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延安削山建城之考

作者:刘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12 14:40:00

摘要:搞新城最关键的是土地指标,有了指标融资就有可能盘活,否则肯定进行不下去。

延安削山建城之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敏 延安报道
    9月底,《华夏时报》记者从延安枣园路驱车一路向北,沿着一条新修好的工程便道向里延伸约七八公里,在沟壑纵横的土丘之间,一片巨大的工程工地豁然出现在眼前。
    约十余平方公里的施工现场里,几十辆大型工程车来回穿梭,机械轰鸣不绝于耳。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当天部分工队正好休假,正常工作日里,进场施工的工程车能达到两百多辆,施工工人上千人。
    今年4月份之前,这里还只是延安市郊的一片荒山野岭,根据正在实施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延安市将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用10年打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延安新城。
    据了解,延安的这一“削山建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
    “大面积的削峰填谷、推山造地与福建、广西等地搞的工厂上山还有所不同,从未来安全环境等方面考虑,成片填沟造地的成本很高,每亩估计会在120万到160万之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一位专家分析道。
    根据目前延安新区规划,通过推山填沟建设后的新区总占地将为77平方公里左右,如此推算,这10余万亩的造地成本将至少超过千亿,如果加上山体居民安居、相关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改造及未来新城景观建设等,宏伟的城市建设规划将遭遇资金的巨大挑战。
    “融资。”当记者提出巨量投资从何而来时,延安新区建设开发公司一位负责人干脆地说。
    据介绍,延安市目前已经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初步拟定了自行开发、净地出让、合作整理土地、合作经营、合作建设市政公用设施五种经营引资、融资模式及对应的优惠政策,并草拟了土地转让方案。不过,来自工程技术、生态修复及国家政策方面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待解决。
    借力煤资转产
    据了解,延安市将采取组团式开发来建设新城,其延安市新区一期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建议书已获陕西省发改委批复,根据批复内容,一期项目建设主要是土地整理、边坡防护、防洪等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由延安市政府多方筹措解决。
    该一期工程总投资超过50亿元,目前已经进行大半,计划年内完成1万亩造地任务并启动实施相关配套工程。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因煤炭市场逆转而撤出的大量资金成为工程推进的主力。
    “因为进场施工要先交2000万的保证金,延安当地的不少工程公司望而却步,但许多实力雄厚的榆林煤老板都被吸引来参与投资建设。”延安当地一位曾参与前期招标的工程商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延安新区北区一期工程已经进驻的施工单位共13家,除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处、延安市嘉泰建筑安装公司、榆林市大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之外其余多为刚刚从煤矿撤资转产的工程公司。
    而汹涌而来的陕北沉淀民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目前施工的土方工程技术难度主要是填土部分,每铺一层土先经过反复碾压,铺到约五六米时就要再用强夯机不断夯实。
    “这么大的工程我们以前从来没接过,干过的工程里只用过一次强夯机,而现在进场的其他公司不少都从来没用过强夯机。”榆林大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称。
    技术难题待解
    与一期项目的投资相比,技术、生态、政策等方面的不确定给资金的持续进入带来悬念。
    根据延安新区规划,北区约38平方公里,规划定位是市级行政中心,主要发展文化博览、商务、居住;南区约32.3平方公里,规划定位是区级行政中心,主要发展教育科研、生活服务等;凤凰山文化产业园区约3.1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文化、旅游、地产等,延安新区将于2021年全部建成。
    如此宏大的新区建设相当于在丘陵地貌上进行一次“大手术”,但工程地处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湿陷性黄土具有特殊的岩土结构特征和工程特性,同时又具有高填方、超大土石方量、建设环境复杂、相互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使得延安新区的工程技术问题突出。
    据介绍,新区建设的技术关键点是“三面一体一水”问题,即原地面处理、挖方区和填方区交界面处理、临空面防滑坡、填筑体和地下地表水防渗排放,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的问题。  
    “沟道原本是过水的地方,现在平山填沟将阻断原先的水路,那么上游的来水将如何疏导,稍有不慎将会造成地基沉陷。一栋楼房出点问题已经不得了了,何况我们是在建设一座城市。”一位参与延安新区建设规划的专家表示。
    据了解,目前,延安新区建设将在填土工程之前,铺设完备的鱼刺状排水系统,结合适宜的地势条件和工程处理,将水组织收集后浇灌绿化、营造景观,确保地下水位不会超过设计标高。  
    “现在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都没有先例可循,只能边建设边跟踪研究。这样的结果一是增大建设成本,二是有一些不确定性。”陕西省科技厅一位专家称。
    不仅如此,新区建设后还将对老城区的市政配套产生诸多影响。“新区是建在100米高差的地方,会让老城区的水路管网等压力增大,很可能也得全部改造,这也是个庞大工程。”延安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卢东宁对此分析。
    亟须政策支持
    通常,城市经营中,资金的盘活最为关键的是相应土地指标的争取,而土地指标最好的保障就是被纳入相关试点政策框架之中。目前延安正在争取申报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还有一个是国土部关于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试点,但寻求“突围”均困难重重。
    据了解,近年来国土部已经选取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云南、黑龙江、浙江等14个省(区、市)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目的在于深化国土资源改革创新、加大制度供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
    根据国土部相关要求,试点工作需先由试点省(区)制订试点工作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土部批复实施;试点项目所在市、县人民政府还需要按照批准的试点工作方案,编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再报批备案,并抄送相关国家土地督察局。
    “也就是说,省、市、项目三个层面都要先被国土部列入试点,然后完成相应程序才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指标和资金支持。”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一位专家称。
    但记者在陕西省国土厅、延安市国土局经多方采访,尚未发现有延安市被列入国土部低丘缓坡造地试点的相关证明。
    “申报国家级城乡统筹配套实验区可能性也很小,延安作为陕西试点有两年了,效果显著,但现在国家已经批了很多,再批已经非常困难了。”延安大学陕北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杨育民称。
    “搞新城最关键的是土地指标,有了指标融资就有可能盘活,否则肯定进行不下去。”曾参与陕西多地新区建设的一位开发商分析道。
    目前,延安市对政策争取的推进思路只能是:“坚持边规划、边建设、边报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