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一战后的民国市场秩序

作者:苏小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07 23:34:00

摘要:中国的企业家和贸易商由于刚刚介入到国际贸易的秩序之中,基本上对国际市场的行情缺乏经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中国经济诸多利好因素,比如大批西方国家由于战争,对中国市场的资源构成了需求,导致中国经济的出口能力在其他国家普遍凋敝的情况下反而看涨,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尤其是私人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宏观经济的层面,得益于一战的中国经济景气增长,随着一战的结束,尤其是面临1920-1922年西方国家和日本经济的复苏,中国的宏观经济格局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危机,这被史学家称之为战后的“复苏性经济危机”。
    相关的逻辑其实是清晰的。全球范围之内,基于一战的市场需求迅速中断,国际贸易失去了利益空间,所有参战国只能试图激活自己的内需市场。英国和法国重建家园的工作起步最早,相关的需求极大刺激了市场需求,导致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政府发行的货币也远远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这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美国的情况则是,人们在一战期间积蓄了大量的现金和购买力,随着一战的结束,这种购买力迅速被放大,一方面对日常的消费品市场形成了刺激,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资金参与到了战后恢复起来的股票交易之中,货币因素的过度介入,让美国市场真实的需求充满了泡沫。日本市场则几乎突然失去了对生丝和茶叶等消费品的需求,这不仅让中国这样的出口国失去了主要的市场,而且还导致了纽约股票市场的严重波动。
    这是一次涉及到所有工业国家的经济危机。信贷紧缩,工业生产的规模缩小,使得企业,尤其是以国际贸易为主要业务的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现象激增,以原材料出口为导向的国家经济基本停滞。这正是民国经济的遭遇,出口减缓甚至中断,白银开始贬值,其兑换率从1920年2月的每两1.48美元下降到了1921年的0.47美元。如此下滑的中国银两对外金本位货币兑换率,直接影响了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即出口商品的价格走低,但是进口商品的价格却高涨。
    市场交换的意义上,这样的格局,几乎是不可承受的,尤其是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经济而言,更是令人如坐针毡。法国和美国是中国生丝的主要购买者,长期以来,这两个国家基本吸收了上海和广东的所有相关出口商品。但是从1920年春天开始,美国市场停止了这种市场需求,这导致生丝的价格迅速下跌。1919年底每公斤生丝为36美元,但到1920年年中,竟然下跌到了每公斤10美元。法国市场的情况也是如此,在里昂市场,1920年初每公斤生丝大约为500法郎,但到年底,则下跌到了每公斤200法郎。茶叶的出口局面比生丝还要糟糕,众所周知,1918年俄国停止购买中国茶叶,这已经对中国茶叶产生构成了巨大的影响,现在,美国、欧洲市场,包括日本市场,对中国茶叶的进口也已经基本停止。
    一般市场的意义上,当一个国家的几个重要产业,尤其是具有出口导向型的产业遭遇到了国际市场的阻击,应该能够导致这个国家的市场整体性垮塌。至少从局面看,民国的出口经济,尤其是以生丝、茶叶为主的出口经济,可以说遇到了极大的难题。但有趣的是,民国的整体经济并没有因为国际市场的凋敝而凋敝。相反,当国际市场一片楚歌时,中国国内的市场却出现了令人意外的反向火爆,即民国经济的内需市场不仅没有受到国际市场的负面影响,反而出现了一种继续发展的市场态势。
    第一个值得分析的现象是,虽然出口市场几近于无,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国内市场范围内却没有暴跌,只出现小范围的波动。比如在1921年的国内市场,芝麻种子的交易价格相比上一年的确有所下降,其幅度为20%,从8两下跌到了6.5两。但是在伦敦市场,却是大幅走低,从70先令下跌到30先令,下跌幅度高达56%。
    第二个现象,是中国的进口贸易相对企稳。这更是一个特别的市场现象,出口贸易几近于无,但进口贸易在整个国际市场行情极度低迷的背景下,却没有跟随走低,中国的进口商甚至在1920年还在不断地签订进口货单。这主要集中在纺织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电气设备等进口商品领域。显然,内在的市场原因,是中国国内这些行业普遍地处在一个增长的爆发期,基于市场的逻辑建立起来的大量的民族私人企业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要进口商品需求方。
    经济史学家关于这一段时期的国际国内市场出现的逆反现象,有很多种解读。
    第一种说法,是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和贸易商由于刚刚介入到国际贸易的秩序之中,基本上对国际市场的行情缺乏经验,不了解其他国家的市场现状,也没有注意到金融和商业发展的一般性趋势。第二种说法则是基于对中国国内市场的一般性分析。从1920年到1921年,国内的棉花市场和蚕茧市场整体上歉收,因此导致了国内市场相关商品的市场供应匮乏,这抵消了国际出口市场的低迷对中国农业市场的打击。
    当时当地的媒体记录下了这样的市场风景。“那些原定出口但是外国人已经无力购买的商品,现在在国内的市场里被消费掉了。”这的确是一个基本的市场现象,在山东和东北市场,现代性的缫丝企业纷纷设立,这使得当地的生丝加工产业可以在本地进行,不再像过去一样必须要把生丝运送到沿海通商口岸的专业加工企业。这样的市场发生链是清晰的,生丝加工企业纷纷上马,相关的机械设备的进口渠道就必然畅通,内需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比较稳定,所以一个市场的繁荣就在情理之中。至于更加传统的原棉市场,这个时候更是依靠内需市场的旺盛,大规模的增产增收,吸引了国内大量的消费者,这样的市场现象,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日本纱厂控制中国棉纺织业市场的局面,甚至改变了沿袭已久的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这包括了人们对工业纺织品的逐渐依赖,对传统服装的改进。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因为内需市场的旺盛正在得到本质性的改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