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赵氏孤儿》回归忠义

作者:李北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27 13:51:00

摘要:歌剧《赵氏孤儿》的核心完全是昭显忠义,它想要表现的是一个人对于承诺的坚守。

歌剧《赵氏孤儿》回归忠义

    近日,国家大剧院连续上演了四场原创歌剧《赵氏孤儿》,可谓场场爆满,这是该剧创排一年多来的第五场轮演。
    这部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悲剧的《赵氏孤儿》,自打上演以来一直都是舞台上的焦点。林兆华和田沁鑫分别把它搬上过话剧舞台。陈凯歌还把它拍成电影,顺便向大多数人普及了《赵氏孤儿》这个古老的故事:战国时期,晋国奸臣屠岸贾构陷忠臣赵盾,致使赵家三百多口满门抄斩,但此时赵盾之孙赵武出生,为保留赵氏唯一后人,赵家门客、医生程婴把婴儿盗出。屠岸贾声称,三日内若找不到赵武,就将杀光全国婴儿。于是,程婴与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定计,用程婴刚出生的孩子顶替赵氏孤儿,并告发公孙杵臼藏孤,结果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同时被杀。程婴将孤儿养大,并设法让屠岸贾成为孤儿义父……孤儿长大后,程婴把一切都告诉了他,赵氏孤儿最终把屠岸贾杀死。可以说,《赵氏孤儿》生动地昭显出了“舍生取义”、“世仇必报”等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在不同艺术形式的改编中,这个故事被今人一次次重新解读,甚至试图颠覆:上述三位导演对孤儿复仇的线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动。譬如林兆华版“孤儿”在被告知真相时高呼:“这些跟我没关系!”田沁鑫版“孤儿”面对复仇的问题时迷失了。而此番邹静之歌剧版《赵氏孤儿》与其他改编相比,最大不同却是忠实于原著。
    但是,这样的处理却引起了争议。有媒体评论称,这出戏展现出的对个人价值和个人意志的漠视非常突出。更有网友认为,八个人为一个孤儿而死,太不值了。对此,编剧邹静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华夏时报》:从元代至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改编《赵氏孤儿》这个故事?
    邹静之:我觉得《赵氏孤儿》能够支撑中国的忠义精神,这种精神在国外好像并不多见。《赵氏孤儿》在十八世纪介绍到法国等欧洲国家,伏尔泰改编过它,歌德也写过一稿,包括有人说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也受了《赵氏孤儿》影响。因为外国人对这样的价值观是震惊的,同时觉得它是一个伟大的悲剧。王国维也说过,《赵氏孤儿》如雪中梅花,可与莎士比亚任何悲剧媲美。
   《华夏时报》:林兆华、田沁鑫和陈凯歌都改编过这个故事,而且对孤儿复仇的线索都做了不同改动,但歌剧《赵氏孤儿》忠实原著,回归了孤儿复仇,并把复仇作为故事的终点,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退步”,您怎么看?
    邹静之:我为什么要改动经典呢?
   《华夏时报》:现代人或许觉得“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已经过时了。
    邹静之:这个戏原来叫《八义图》——八个义士为一个忠臣的孤儿去死。如果你看过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知道,里面也是七个战士为拯救一个人相继死去,怎么没人问这七个人死得值不值?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子啊。所以说,价值观是在“不值”中产生的。拿秤一约,八个人为一个人死,不值啊,但价值观在这时候产生了。中国古人是轻生死,重承诺的。一个民族对忠诚的敬仰,对忠义的坚守,这对现代中国特别有意义。
   《华夏时报》:有人认为《赵氏孤儿》宣扬的“冤冤相报”不符合现代思想的发展,您怎么看?
    邹静之:那是他们看偏了。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人说过,《赵氏孤儿》这个戏过于血腥,但事实上,歌剧版《赵氏孤儿》的核心完全是昭显忠义,根本没强调血腥或者冤冤相报,它想要表现的是一个人对于承诺的坚守。为什么国外从伟大的思想家到诗人都这么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这点。再说譬如《哈姆雷特》和西方很多其他优秀的戏剧,都有冤冤相报,复仇本来就是戏剧的重要选题,《哈姆雷特》本身就叫《王子复仇记》,没什么不妥的。歌剧《赵氏孤儿》在香港演出引起了空前轰动,很多来看戏的外国人也觉得非常伟大。
   《华夏时报》:您从未想过颠覆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在试图颠覆它。
    邹静之:视角不一样,情怀也不一样,颠覆在没有哲学的支撑下很容易,同时也很危险。现代人给古董刷绿漆,以今日之心,度古人高古的情怀太多了,太不值钱了。有纪君祥经典在前,为什么要用现代人的度量和古人的心胸作比较?我看过很多个版本的《哈姆雷特》,有解释的不同,形式的不同,但文本没什么不同,一旦把现代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古人,肯定会出问题,因为中国古人昭显出来的忠义之心和义无反顾全都被破坏掉了。我不想站在西方价值观的立场上,去重新解读中国的古代经典。我愿秉承纪君祥的原著来写这部歌剧,我愿向祖先致敬,向祖先伟大高古的情怀致敬。
   《华夏时报》:歌剧《赵氏孤儿》给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
    邹静之:在这个时代,连忠实的助手都消失了,互相只有不信任、猜忌、打黑枪、埋地雷,但过去不这样。举个例子,当年奚啸伯“文革”时被轰到河北石家庄,三九天夜里睡在水泥地上,连被褥都没有,但他的“跟包”就跟他到石家庄,自己想办法挣点钱,夜里偷偷给奚啸伯送被褥。再看现在,保姆都开始偷孩子了,在过去,保姆很多时候就像半个主人一样,而且经常在这个家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我一朋友“文革”时老太太的家被抄了,儿女失散,那时的保姆找着这些儿女带回老家去,这不感人吗?这都是忠义的情怀。要搁现在,最先揭发的是不是她还难说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