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行情继续胶着
摘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议题”首次成为美国大选电视辩论的设定议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梁婷婷 北京报道
“鲍勃,我需要对此发表评论。”
51岁的奥巴马,向本场辩论主持人,来自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资深记者鲍勃·西弗提出要求。聚光灯下的他似乎已经为这个回应机会等候了多时,尽管此刻他的竞选对手——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对于奥巴马政府减少军费开支的质疑才进行了不到两分钟。
奥巴马此时如同一个敏捷的指挥者,为罗姆尼刚才有些走调的演奏突然在半空中划出了一道急促的休止符。
镜头迅速从罗姆尼扫向奥巴马。荧幕里的奥巴马全然没有了第一场辩论的忐忑和局促。肯定的眼神,坚定的手势,一如这4年他无数次展现给外界的一样。为辩论专门搭配的蓝色领带也随着他身体的微微起伏显得醒目而耀眼。
“我认为,罗姆尼先生可能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研究我们的军队是如何运作的。”奥巴马陈述,“你刚才提到了海军,你说我们的船只数量比1916年还要少。对,是这样的。不光是船只,我们的战马和刺刀的数量同样也减少了。”奥巴马快速的话语节奏,并没有让在场的观众忽略了他的言外之意。原本略显紧张的现场,即刻传来一阵哄笑声。笑声不大,但对于罗姆尼来说却可能有些刺耳。
这一幕,发生在美国当地时间10月22日晚举行的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三场电视辩论的直播现场,确切时间是晚上9点41分。
镜头如果往前倒退两分钟,系着红色领带的罗姆尼,正振振有词地抨击奥巴马执政期间因军队开支减少损害了美国的安全利益。“我们的海军是1917年以来规模最小的,海军还需要增加313艘船来完成他们的任务。”罗姆尼慷慨陈词。短短两分钟后,罗姆尼这支枪便被奥巴马揶揄得哑火了。
奥攻罗守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林恩大学举行的这场辩论是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内容主要围绕美国的全球角色、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伊朗、中东和恐怖主义以及中国的崛起这五个外交议题展开。
由于疏于对外交领域的研究,商人出身的罗姆尼在此轮辩论中显然采取的是防守反击的策略——但似乎生疏。从伊朗到波兰,从波兰到中国,再从中国到拉丁美洲再到希腊,罗姆尼一路猛打,却鲜能抓住重点。当被问及中东以及恐怖主义的问题时,罗姆尼似乎瞬间忘记了自己共和党人的身份,回答道:“曾经有一批由联合国组织的阿拉伯问题专家,在研究了全球如何对抗恐怖主义后得出的结论是,发展阿拉伯地区的经济,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倡导两性平等以及维护法律的规范。”这番言辞不禁让人感觉他似乎站错了队伍,像极了一个民主党的追随者。不仅如此,罗姆尼非但没有历数奥巴马在任4年在外交上所犯下的错误,过于“慷慨”地放过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的这个有力抨击点,甚至还在辩论中多次强调对奥巴马的某些外交政策的赞同。“不,我相信,就像总统刚才表示的那样,我支持他在那里的行动……”“……我跟总统的感觉是一样的……”正如《纽约时报》事后对罗姆尼表现的评价:“他小心翼翼地说着那些外国人名和国家名,虽然准确但却十分谨慎,生怕任何一个错误的发音会让他的信任度坍塌。”
相形之下,奥巴马却在辩论中抢尽了风头,一路劈荆斩棘,越战越勇。在中东和恐怖主义问题上,与罗姆尼游离不定的回答相比,奥巴马显得十分直接明了。他明确地表示,作为总指挥官,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一言即出,铿锵有声。当罗姆尼批评他第一次出访就跳过了美国最坚实的盟友以色列时,奥巴马非常机智地回答道:“当我第一次以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去以色列时,我没有带上那些大选赞助者,也没有参加任何的资金筹集。我去了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到那里去提醒我自己什么是邪恶,同时也提醒自己为什么我们与以色列的联系是坚不可摧的。”同时,奥巴马也吸取了前两次辩论的教训,在第三轮辩论一开始就开启了对罗姆尼十足的攻势。除了以“我们的战马和刺刀的数量也减少了”来讥讽罗姆尼对军事一知半解外,奥巴马还批评罗姆尼所发表的一系列政策是“错误和鲁莽”的。同时,他还指出这位坐在他旁边的对手其实是在寻求跟他做一样的事情,只不过是用更大的声音说出来而已。
22日当晚辩论一结束,美国电视新闻网的即时民调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奥巴马在此轮辩论中较佳,比认为罗姆尼表现较好的受访者多出8个百分点。奥巴马在这场对决中胜出。
中国话题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议题”首次成为美国大选电视辩论的设定议题。“中国的崛起与未来的世界”被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议题,成为第三场辩论的压轴戏。从主持人鲍勃·西弗宣布进入中国的议题开始,奥巴马和罗姆尼就此进行了长达约15分钟的辩论。
在这15分钟里,奥巴马几次指责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罗姆尼也宣称,如若当选,第一天就会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有趣的是,这一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达到2005年7月23日汇改以来最高点。
中国话题成为第三场对决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客观上反映出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欧美国家崛起的进程,而且在未来似乎仍然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挑战。
颇具意味的是,双方在利用中国话题显示政治正确的同时,不约而同地降低了对中国的情绪烈度。奥巴马把中国称作国际合作方面的“潜在伙伴”,罗姆尼也认同说:“中国跟我们在一个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那就是我们双方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世界环境。”
共和党与民主党的中国政策底线,至此露出些端倪——双方都没有脱离“中美是利益相关方”这一判断基础。这也决定了未来不管是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在可能出现许多调整的同时,很难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辩论不左右选情
尽管民调数据显示,奥巴马在三场电视辩论中二比一胜出。但是,电视“辩论秀”无法系统阐述政策理念,而只能成为“挑错秀”的设计,也降低了电视辩论对于选情的影响力。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辩论之后,两人的支持者似乎更加坚定了。比如,在精英阶层,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公开信支持奥巴马,而多达八成的华尔街人士则坚定支持罗姆尼。大众阶层,两人的支持者则按性别划分——女性更多倾向于奥巴马,而罗姆尼在男性中的支持度遥遥领先。在双方目前不分伯仲的情况下,传统的“红州”和“蓝州”出现翻盘的几率也并不大。
因此,奥巴马和罗姆尼在电视辩论时展现的犀利、幽默或沉稳,以及失误和惊慌,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12个“摇摆州”——包括俄亥俄、科罗拉多、威斯康星、弗吉尼亚和佛罗里达等。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民调,在掌握着18张选举人票的俄亥俄州,奥巴马以48%的支持率领先对手罗姆尼2个百分点;在掌握着9张选举人票的科罗拉多,罗姆尼和奥巴马均获得48%的支持;在威斯康星,奥巴马以50%的民调领先罗姆尼3个百分点;在决定着29张选举人票的佛罗里达州,罗姆尼以48%的民调结果高出奥巴马1个百分点;而在决定着13张选举人票去向的弗吉尼亚,罗姆尼和奥巴马分获48%的支持率——博弈至今,奥巴马和罗姆尼仍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
大选在即,谁会最终胜出,似乎仍然是个谜。
“鲍勃,我需要对此发表评论。”
51岁的奥巴马,向本场辩论主持人,来自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资深记者鲍勃·西弗提出要求。聚光灯下的他似乎已经为这个回应机会等候了多时,尽管此刻他的竞选对手——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对于奥巴马政府减少军费开支的质疑才进行了不到两分钟。
奥巴马此时如同一个敏捷的指挥者,为罗姆尼刚才有些走调的演奏突然在半空中划出了一道急促的休止符。
镜头迅速从罗姆尼扫向奥巴马。荧幕里的奥巴马全然没有了第一场辩论的忐忑和局促。肯定的眼神,坚定的手势,一如这4年他无数次展现给外界的一样。为辩论专门搭配的蓝色领带也随着他身体的微微起伏显得醒目而耀眼。
“我认为,罗姆尼先生可能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研究我们的军队是如何运作的。”奥巴马陈述,“你刚才提到了海军,你说我们的船只数量比1916年还要少。对,是这样的。不光是船只,我们的战马和刺刀的数量同样也减少了。”奥巴马快速的话语节奏,并没有让在场的观众忽略了他的言外之意。原本略显紧张的现场,即刻传来一阵哄笑声。笑声不大,但对于罗姆尼来说却可能有些刺耳。
这一幕,发生在美国当地时间10月22日晚举行的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三场电视辩论的直播现场,确切时间是晚上9点41分。
镜头如果往前倒退两分钟,系着红色领带的罗姆尼,正振振有词地抨击奥巴马执政期间因军队开支减少损害了美国的安全利益。“我们的海军是1917年以来规模最小的,海军还需要增加313艘船来完成他们的任务。”罗姆尼慷慨陈词。短短两分钟后,罗姆尼这支枪便被奥巴马揶揄得哑火了。
奥攻罗守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林恩大学举行的这场辩论是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内容主要围绕美国的全球角色、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伊朗、中东和恐怖主义以及中国的崛起这五个外交议题展开。
由于疏于对外交领域的研究,商人出身的罗姆尼在此轮辩论中显然采取的是防守反击的策略——但似乎生疏。从伊朗到波兰,从波兰到中国,再从中国到拉丁美洲再到希腊,罗姆尼一路猛打,却鲜能抓住重点。当被问及中东以及恐怖主义的问题时,罗姆尼似乎瞬间忘记了自己共和党人的身份,回答道:“曾经有一批由联合国组织的阿拉伯问题专家,在研究了全球如何对抗恐怖主义后得出的结论是,发展阿拉伯地区的经济,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倡导两性平等以及维护法律的规范。”这番言辞不禁让人感觉他似乎站错了队伍,像极了一个民主党的追随者。不仅如此,罗姆尼非但没有历数奥巴马在任4年在外交上所犯下的错误,过于“慷慨”地放过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的这个有力抨击点,甚至还在辩论中多次强调对奥巴马的某些外交政策的赞同。“不,我相信,就像总统刚才表示的那样,我支持他在那里的行动……”“……我跟总统的感觉是一样的……”正如《纽约时报》事后对罗姆尼表现的评价:“他小心翼翼地说着那些外国人名和国家名,虽然准确但却十分谨慎,生怕任何一个错误的发音会让他的信任度坍塌。”
相形之下,奥巴马却在辩论中抢尽了风头,一路劈荆斩棘,越战越勇。在中东和恐怖主义问题上,与罗姆尼游离不定的回答相比,奥巴马显得十分直接明了。他明确地表示,作为总指挥官,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一言即出,铿锵有声。当罗姆尼批评他第一次出访就跳过了美国最坚实的盟友以色列时,奥巴马非常机智地回答道:“当我第一次以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去以色列时,我没有带上那些大选赞助者,也没有参加任何的资金筹集。我去了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到那里去提醒我自己什么是邪恶,同时也提醒自己为什么我们与以色列的联系是坚不可摧的。”同时,奥巴马也吸取了前两次辩论的教训,在第三轮辩论一开始就开启了对罗姆尼十足的攻势。除了以“我们的战马和刺刀的数量也减少了”来讥讽罗姆尼对军事一知半解外,奥巴马还批评罗姆尼所发表的一系列政策是“错误和鲁莽”的。同时,他还指出这位坐在他旁边的对手其实是在寻求跟他做一样的事情,只不过是用更大的声音说出来而已。
22日当晚辩论一结束,美国电视新闻网的即时民调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奥巴马在此轮辩论中较佳,比认为罗姆尼表现较好的受访者多出8个百分点。奥巴马在这场对决中胜出。
中国话题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议题”首次成为美国大选电视辩论的设定议题。“中国的崛起与未来的世界”被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议题,成为第三场辩论的压轴戏。从主持人鲍勃·西弗宣布进入中国的议题开始,奥巴马和罗姆尼就此进行了长达约15分钟的辩论。
在这15分钟里,奥巴马几次指责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罗姆尼也宣称,如若当选,第一天就会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有趣的是,这一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达到2005年7月23日汇改以来最高点。
中国话题成为第三场对决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客观上反映出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欧美国家崛起的进程,而且在未来似乎仍然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挑战。
颇具意味的是,双方在利用中国话题显示政治正确的同时,不约而同地降低了对中国的情绪烈度。奥巴马把中国称作国际合作方面的“潜在伙伴”,罗姆尼也认同说:“中国跟我们在一个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那就是我们双方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世界环境。”
共和党与民主党的中国政策底线,至此露出些端倪——双方都没有脱离“中美是利益相关方”这一判断基础。这也决定了未来不管是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在可能出现许多调整的同时,很难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辩论不左右选情
尽管民调数据显示,奥巴马在三场电视辩论中二比一胜出。但是,电视“辩论秀”无法系统阐述政策理念,而只能成为“挑错秀”的设计,也降低了电视辩论对于选情的影响力。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辩论之后,两人的支持者似乎更加坚定了。比如,在精英阶层,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公开信支持奥巴马,而多达八成的华尔街人士则坚定支持罗姆尼。大众阶层,两人的支持者则按性别划分——女性更多倾向于奥巴马,而罗姆尼在男性中的支持度遥遥领先。在双方目前不分伯仲的情况下,传统的“红州”和“蓝州”出现翻盘的几率也并不大。
因此,奥巴马和罗姆尼在电视辩论时展现的犀利、幽默或沉稳,以及失误和惊慌,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12个“摇摆州”——包括俄亥俄、科罗拉多、威斯康星、弗吉尼亚和佛罗里达等。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民调,在掌握着18张选举人票的俄亥俄州,奥巴马以48%的支持率领先对手罗姆尼2个百分点;在掌握着9张选举人票的科罗拉多,罗姆尼和奥巴马均获得48%的支持;在威斯康星,奥巴马以50%的民调领先罗姆尼3个百分点;在决定着29张选举人票的佛罗里达州,罗姆尼以48%的民调结果高出奥巴马1个百分点;而在决定着13张选举人票去向的弗吉尼亚,罗姆尼和奥巴马分获48%的支持率——博弈至今,奥巴马和罗姆尼仍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
大选在即,谁会最终胜出,似乎仍然是个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