许多80后一样,赵国梁开始时不时怀旧。他最爱与大家分享的,是在美国学习时和荷斯坦牧场经理吉娜女士的小风波。
赵国梁介绍说,吉娜是个严厉的老太太,而且爱牛如命。一天,赵国梁负责用高压水枪清洗小牛躺卧的栏架。一头小牛趴在栏架上不起来,原来是有一只牛蝇停在栏架上。赵国梁用高压水枪的头轻轻将虫子赶走,却被吉娜老太太看见了,她以为赵国梁在捅小牛,这可不得了,吉娜女士当即沉下脸说,“Dear Zhao, do you love these calves? If you do not love, you can not do this work.(赵,你爱不爱小牛?如果不爱,可以离开。)”
面对吉娜的责怪,赵国梁没有辩解,而是将小牛轻轻抱了下来。吉娜老太太这才看见了牛蝇,知道自己误会了赵国梁,她才相信这个中国小伙子也是爱牛人。不打不相识,于是,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归国后,赵国梁除了在乳业研究院工作,他还负责管理哈沙图牧场。在这里,各种国际一流的设备一应俱全。这里的牛所吃的,是美国进口的紫花苜蓿、锡盟的羊草和玉米青储,由营养师调配,达到膳食结构平衡;饮牛所用的,是法国生产的自动饮水器;挤奶设备是德国威斯拉沃的;配种所用的,是10美元一支的美国冻精……
其实,最让记者震撼的不是这些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硬件,而是牧场管理员赵国梁的爱牛之心。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然而,在赵国梁管理、指导的牧场,你不仅常常可以看到他挠牛脖子让牛眯眼享受的情景,他给牛“跪下”的画面,也属常见。
研究表明,牛睡觉的时候往往是跪着的,只有像牛一样跪在床上,才能感受到牛能否睡得踏实和舒服。
此外,奶牛的“床”学名叫作“垫料”,养牛所用的传统垫料是稻草,但稻草垫料容易滋生细菌,增加奶牛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在伊利牧场,“沙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稻草垫料,“沙床”不仅让奶牛更舒服,还可以防止乳房炎的发生。
然而,早前把 “沙床”引入国内时,部分奶牛却不愿意睡。原来,奶牛的沙床水分含量应该在30%以下,含水量高了就会结块。尤其是冬季,更会变硬。赵国梁经常会亲自跪上去体验来感知奶牛是否舒服。为了让牛的“沙床”更舒服,赵国梁会安排人员定期对沙床进行翻沙和换沙。
在中国的奶牛业,涌现出一批中国“牛仔”的style:高学历、全国飞、爱奶牛,内蒙古伊利畜牧公司哈沙图牧场场长赵国梁就是其中一员。
此前,一说起养牛,人们早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乡土印象。然而,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从粗放到集约,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新式养牛人已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现在,业界把这些新式“奶农”称作“牧场管理员”。
那么,新式的养牛人同传统的奶农有何不同?这些奶农经历了怎样的求学经历?他们对待奶牛的态度和他们的父辈又有何不同呢?
80后情定奶牛业
在各个领域,80后早就冒尖了——文学界有韩寒、郭敬明,体育界有刘翔、郭晶晶,那么养牛的是不是还是五六十岁大叔和大爷?其实畜牧业也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80后,伊利集团的赵国梁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乳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据统计,我国人均牛奶的占有量从1994年的4.4kg,到2000年上升为7.4kg,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那时才十几岁的赵国梁就深信,将来的奶牛养殖业一定是现代化、高技术含量的,新式养牛人也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据本报记者了解,1982年,赵国梁出生在呼和浩特西部的土默特左旗一个奶农之家,今年30出头。作为一名奶农之子,赵国梁不走寻常路,于 2000年报考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奶农供出来的大学生。
从当下来看赵国梁这个80后的眼光,他的这次判断无疑是正确的。经过近10年高速的发展,2008年后,国家开始对乳品行业进行整改,各企业则纷纷投入更大的力度进行奶源建设,中国乳业也逐步走入了高技术含量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时代。
于是,企业的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牧场管理人员的升温。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类毕业生供不应求,异常火爆。许多牧业公司负责人纷纷表示,年薪15万聘不到满意的牧场长,懂技术、善管理的牧场管理员更是不好找。于是,有学历、有经验的赵国梁则成了畜牧人才市场的香饽饽,时不时接到猎头电话,许多大型乳企纷纷给他抛去橄榄枝。
经过与国际企业10年的竞争与合作,中国几家大型乳企在设备上已经与国际同行没有差距,赵国梁最终选择了向他抛送橄榄枝的伊利集团。
全国飞布道“养牛经”
事实上,随着中国乳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将目光投向奶牛养殖业。
据不完全统计,大陆首富宗庆后养奶牛、美国投行大鳄高盛集团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收购十余家养牛企业、近30家上市公司进驻养牛业……乳业战不仅仅是资金战,更是人才战。
缓解牧场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不仅要靠学校教育——因为畜牧科班出身的毕业生也只能算人才的粗坯,需要对大量的实操人员进行业务进修和培训,而通过高水平讲师的现场讲解并示范指导,则更能事半功倍。
为了在理念、技术上更好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近年来,伊利每年都会派优秀员工赴美学习。2011年,赵国梁幸运入选,半年后,他带着一箱宝贝满载而归——几十本关于养牛技术的笔记。
此外,作为一名海归牧场的负责人,赵国梁的助手们也全是科班出身,助理赵岩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另一位助手赵海荣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毕业生。
回国后,赵国梁被派到伊利的乳业研究院,帮助伊利在全国的自有和合作牧场改善养牛技术,就像明星、职业经理人一样,作为“养牛经”讲师,赵国梁成为了一名常常奔波于全国出差的空中飞人。
据赵国梁回忆,初到美国佛罗里达州贝尔市的北佛罗里达荷斯坦牧场,墙上“a comfortable cow produces better milk(舒服的奶牛产好奶)”的标语,是他在美国半年学习中印象最深的。想想国内许多牧场的“以人为本”,赵国梁感到十分汗颜。
从“让牛舒服”、“以牛为本”的理念出发,赵国梁总结了养牛五原则:“让牛吃好喝好;让牛不疼;让牛的环境舒适;让牛不悲伤恐惧;让牛表达天性”。他用这套“养牛经”帮助伊利下属及合作牧场改进养殖技术,让这些牧场的平均单产提高了近40%。
留学归来可为奶牛“下跪”
这次留学经历,让牧场管理员赵国梁对奶牛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像许多80后一样,赵国梁开始时不时怀旧。他最爱与大家分享的,是在美国学习时和荷斯坦牧场经理吉娜女士的小风波。
赵国梁介绍说,吉娜是个严厉的老太太,而且爱牛如命。一天,赵国梁负责用高压水枪清洗小牛躺卧的栏架。一头小牛趴在栏架上不起来,原来是有一只牛蝇停在栏架上。赵国梁用高压水枪的头轻轻将虫子赶走,却被吉娜老太太看见了,她以为赵国梁在捅小牛,这可不得了,吉娜女士当即沉下脸说,“Dear Zhao, do you love these calves? If you do not love, you can not do this work.(赵,你爱不爱小牛?如果不爱,可以离开。)”
面对吉娜的责怪,赵国梁没有辩解,而是将小牛轻轻抱了下来。吉娜老太太这才看见了牛蝇,知道自己误会了赵国梁,她才相信这个中国小伙子也是爱牛人。不打不相识,于是,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归国后,赵国梁除了在乳业研究院工作,他还负责管理哈沙图牧场。在这里,各种国际一流的设备一应俱全。这里的牛所吃的,是美国进口的紫花苜蓿、锡盟的羊草和玉米青储,由营养师调配,达到膳食结构平衡;饮牛所用的,是法国生产的自动饮水器;挤奶设备是德国威斯拉沃的;配种所用的,是10美元一支的美国冻精……
其实,最让记者震撼的不是这些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硬件,而是牧场管理员赵国梁的爱牛之心。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然而,在赵国梁管理、指导的牧场,你不仅常常可以看到他挠牛脖子让牛眯眼享受的情景,他给牛“跪下”的画面,也属常见。
研究表明,牛睡觉的时候往往是跪着的,只有像牛一样跪在床上,才能感受到牛能否睡得踏实和舒服。
此外,奶牛的“床”学名叫作“垫料”,养牛所用的传统垫料是稻草,但稻草垫料容易滋生细菌,增加奶牛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在伊利牧场,“沙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稻草垫料,“沙床”不仅让奶牛更舒服,还可以防止乳房炎的发生。
然而,早前把 “沙床”引入国内时,部分奶牛却不愿意睡。原来,奶牛的沙床水分含量应该在30%以下,含水量高了就会结块。尤其是冬季,更会变硬。赵国梁经常会亲自跪上去体验来感知奶牛是否舒服。为了让牛的“沙床”更舒服,赵国梁会安排人员定期对沙床进行翻沙和换沙。
“舒服的奶牛产好奶”,以赵国梁为代表的中国“牛仔”们会让这个理念在行业内更深的普及和延续下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