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时刻
摘要: 作为“圆梦中国多年诺奖情结”的莫言,本来应该作为胜利者欢呼,可这些天来却被质疑声困扰。
几次提名,诗人北岛均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而作家莫言甫一提名,就摘取桂冠,多少有些让人意外。
作家虹影说这是命,一点都不意外。
莫言小说《蛙》的瑞典文翻译陈安娜女士也是虹影小说的翻译,她在此前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就说:“莫言今年不获奖,明年、后年也会获。”
从诺奖提名名单公布以来媒体的炒作、博彩公司赔率来看,莫言获奖已无悬念,一向保密到奖项揭晓才发布消息的瑞典文学院这次高调邀请中央电视台前去现场采访,或多或少印证了大家的猜测。只是我们喜欢拿获奖作品作比较,才或多或少地不愿去相信这个事实。
结果,正是莫言圆了中国多年的“诺奖梦”。
圆梦者
作为“圆梦中国多年诺奖情结”的莫言,本来应该作为胜利者欢呼,可这些天来却被质疑声困扰,在奖项揭晓前不得不回应他高价请马悦然翻译其作品的指责:“我不愿意过多谈论诺奖的话题,我自己在瑞典只出版了三本书,分别是《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劳》。”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瑞典皇家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在“小说现实与历史重构”中取得的成就。
瑞典文学院认为,“通过融合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莫言创造了一个复杂性堪比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世界,同时从中国古代文学和口述传统中找到一个起点。”
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也开创了中国体制内作家获此殊荣的先例,所以说这不仅是莫言个人的胜利,更是中国作家的胜利,外媒也给予了热情的报道。
作为一个时间节点,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这是电影《红高粱》获奖后,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受到海外关注以来,《纽约时报》的预言。电影让小说得到了大范围传播,也让“我奶奶”这样一个糅合着原始欲望与民族抗争的故事深入人心。
得知获奖的消息,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得非常镇静:“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写作,不能把获奖作为目标,而是要去关注人类。”
与他的镇定相反的是,当夜祝贺的客人络绎不绝,其手稿一夜之间价格上涨了100倍,几部重要作品也出现了断货情况。
历届作家获奖后为凡务所累甚少有作品问世,不过,莫言现阶段似乎还体验不到这种困惑。
被承认的“遗憾”
“一个被作协喂养得白白胖胖的作家,他怎么就获奖了呢?这是中国文学的遗憾。”第一时间,几个诗人朋友发来了短信。疑惑、不解?诡异的是,网络上也由莫言获奖前的力挺转向了诋毁。除了一些主流作家的祝贺与问候外,更多流露出的是沮丧情绪。
“延安讲话签名”、“作协副主席”这些对其身份和独立精神的质疑把莫言推到了风口浪尖,“诺贝尔遗嘱对作家独立与理想主义精神的褒奖”怎么就发生变化了呢?诺奖评委解释,莫言是中国批判现实生活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是否难以让人信服?
自老舍以来,荣获诺奖已成为中国几代作家共同的目标和梦想,而一旦目标达成,作家和评论界并没有表现出心愿实现的快慰,中国文学能得到世界承认,这对于已被边缘化的纯文学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从目前这些议论来看,远非是“文人相轻”或者酸葡萄心理作祟。
莫言作为“爆炸文学”的代表,于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创作了《红高粱家族》、《爆炸》等优秀作品,与余华、刘震云并称“实验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高密东北乡”作为反复书写的对象,秉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传统,在西方现代主义技巧与中国本土写作之间找到一条途径,但同时他也写出了《红树林》、《师傅越来越幽默》这样流俗的作品。《红树林》是莫言从“农村题材”向“都市生活”的转型,但并不成功,他再次回到了“根”的写作,有意回避当下,而他的“野蛮美学”并不是东方美学的传承,也就难以划分到“中国小说”代表行列。
东方文化的含蓄和隐忍被他以蓬勃的欲望与躁动不安的破坏力取代,这显然是受西方“暴力美学”影响,而他小说彰显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对历史隐秘性的探寻又容易被认同为本土化写作,从而引起争议也为中国文学得到承认带来“遗憾”。
平衡的艺术
不同的声音和各执一词的观点,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间的认同差异,也反映出公众价值观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诺奖人选。”从历届诺奖获奖作品来看,它褒奖的不一定是同时代最优秀作家的作品,我们知道的三大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都被排除在了诺奖名单外,更有后来的优秀作家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未获奖。在如今的诺奖提名名单里,还有一长串享誉世界的作家: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捷克作家昆德拉、拉什迪等。
诺奖是平衡的艺术,诺奖不是文学的发现,在面对如此多的大家被忽略时,瑞典文学院的辩护理由是,卡夫卡、普鲁斯特去世时,他们的多数作品或主要作品尚未发表,即使已经发表的作品,一时也不容易发现,因为现代人文精神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普遍觉醒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们就不要去苛求诺奖的眼光。
“莫言赔率第三、村上春树赔率第二”,博彩公司的“赌注”完全基于对诺奖概率的分析,前两届的获奖作家均来自欧洲,这届几乎可以锁定亚洲,上一届获奖者为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那么这届就不会把奖项颁给诗人,而亚洲小说家很有可能就会在日本与中国产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瑞典无论如何不会忽略如此庞大的市场,由于受欧洲经济拖累,诺奖奖金金额今年已调低了两成,含金量贬值已是事实。精明的评委们将把亚洲作家群体作为未来关注的对象。”一位瑞典文学院教授说,诺奖为了自己的品位向来与流行保持距离,而村上春树作为全球畅销书作家,这将会给他的诺奖之路带来障碍。
一位文学评论家在微博里写道:“一直与马跃然、诺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帕慕克等私人关系良好的莫言当然会当仁不让,这不只是作家个人力量所为,因为文学奖向来不只与文学发生关系,它是政治、经济综合考量的结果。”
链接
莫言的获奖感言
莫言说,“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也很吃惊,我们全世界有很多优秀的伟大的作家,都在排着队等候,轮到我这么一个相对年轻的作家可能性很小,所以刚接到这个消息感到很惊讶。”
至于获奖原因,莫言认为,“我想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作品的文学素质。因为这是一个文学奖,它授给我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族群的局限。”
他还发微博表示,“感谢微博上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鲁迅: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错过的文学大师中,就包括鲁迅。不过鲁迅当年连正式的提名都不曾有过: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与刘半农相商,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奖候选人。刘半农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鲁迅表示不必理会,因为“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
老舍: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透露,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入围的最后5名候选者中仍有他,且秘密投票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瑞典方面得知老舍1966年就已去世,最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林语堂:1975年,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接任川端康成被选为副会长。会上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为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那年的获奖者却是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沈从文: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表示,在1987、1988年诺奖最后的候选名单中,沈从文入选,且是最有机会获奖人。但那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巴金: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并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
李敖:2000年,台湾媒体曝出新闻,说“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所著的《北京法源寺》因此洛阳纸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