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民国的自由金融秩序

作者:苏小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18 17:25:00

摘要:晚晴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民间钱庄的发展,一直处在外国银行和晚清政府管制的双重挤压之中。

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 苏小和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当进出口贸易自由流动,当生产和交换呈现出显著发展的态势,当企业和企业家的利润明显增长,其发展的内在理由,一定是受到了自由金融信贷的有力支持。一个基本的市场事实是,自从通商口岸时代来临,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民间钱庄的发展,一直处在外国银行和晚清政府管制的双重挤压之中。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国银行纷纷缩减规模,甚至撤离中国市场,而晚清政府垮塌,新的大政府主义尚未建立起来,这种局面为真正中国民族的自由金融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1912年到1920年,非政府性的商业银行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1912年整个银行的资本金为36亿元,到1920年则达到了52亿元。 仅仅在1918年到1919年,国内由民间新创办的商业银行,就达到96家,虽然有一部分银行依然和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存储国家的资金与借款。更多的民间商业银行主要致力于真正的自由信贷竞争,从而催生出民国时代真正的市场金融秩序。
    比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就是著名的上海银行,1915年由张謇创立,合伙人中有为数不少的知名企业家,当初的银行自有资本金不过10万元,但到了1919年,银行资本金已经达到100万元,存款规模更是达到500万元 。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也是创办于1915年,它的前身是纯粹民间商业性质的浙江省银行,如果恰逢市场活跃期,发展也是蔚为壮观。中国银行倒是一直受制于政府关系,但它们在杭州的分行,却在这个时候主动放弃了有关国家资金的存储业务,改由真正的市场化竞争。盐业银行同样起步于1915年,四明银行也是在这一年开张,而1916年天津的中孚银行也参与到了市场的运营之中。至于老牌的浙江兴业银行,它的起步最早,开始于1906年,一直受到洋行的挤压,1915年金融市场越来越活跃,它们从杭州迁址于上海,并在接下来的几年,在华中地区和华北各省设立了十几家分行,银行的存款规模因此迅速攀升。1913年,它们的存款规模不过260万元,而1918年,就达到了1000万元,已经是当时最大的市场性商业银行之一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真正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拉动是直接有效的。一方面,这些民办的银行具有敏感的市场一线信息,它们在不断做大存款规模的同时,参与到了切实有效的企业投资之中,而且这样的投资事实上是当时当地惟一可以大面积实施的投融资方式。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结构发展到民国初年,并不具有投融资的丰富性,比如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证券交易、商品期货交易,在中国尚未开始。通商口岸的租界之内,的确有一家名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机构,但这里仅仅开设外国证券的交易项目。当国内的民间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必定会催生出证券业的发展。1920年就是一个值得中国证券行业纪念的时间,这一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了,这是民国接下来一段时间大量的类似的交易所普遍开展起来的先声。仅仅一年之后,上海产生出140个交易所,规模和从业人员可谓浪潮滚滚。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市场化的商业银行的大面积发展,它们和传统钱庄之间的竞争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关于民国初期的钱庄,至今仍然是一个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优美话题,人们怀念那个年代金融的市场化和民间化,怀念中国人的金融智慧,以及散布在人们心头的诚信商业精神。事实的确是这样,新兴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开始主动向传统的钱庄学习,对民间进行直接的借贷,而传统钱庄则向商业银行学习,如何通过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吸引到更加庞大的存款规模。和钱庄相比,商业银行在借贷方面的顾虑要多很多,如此它们建立了严格的担保制度,通过不动产或者商品库存作抵押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确保其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而钱庄的发展长期以来只是局限在熟人社会之中,并没有将其经营的边界扩大到整个市场范围之中去,这直接导致了钱庄虽然历经数年,但发展速度远远不如新兴商业银行的局面。
    现在,双方的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开始了。结果是非常有趣味的,钱庄的市场竞争力似乎好于商业银行,这是很多国外的金融史学家难以理解的市场现象。虽然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巨大,但真正被企业和企业家欢迎的,依然是钱庄。有人解释,这其中一定有钱庄的投机活动,但企业的逻辑,事实上就是要在市场里发现投资的机会,这正好说明了钱庄的市场优势。1920年的上海,钱庄发展到71家,总共控制着770万元的资金规模。钱庄数量的增长率是130%,资金数量的增长率是500%,1920年每家钱庄的平均资本是11万元。
    有人研究了钱庄资本的几个不同的来源。其一是众所周知的买办的投资。晚清时代,以及接下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几年,中国向来富有的买办阶层,通常都是将他们的资金存入外国银行,大战开始之后,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他们普遍将资金转入到了国内的钱庄之中。其二是一部分高利贷者、鸦片商人和染料商人的资金也流入到钱庄之中。纺织印染行业一直是民国初年的主要手工业之一,它们一方面受益于整个棉纺织业的发展,一方面学习了外国进口化学印染的技术,同时在早期,民间钱庄也在金融的层面有力支持过这样的行业。他们的人数非常庞大,经济活动稳定,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确定性,口碑很好,因此,他们从过去的钱庄的客户,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钱庄的股东,就是理所当然的市场行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