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对手”
摘要:中国人依赖美国人的消费力来出口中国制造,美国人同样也依赖于中国的基建和制造业来出口美国人的产品。
先说唇亡齿寒。嘴唇没了牙齿就冷,反之,牙齿没了嘴唇一无是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虞公贪图小利,借路晋国灭掉了虢国,结果自己也亡了国。原文最后一句说的好,“小利,大利之残也。”
再说“对手”。在最新一次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都对中国使用了“对手”(adversary)这样的词汇,让美国媒体都感到意外。当然两个人都留有余地,奥巴马说的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既是对手,也是潜在的伙伴”;罗姆尼说的是“我们可以成为中国的伙伴,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任何方式、模样或形式的对手”。
如果中美真是对手,也是一对唇亡齿寒的对手。只要有一方贪图小利,最后肯定是损害了大利,得不偿失,这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必然存在的利害关系。最近国内最热的产业新闻“拯救光伏”,就隐约地折射出了中美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
据悉,财政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以及众多银行代表25日在保定开会,探讨解决光伏行业困局的办法。在失去欧美市场后,失落的光伏企业试图依靠政策发掘出国内市场,而在市场被打开之前,需要的是过剩产能的淘汰。最新的消息是,两家曾经最耀眼的光伏企业,江西赛维已被地方政府出手挽救,无锡尚德还在犹犹豫豫之中。
一个高科技产业、朝阳产业、创造了耀眼财富和明星企业家的产业,就要如此收场了。高科技有多大的风险?依赖海外市场有多大的问题?半市场化和过度依赖政府有多深的隐疾?在纯粹市场中无法立足却要政府高额补贴的产品有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赛维和尚德的经历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对这些问题这里不多说,我想多说几句的是这些光伏企业所依赖的欧美市场。
太阳能当然是个好东西,但现在还远没有那么经济,只有在政府补贴的市场才能生存。中国企业依赖的就是欧美这样的补贴市场,但一场经济危机,简简单单就推倒了这些市场。市场没了不说,还有落井下石。就在两个星期前,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显著高于其在3月份宣布的2.9%至4.73%的初裁关税。不过,美国商务部同时决定,维持或削减其在5月份宣布的反倾销关税。这样的决定无论是否有所折中,都严重伤害了中美之间紧张的经贸关系。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对美国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一言难尽的。
本来美国太阳能行业就有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在美国拥有大规模制造业务的企业,另一个阵营是依赖中国输美产品的企业,前者和中国光伏企业是竞争对手,后者却依赖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口。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关税的提高,对前者利好,对后者利空。有意思的是,这里还牵扯到一个第三者,就是那些给中国光伏企业供货提供原材料的美国企业,比如像杜邦这样的大公司。
最近一周美国股市一度大跌,市场有人将原因归结于3M和杜邦公司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的业绩不尽如人意,打击了市场的预期和人气。其中,杜邦销售额急剧下降,每股盈利减半,其在亚洲的销售量和价格分别下跌了10%和5%。
英国《金融时报》的名牌LEX专栏在分析这种糟糕数据时指出,杜邦在亚洲的失利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建筑及基建支出的放缓,打击了杜邦的高性能化学品业务;二是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产能过剩,杜邦向该行业供应原料。
两个原因都直接指向中国市场。也就是说,不仅是中国人依赖美国人的消费力来出口中国制造,美国人同样也依赖于中国的基建和制造业来出口美国人的产品。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遭到打击的不仅是3M和杜邦,还有卡特彼勒这样的大企业。
像光伏产业这样的案例就是一种典型的纠结。起初为了发展清洁能源补贴光伏,进口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间接支持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壮大,一旦危机来临政府补贴不起的时候,不仅不再需要中国光伏,还搞贸易战狙击中国企业,最后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大企业也深陷其中,反受其害。
大利益小利益纠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的利害关系,但又是明明白白的唇亡齿寒。正因如此,《纽约时报》上才会出现“中国经济放缓、美国出口商遭殃”的报道,“尽管两位总统候选人竞相承诺,将通过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强硬措施来保护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但专家表示,实际上,美国员工面临的更为直接的危险可能是对华出口的放缓。”
对于一对唇亡齿寒的“对手”来说,有一个冷静的头脑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为本报编委)
再说“对手”。在最新一次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都对中国使用了“对手”(adversary)这样的词汇,让美国媒体都感到意外。当然两个人都留有余地,奥巴马说的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既是对手,也是潜在的伙伴”;罗姆尼说的是“我们可以成为中国的伙伴,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任何方式、模样或形式的对手”。
如果中美真是对手,也是一对唇亡齿寒的对手。只要有一方贪图小利,最后肯定是损害了大利,得不偿失,这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必然存在的利害关系。最近国内最热的产业新闻“拯救光伏”,就隐约地折射出了中美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
据悉,财政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以及众多银行代表25日在保定开会,探讨解决光伏行业困局的办法。在失去欧美市场后,失落的光伏企业试图依靠政策发掘出国内市场,而在市场被打开之前,需要的是过剩产能的淘汰。最新的消息是,两家曾经最耀眼的光伏企业,江西赛维已被地方政府出手挽救,无锡尚德还在犹犹豫豫之中。
一个高科技产业、朝阳产业、创造了耀眼财富和明星企业家的产业,就要如此收场了。高科技有多大的风险?依赖海外市场有多大的问题?半市场化和过度依赖政府有多深的隐疾?在纯粹市场中无法立足却要政府高额补贴的产品有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赛维和尚德的经历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对这些问题这里不多说,我想多说几句的是这些光伏企业所依赖的欧美市场。
太阳能当然是个好东西,但现在还远没有那么经济,只有在政府补贴的市场才能生存。中国企业依赖的就是欧美这样的补贴市场,但一场经济危机,简简单单就推倒了这些市场。市场没了不说,还有落井下石。就在两个星期前,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显著高于其在3月份宣布的2.9%至4.73%的初裁关税。不过,美国商务部同时决定,维持或削减其在5月份宣布的反倾销关税。这样的决定无论是否有所折中,都严重伤害了中美之间紧张的经贸关系。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对美国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一言难尽的。
本来美国太阳能行业就有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在美国拥有大规模制造业务的企业,另一个阵营是依赖中国输美产品的企业,前者和中国光伏企业是竞争对手,后者却依赖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口。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关税的提高,对前者利好,对后者利空。有意思的是,这里还牵扯到一个第三者,就是那些给中国光伏企业供货提供原材料的美国企业,比如像杜邦这样的大公司。
最近一周美国股市一度大跌,市场有人将原因归结于3M和杜邦公司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的业绩不尽如人意,打击了市场的预期和人气。其中,杜邦销售额急剧下降,每股盈利减半,其在亚洲的销售量和价格分别下跌了10%和5%。
英国《金融时报》的名牌LEX专栏在分析这种糟糕数据时指出,杜邦在亚洲的失利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建筑及基建支出的放缓,打击了杜邦的高性能化学品业务;二是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产能过剩,杜邦向该行业供应原料。
两个原因都直接指向中国市场。也就是说,不仅是中国人依赖美国人的消费力来出口中国制造,美国人同样也依赖于中国的基建和制造业来出口美国人的产品。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遭到打击的不仅是3M和杜邦,还有卡特彼勒这样的大企业。
像光伏产业这样的案例就是一种典型的纠结。起初为了发展清洁能源补贴光伏,进口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间接支持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壮大,一旦危机来临政府补贴不起的时候,不仅不再需要中国光伏,还搞贸易战狙击中国企业,最后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大企业也深陷其中,反受其害。
大利益小利益纠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的利害关系,但又是明明白白的唇亡齿寒。正因如此,《纽约时报》上才会出现“中国经济放缓、美国出口商遭殃”的报道,“尽管两位总统候选人竞相承诺,将通过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强硬措施来保护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但专家表示,实际上,美国员工面临的更为直接的危险可能是对华出口的放缓。”
对于一对唇亡齿寒的“对手”来说,有一个冷静的头脑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