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以色列,触摸历史

作者:周江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7-13 20:59:00

摘要:虽然多数旅游者认为以色列最佳旅游季在10月至来年的5月之间

周江林

    虽然多数旅游者认为以色列最佳旅游季在10月至来年的5月之间,但夏季绝对是漂浮死海,探访特拉维夫海滩、阿克古城城堡、海法的“空中花园”、加利利湖“耶稣第二故乡”的绝美佳期。
耶路撒冷:
耶稣骑驴进入
    “世上有十分的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一分给了其他地方。”这是千百年来,远离家乡的犹太人唱给耶路撒冷的歌。世上再无一座城市如耶路撒冷般遭受过如此多的灾难,它曾在战斗中被毁灭过8次,然后又一次次重建。
    耶路撒冷位于犹地亚山区之巅,海拔790米,由圣殿、锡安、橄榄、赫茨尔等几座小山组成。耶路撒冷在希伯来文中意为“和平之城”,阿拉伯语叫“古茨”,意为“圣城”。犹太教说,这是古犹太王国之都,也是他们的宗教圣殿所在;基督教说,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和复活的场所,无可替代的圣地;伊斯兰教说,这是穆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祝福和启示的圣城,因此有世上最好的清真寺。
    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是1公里见方的老城,其城墙高12米,有8座城门,分为基督、阿拉伯、犹太、亚美尼亚4个区,老城东南0.14平方公里的圣殿山,是圣城中的圣城。 
    按照先知撒迦利亚预言,世界末日之际耶和华将降临于橄榄山。于是先知带头,将自己的墓建于此,这里成为犹太人古老墓园。从《圣经》时代至今,橄榄山密密麻麻排布了15万个墓穴。
    橄榄山是耶稣布道之处,周围遍植橄榄木,山丘下飘荡着迷迭香。有几座教堂,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其母亲建了抹大拉之玛利亚教堂,一座主泣教堂。山顶最高处是耶稣升天的地方,有一座基督升天教堂。
    当年,耶稣是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的。在那个时代,战马代表威武、雄壮;驴驹却代表和平、尊荣和庄严。耶稣为了有别于征服者而骑驴进城,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沿着耶稣进城的路,步行至喀西马尼园,从圣斯德望门入城到毕士大池,耶稣在这里医治了一个瘫痪了38年的瘫子,然后由狮子门进入,走过耶稣受难的十四站苦路——这是耶稣从被审判后,背负着他的十字架,游街示众,走到被钉死的地方所经过的路途。
    圣墓大教堂,在耶稣蒙难、安葬及复活之地建造,正门有一个百多平方米的广场,教堂大门庄重简朴,进教堂,有一块大石头,那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左侧是圣体石,耶稣受难后在这块石头上被涂上香膏,裹上尸布。然后是基督墓。
    从圣墓大教堂前往哭墙,此处能够远观奥玛清真寺。
    圣殿山是所罗门圣殿的所在地,《圣经》记载以色列最高祭祀场所,建成于公元前957年。
    奥玛清真寺是伊斯兰教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巨大的镀金圆顶下,是一个八角形的底座,上面用无数蓝色调的彩砖拼贴成优雅细腻的图案和《古兰经》经文。奥玛清真寺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有穆罕默德升天时留下的马蹄印。
    哭墙,又名“西墙”,是罗马时期被拆毁的第二圣殿的残留。据说西墙不倒的原因是第二圣殿被拆毁时六位天使坐在西墙上哭,眼泪将西墙黏结为永不倒塌。
    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因而又名哭墙。
    犹太教是不相信耶稣自然也不信新约的,他们认为弥赛亚尚未降临人间,于是更需要祈祷救赎,而弥赛亚降临的第一个标志便是第三圣殿会在原址被重建。正因如此,残存的西墙成了所有犹太人最大的精神寄托,据说一切犹太人一辈子一定要在西墙面前祈祷一次方能安息。
加利利:
空气中充满了爱
    拿撒勒位于加利利地区,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圣经·旧约》以及一些中东史书都未记载,甚至在古代犹太地区声名狼藉。但这座小城却因是耶稣故乡而声名鹊起,被基督徒视为圣地。圣母玛利亚在这里由圣灵感孕,耶稣也是在这里长大的。为纪念天使加百利向玛利亚报告怀孕的喜讯,人们很早就在报喜岩洞上建起了报喜堂。教堂几经重建,墙壁上镶嵌着世界各国教会捐献的圣母像,富有不同国家乡土气息,体现了各自对神学思想的诠释。
    公元7世纪后,此地落入穆斯林手中。后来,穆斯林不准基督徒到拿撒勒朝圣。十字军东征时,天主教会收复拿撒勒城。但1291年拿撒勒再度沦入穆斯林手中。1300年,方济会士在拿撒勒建了一座修道院及教堂。不久,方济会士被逐出拿撒勒。直到1620年,重返拿撒勒,建立了教堂、修道院及学校。
    加利利海是耶稣传教和显示神迹最多的地区,《圣经》记载耶稣在加利利海岸边呼召他的四个使徒:渔夫圣彼得和兄弟圣安德烈、使徒约翰和圣雅各。加利利海畔有“饼之奇迹”教堂,在这座简洁的小教堂里,耶稣祝福了五只饼、两条鱼,使它们不断增多,让五千听教人吃饱了肚子。
    在“饼之奇迹教堂”对面是八福山,耶稣发布山边宝训、论述“天国八福”的地方。八福教堂于1938年建立,呈八角形,寓意八种福。站在石柱围就的回廊上,近处风景如画的花园,远处烟波浩荡的加利利海,均可尽收眼底。教堂里面,八扇钟形拱顶的窗牖上,都镂刻着耶稣论福的部分文字,字体古朴而苍劲。
马萨达:
古犹太精神之巅
    马萨达,公元1世纪晚期被突然彻底毁城,从此,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
    马萨达最早出现在希腊手抄本中,是亚拉姆语“堡垒”的意思。古代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斯·约瑟夫《犹太战记》记载,马萨达最初由犹太国国王犹大·马卡比的兄弟犹大·提安于公元前2世纪中期所建。公元前40年,希律王为躲避帕提亚人扶植的国王,从耶路撒冷逃到马萨达避难。随后,希律王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并把它作为紧急情况下的避难所。希律王面临的威胁一方面来自桀骜不驯的犹太人,一方面则来自南边虎视眈眈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希律王死后,公元6年,曾有罗马军团在此驻扎。
    最后960多名犹太人集体自杀,并烧毁宫殿和房屋,保存完好的粮仓,他们已在这里坚守了3年。最后时刻,他们推出十名勇士作为自杀的执行者,所有人紧抱妻儿,躺在地上,自愿接受亲密战友的一剑刺喉。留一名勇士处死其他杀手后自尽。
    公元66-70年爆发了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70年,罗马总督率领罗马第十军团包围了马萨达,并开始在西侧修筑高台。近千名犹太男女在马萨达希律王山顶宫殿并构筑防御工事,最后以死抗争。这就是史上“罗马围攻”。在围困3年后,罗马军队完成筑城,并用攻城槌攻破城墙,他们见到的是960具尸体。
    《犹太战记》记述,最后仅有两个大人和五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幸免,他也因此得知了罗马破城前发生的故事。
    永不陷落的马萨达精神成为犹太民族的一个象征。
    马萨达是位于犹地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一座岩石山顶,其东侧悬崖高约450米,从山顶直下死海之滨;西侧悬崖高约100米。山顶平整,呈菱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周围城墙长约1400米。通向马萨达的自然道路极为险峻。
    马萨达古堡遗迹有希律王宫殿城堡,也有古罗马浴池和蒸气室、储水库、墓碑、剧场、拜占庭时代基督教堂,以及犹太教徒祈祷经典残卷等,颇富宗教、建筑艺术之考古价值。2001年,马萨达城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系诗人、戏剧评论家、《空中生活》主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