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的丧失

作者:梦亦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03 00:30:00

摘要:上海时装周颇得一些好评,有位时尚主编对我说:“每个国内设计师都被当成了大师。”话有夸张,但可见设计的娱乐化程度
      上海时装周颇得一些好评,有位时尚主编对我说:“每个国内设计师都被当成了大师。”话有夸张,但可见设计的娱乐化程度。新天地·太平湖公园秀出37场2013年春夏作品发布会,既有中国原创设计师、本土商业品牌的作品,也有来自欧美的国际著名品牌。在新天地办秀,这个主意我在几年前就想到了,几年前我写作中国第一部时装小说《时尚巴比伦》时,开头就写了一场在新天地做的大秀,广告一下,这本小说最近出版,关心时尚且喜欢小说的女读者,可要记住啦。
      以前开始迷上Fashion的时候,追着看四大时装周,看那些霓裳羽衣;到每个城市,都要去转转当地的名店,看时装有啥变化,那学习的劲头让自己回想起来……不是感动,而是觉得自己特二。如今再也看不动啦,不管是巴黎、米兰还是伦敦、纽约,或者上海、北京的时装周,统统不看,因为看的结果与不看一样,都如自己所预料。
      何故?因为透过作怪的做秀表象,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品牌的风格都在丧失,所有品牌的风格都相近相似相同。将Prada的衣服挂到Burberry的店里去,又有几个人能区分出来?将Duhill的衣服秀到Armani的台,顾客也不会觉得哪里不对,至于上海长乐路田子坊之类的中国所谓的设计师店区,衣服与伦敦某条小巷中卖的也没啥区别,两家中国设计师店中的衣服,也没啥区别。当然,这里涉及到一个穿衣服的问题:与众相同还是与众不同。一般来说女人希望与众不同,男人希望与众相同。虽然如此说,但就算男人也不喜欢看到别人穿得与自己一模一样。
      为何会出现这种风格的消失?我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晚期效应。我认为从文明史来看,如今已是人类文明的晚期。萨义德在《论晚期风格》中写道:“晚期风格是内在的,但却奇怪地远离了现存。唯有某些极为关注自己职业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才相信,它过于老迈,必须带着衰退的感受和记忆来面对死亡。正如阿多诺就贝多芬所说的那样,晚期风格并不承认死亡的最终步调;相反,死亡以一种折射的方式显现出来,像是反讽。”这段看起来有些语焉不详的论断放在时装上,同样贴切,这种晚期风格事实上远离了现存的生活与审美,作为某种消失的气息萦绕在平庸与单调之上。在全球化的商业背景之下,各个设计师时装的风格趋于消失,同时的消失让所有时装都面目相似,大牌之间相似,街牌与大牌相似,当只剩下一种风格时,即是无风格。不要跟我说Chanel与佐丹奴还是不同的,要知道不同也只是细节上的抄抄改改,与风格无关,至于时装杂志上动辄就是惊天动地对潮流的赞美,只能当广告软文,当不得真的。在所有时代的晚期,风格的丧失总是以平庸与相似作为开始,那么,在人类文明的晚期,时装风格的丧失,也只是吃穿住行用的风格的沦丧中的一种,你看满大街一模一样的圆咚咚的车,每人手中一模一样圆角平板手机,就明白了——在晚期效应中,没有人是特殊的,因为没有了风格。
      在这种晚期效应中,看所有的秀只等于看一场秀,穿所有的品牌只等于穿同一个品牌,这也是某种无可奈何的“民主”——在艺术的世界中民主不是人人获得了平等,而是人人只能平等。

(作者为诗人、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