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民企:全球寻找“猫冬”去处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03 16:43:00

摘要:1月,三一重工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1月,三一重工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7月,四川波鸿集团收购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铸造巨头加拿大威斯卡特全部股权。近期,明阳风电又表示拟在9-10月间收购世界风电巨头——丹麦的维斯塔斯公司。
    无论是工程机械,还是汽车、风电,不同的行业,相似的海外并购,活跃着的都是民营企业的身影。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共完成海外并购60起,同比增长22.4%。其中民营企业完成海外并购交易30笔,数量上已占据半壁江山。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研究部主任张世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过去,中国海外投资主要以国企和能源、资源行业为主。而今年,这一结构发生了变化。矿业开始放缓,制造业则明显加速。由于制造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民企在海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
    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向记者表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工程机械等领域国内的产能已经过剩。同时,“铁公基”和房地产开发速度下降,未来几年也不大可能回到过去那种狂飙突进的状态,对工程机械的需求放缓。在产能过剩与需求下降的双重挤压下,企业只有向外扩张,寻找出路。
海外投资 民企多了
    张世国7月份曾经到斐济访问,斐济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人口只有86.8万。即使这么小的一个国家,与他同去考察的中资企业竟然都有十几家,这让张世国感到吃惊。
    美国田纳西州中国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中国企业在田纳西州的贸易和投资。该中心副主任刘琳娜告诉记者,过去,来他们这里咨询的企业问的多,实地考察的少。而今年,去海外实地考察的企业明显增多。7月底,商务部曾经率领“投资贸易促进代表团”访问田纳西州,当时有30多位政府和企业代表报名参加。
    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是贸易。而现在,投资的比重则越来越大。行业方面,制造业尤其积极。上半年,山东一家企业通过田纳西州中国发展中心收购了美国一家造船厂,还有上海一家输送装备制造公司决定在美投资,目前已经开始选址、建厂。
    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5月16日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民营及地方企业快速崛起。2011年,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3.4%,较2010年同期增长了24.4%。
    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表示,以工程机械为例,中国企业的产能大、经验丰富,近几年技术水平提升很快,所以该行业成为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
国内低迷 海外“过冬”
    对于企业来讲,前些年“走出去”可能是抄底,而现在则更多的是为了“过冬”。
以工程机械为例,上半年一片愁云惨淡。
    从上市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报表来看,除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厦工股份外,其它上市公司的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利润下滑超过50%的企业为数不少。
    8月22日下午,在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冶金工业博览会现场,虽然大厅内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一位参展商告诉记者,往年参会,还能做成几笔单子,而今年收到的名片都是同行的,还没有见到客户上门。
    刘恬皓是江苏东洋实心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今年以来,他明显感觉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该公司生产的特种轮胎主要供应工程机械领域。今年,国内市场不景气,业绩下滑了大约30%,但国外市场则有明显反弹,美国和东南亚市场增长尤其迅速。去年,他们每周运往美国的产品约为4个集装箱,而今年,这一数字则增加到7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美国。
    封兴良也表示,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危机感尤其强烈。他们认为,国内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国企又凭借政策优势挤占了民企很大的生存空间。而相对国内来讲,国际市场则比较成熟、稳定,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国际上寻求新的投资环境。
    同时,政策方面也呈利好趋势。近日,国家13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在政策、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而在国外,各州政府也是积极吸引企业投资,以解决就业。以美国田纳西州为例,该州没有州个人所得税,购买工业设备无销售税,对投资工厂设备采购、安装和维修还提供1%-10%的退税优惠政策。
    张世国认为,虽然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这些补贴与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相比还是杯水车薪,企业“走出去”主要还是源自自身的动力。
    关于未来,封兴良表示,根据经济规律,企业“走出去”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韩国在世纪之交,都曾经历过这一阶段。长远来讲,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潮仍将持续20-30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