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回到记忆的原初
摘要:中国馆提出“原初”这一概念,就是希望探讨人类最初拥有的共同东西。
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国际著名建筑师戴维·奇普菲尔德给出的主题是“共同基础”。他认为,“共同基础”这一主题是想重新主张建筑文化的存在,希望打破以往双年展对明星建筑师的崇拜。而评选出的两座金狮奖、一座银狮奖和四座提名奖,几乎所有的获奖项目都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设计对象。
中国馆追忆文明初始
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绿园城堡(Giardini)和军械库(Arsenale)设计国家馆,展出了分别来自建筑师、摄影师、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的58个项目。“原初”是中国馆的主题,展出的5件建筑家、艺术家和空间设计师的观念性装置作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去回忆过去的记忆,去探讨最初世界是怎么构造的。
中国馆总策展人方振宁认为,“共同基础”这一主题,就是希望探讨人类最初拥有的共同东西。与之呼应,中国馆提出了“原初”这一概念,他打比方说,就像蒸馒头的酵母一样,可以蒸出馒头,也可以蒸出包子、面包,但是最开始的部分是最重要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最初的想法和秩序,这是“原初”最基本的概念。
由于在上世纪70年代,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主场地绿园城堡已经没有空余土地再来修建国家馆,中国馆则被分到了主题展展区军械库的最里端──油库以及室外的处女花园。但是在油库中存在有大量意军在二战时遗留的油桶,它们被列为意大利的国家文物,不可随便移动,因此室外的广阔草坪反而更利于策展人布置和艺术家创作。
建筑师王昀的装置“方庭(SquareGarden)”,是由36个白色和镜面方体的矩阵组合成的正方形庭院,空降到处女花园绿色的草坪上。36个立方体代表36个不同的聚落,既包括宇宙、星球,也有代表原始居住形态的聚落。在矩阵作品中有一个对角线的指向,上边刻有月球、火星等文字,预示着人类的建造活动是从原初向宇宙的未来畅想。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女艺术家陶娜的“天阙(PalaceintheSky)”则是用马赛克小方块组成的三层绘画,观众们可以拿走马赛克,一层层地剥离后,看到不同的画面,第一幅画是北京俯瞰图,第二幅是火星地貌,第三幅则是银河外太空。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提供一个时间旅行的体验,同时也是对现在的破坏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呼吁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关注和保护。
建筑师魏春雨的“异化(Variation)”,则是通过物体的变异来体验时空的变化,表现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一个长方形的桶,被截成多段,从最开始的突兀的岩石到最后光洁的不锈钢,用各种材质表现人类初始的材质和当今材质之间的延续、关联和断裂。
将一个环形概念建造体切出96个剖面,拉长之后顺序展开,建筑师邵韦平“序列(Cluster)”的莫比乌斯环原型是位于北京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这个长22米的序列阵被吊在军械库屋顶,每片剖面都被内置的LED芯片照亮,形成了一条蜿蜒的线性光束。
建筑需要与城市对话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大牌建筑师和巨型项目一直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焦点,展览内容和建筑面对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日渐遥远,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组织者试图有所改变,而这正是奇普菲尔德想要打破的。
建筑师们“正在从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中走出来”,重新发现“建筑、空间与城市规划之间不可改变的关系”,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Baratta)在展览目录中写道。奇普菲尔德则指出,建筑师们再次把注意力放在城市上,因为城市“创造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团结协作”。
正因为如此,此次美国展馆成功吸引了众多眼球,其围绕“自发的设计:设计之于共同利益”的主题,展出了由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艺术家和普通民众设计的共124个城市设计项目,从而积极回应城市与社区,通过突出公共空间,找到大家的共通之处。
国外评论人士还对展览中的一个城市重修方案给予赞誉,即便斯德哥尔摩市最终没有采纳。它是简·努维尔(JeanNouvel)与米亚·哈格(MiaHagg)对斯德哥尔摩的斯拉森地区某处的重修方案,那里数条公路横穿水面,凌乱不堪。他们的方案呈现了一系列活泼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充分考虑了街头行人的需求。
但是评论人士指出,尽管可以看到与城市有关的项目,双年展对公共住房与健康问题、环境问题、棚户区乃至经济衰退和抗议风潮仍然只是一带而过,而且对发展中国家以及来自非洲和中国的设计师几乎漠不关心。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记忆在消失,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兼容,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可行性实验需要转为现实。但这又不是仅靠建筑师和艺术家能够完成的事情,涉及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可能是一个漫长和反复的过程。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城市,公众的需求和共同价值都不应忽视。
中国馆追忆文明初始
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绿园城堡(Giardini)和军械库(Arsenale)设计国家馆,展出了分别来自建筑师、摄影师、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的58个项目。“原初”是中国馆的主题,展出的5件建筑家、艺术家和空间设计师的观念性装置作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去回忆过去的记忆,去探讨最初世界是怎么构造的。
中国馆总策展人方振宁认为,“共同基础”这一主题,就是希望探讨人类最初拥有的共同东西。与之呼应,中国馆提出了“原初”这一概念,他打比方说,就像蒸馒头的酵母一样,可以蒸出馒头,也可以蒸出包子、面包,但是最开始的部分是最重要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最初的想法和秩序,这是“原初”最基本的概念。
由于在上世纪70年代,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主场地绿园城堡已经没有空余土地再来修建国家馆,中国馆则被分到了主题展展区军械库的最里端──油库以及室外的处女花园。但是在油库中存在有大量意军在二战时遗留的油桶,它们被列为意大利的国家文物,不可随便移动,因此室外的广阔草坪反而更利于策展人布置和艺术家创作。
建筑师王昀的装置“方庭(SquareGarden)”,是由36个白色和镜面方体的矩阵组合成的正方形庭院,空降到处女花园绿色的草坪上。36个立方体代表36个不同的聚落,既包括宇宙、星球,也有代表原始居住形态的聚落。在矩阵作品中有一个对角线的指向,上边刻有月球、火星等文字,预示着人类的建造活动是从原初向宇宙的未来畅想。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女艺术家陶娜的“天阙(PalaceintheSky)”则是用马赛克小方块组成的三层绘画,观众们可以拿走马赛克,一层层地剥离后,看到不同的画面,第一幅画是北京俯瞰图,第二幅是火星地貌,第三幅则是银河外太空。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提供一个时间旅行的体验,同时也是对现在的破坏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呼吁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关注和保护。
建筑师魏春雨的“异化(Variation)”,则是通过物体的变异来体验时空的变化,表现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一个长方形的桶,被截成多段,从最开始的突兀的岩石到最后光洁的不锈钢,用各种材质表现人类初始的材质和当今材质之间的延续、关联和断裂。
将一个环形概念建造体切出96个剖面,拉长之后顺序展开,建筑师邵韦平“序列(Cluster)”的莫比乌斯环原型是位于北京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这个长22米的序列阵被吊在军械库屋顶,每片剖面都被内置的LED芯片照亮,形成了一条蜿蜒的线性光束。
建筑需要与城市对话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大牌建筑师和巨型项目一直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焦点,展览内容和建筑面对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日渐遥远,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组织者试图有所改变,而这正是奇普菲尔德想要打破的。
建筑师们“正在从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中走出来”,重新发现“建筑、空间与城市规划之间不可改变的关系”,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Baratta)在展览目录中写道。奇普菲尔德则指出,建筑师们再次把注意力放在城市上,因为城市“创造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团结协作”。
正因为如此,此次美国展馆成功吸引了众多眼球,其围绕“自发的设计:设计之于共同利益”的主题,展出了由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艺术家和普通民众设计的共124个城市设计项目,从而积极回应城市与社区,通过突出公共空间,找到大家的共通之处。
国外评论人士还对展览中的一个城市重修方案给予赞誉,即便斯德哥尔摩市最终没有采纳。它是简·努维尔(JeanNouvel)与米亚·哈格(MiaHagg)对斯德哥尔摩的斯拉森地区某处的重修方案,那里数条公路横穿水面,凌乱不堪。他们的方案呈现了一系列活泼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充分考虑了街头行人的需求。
但是评论人士指出,尽管可以看到与城市有关的项目,双年展对公共住房与健康问题、环境问题、棚户区乃至经济衰退和抗议风潮仍然只是一带而过,而且对发展中国家以及来自非洲和中国的设计师几乎漠不关心。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记忆在消失,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兼容,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可行性实验需要转为现实。但这又不是仅靠建筑师和艺术家能够完成的事情,涉及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可能是一个漫长和反复的过程。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城市,公众的需求和共同价值都不应忽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