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的尴尬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24 22:44:30

摘要:国际化的尴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声称现场成交6000万元的15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给今年北京的大型艺博会交上了一份不算理想的答卷。
    尽管场子大、声势高,中国自己的艺博会却远未与所处的市场规模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背后的差距却仍是巨大的。全国各地近年来相继推出不同的艺博会,定位也基本锁定在“国际化”上,虽然也有各国名下的画廊参展,但是世界一流画廊寥寥可数,来自不同国家收藏者的身影也是难得一见,“国际化”显然打了折扣。
国际化路径
差强人意
    香港艺术博览会频频被参加北京艺博会的画廊从业者提起,今年5月的香港艺术博览会可称之为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艺术博览会,吸引了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266家艺廊参展,67205位观众参与。艺术界人士表示,被艺术巴塞尔收购后的香港艺术博览会,国际化进程将会越来越快,画廊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很有可能跻身亚洲地区艺博会头名的位置。
    反观内地于4、5月间举办的艺术北京、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等几大艺博会,虽然在交易和规模上有所突破,但一直以来国际化路程走得并不顺畅。中艺博主办方宣称今年有全球60家画廊参展,然而本土与国际画廊的比例仅为5∶1,其中“意大利”名下是常驻798的常青画廊、“瑞士”名下是草场地的麦勒画廊。
    号称坚持本土化路线的艺术北京,虽然没有打国际化牌,但也提出了“立足本土,完整亚洲”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与中国本土画廊合作的同时,将触角全面伸向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和欧美国家的画廊。可见国际化也是其未来不可避免的路径。
    此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参展画廊的比例构成主要以内地为主,港台地区占了1/4,根据其公布的参展机构名单,外国画廊艺术机构共有21家,其中韩国最多有6家,来自欧洲的共有12家,在艺术圈较有名气的有乌克兰DARA艺术中心、法国艾略特艺术中心、美国迈阿密艺术中心。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秦宏奇认为,各家艺博会的国际化原则和做法不一样,他们借鉴过巴塞尔艺博会的一些经验,但完全照搬巴塞尔和西方市场标准也行不通。比如对于参展作品鉴赏角度和价格而言,国内艺博会要按照家庭需要和个人、公司集团需求来选择艺术品,参展机构只能以本土画廊为主,吸引更多的海外画廊,选择市场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更多被市场看好和有升值潜力的作品。
    秦宏奇也承认,北京的艺博会在组织海外藏家上存在不足。他表示困难在于资金投入、专业水平操作和海外招商上。北京的艺博会靠展位费来“以会养会”,不仅需要投资商、专业会展企业参与,更需要政府支持,艺博会拉动了社会消费,艺博会本身收入只占社会消费的10%。而海外招商也是艺博会国际化的关键环节,急需既懂艺术又能和海外艺术家与机构沟通的专业团队。
壁垒与差距
    “在北京艺博会上每卖出一件艺术品,都要交关税、增值税等共近30%的税。”画廊CEO陈雅玲无奈地说,画廊的利润空间大约就百分之三四十,加之现在经济状况并不好,藏家砍价都很厉害,艺术家又要求画廊不能随意抬价,破坏其作品统一的市场行情,有的画廊为了不赔钱不得不想其他途径降低成本,有的画廊则干脆不来参加。
    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和荷兰的欧洲古董及艺术品博览会TEFAT被当做全球艺博会的典范,前者更专注于当代艺术,后者则更多交易古董和经典艺术品。不约而同的是,瑞士和荷兰对于艺博会都给予很多降税和免税政策,优惠既包括关税也包括增值税。
    而在国内艺术品关税之重一直令业界感到无奈。艺术品被列为进口商品的第21类,与奢侈品列为同一类,进口时需申报缴纳多种税费,包括“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与“消费税”。而增值税的部分,除特定情况外,一律适用17%的基本税率,而与奢侈品并列为同一项的艺术品,也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加征消费税。
    今年年初,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就包括,自2012年起,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一年)。此次下调之后,国内的艺术品关税已经接近全球平均的5%的水平。
    进口关税降了,高额增值税却依旧征收,多种税费累积起来使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往往超过23%。艺术界人士表示,如此高额关税降低了国际画廊入境设点营业的热情,阻碍了国内艺术博览会向国际化发展的路线,更降低了国内美术馆扩充国际馆藏的可行性。惟有实施进口零关税才是符合产业需求的治本之道。
    艺博会毕竟不能坐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从近两年异军突起的新加坡艺术博览会身上看到,在展览和服务上体现出高品质,整个展场空间宽阔,展板高达4米,每个展位封闭独立性高,仿佛置身于画廊空间看画一样。在时间安排上满足了艺术圈人士的作息,从11点半开馆到晚上10点闭馆,与中国艺术博览会5点多就有保安赶人关门大相径庭。长达3天的布展时间,也使得展商有足够的时间提升布展品质。对于北京的艺博会而言,从多种途径来缩小同世界一流艺博会的差距,吸引国外画廊和藏家,更加务实。
台湾画廊组团探路
    雕塑《话语权:同胞》被放在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入口最醒目的位置,由台湾艺术家洪易与北京艺术家王开方合力完成的这件作品是此次艺博会的主题雕塑。与之呼应的是,来自台湾地区的东门美术馆、黎画廊、九十九度艺术中心等15家画廊集体亮相。
    九十九度艺术中心带来了二十几张画作和3件雕塑参展,分别出自于著名油画艺术家陈显栋、水彩画家邱显德等几位画廊重要代理画家。艺术中心总监许芳智说,陈显栋曾经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办过展览,一些观众再次在艺博会上看到他的作品都觉得很高兴。
    在来自台湾花莲的乙皮画廊展区,参观者仰头可见当地标志性的桃花岭与蝴蝶,蜡染作品《寻找桃花源》诠释了乙皮画廊策展主题“台湾花莲山海情”,陈雅玲表示,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所以选择了既有功力又有创意的作品参展,以中青年画家为主,作品价位也不高。
    多数台湾画廊都是首次来北京参加艺博会,此前他们是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主力军。台湾画廊协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画廊博览会,在1995年经历了大转型后,从台湾地区拓展到国际艺术市场,成为国际性的艺博会。然而北京是任何一家艺术机构都不想忽略的,台湾画廊协会副理事长、东门美术馆负责人卓来成正是此次“画廊团”的牵头人。
    艺博会之间难免会有一番比较。许芳智觉得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和国际都市,而艺博会的参观者并不是预想中的那么多,似乎还没有他们今年6月份参加的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的参观者多。
    据他说台北艺博会的门票要50元人民币,展位费也更贵些,但观众依然会“挤爆”,购买比例也很高。另外,台湾参观者看好一件作品后就会当场买下,而内地参观者则不然,基本上会等到艺博会最后一天,再来看看是否能以更优惠的价格买下。
    让陈雅玲不习惯的是,台北艺博会给参展画廊发放不限参观次数的贵宾卡,由画廊提供给藏家,而北京艺博会提供的则是一次性门票,她觉得这样会让藏家随时自由观赏受到限制。另外她听说还有赠送的门票不翼而飞的事情,更令她诧异的是,在艺博会门口还有倒卖赠票的“黄牛党”。其实这并不足为奇,几乎每届艺博会都有“黄牛党”凑热闹。
    “展板的品质还能够提升,虽然临时性的展板不可能要求太高,但像这样明显的缝隙可以做得更细致些。”许芳智指着展板拼接处的缝隙说。
    不过相比细节问题,他们更关注的是参展画廊水准。许芳智认为北京艺博会应该扩大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国大画廊参与,包括参观者也应更国际化,能够看到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收藏家的面孔。陈雅玲觉得艺博会是不同风格的布展和绘画形式的交流机会,如果参展画廊更多元化,才会觉得不虚此行。多数台湾画廊表示他们依然对于北京有浓厚的兴趣,还是会来参加北京的艺博会以及同北京的画廊合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