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异动 全球资产配置迎来又一次大循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包涵 北京报道
美国国债素被称为“聪明钱”的天堂,特别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2007年以来,全球避险资金陆续涌入美国长期国债,并在2008年年尾,将其收益率压至惊人的低点——2.5%,随后,反弹发生,可惜欧债危机接踵而至,收益率在经过四年的起落后,又回到了原点。美国国债长期收益率,也因此成为全球风险资产的定价标杆。
不过最近,4年前的一幕似乎再次发生。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又开始在2.5%触底反弹,截至8月21日,已达到2.9%,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达到了1.8%。美国国债ETF则在过去几周里跌去近8%,三周的损失比过去三年的利息还多。
长债收益率的变化,预示着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开始加强,他们正积极抛售美债,撤离避险天堂。
与此同时,投资者押注欧洲央行将干预债市,8月21日,美元指数也大幅收跌,一度降至7月份以来最低水平81.79。
“如果2.5%确实是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长期低点,那这次或许和2008年的反弹一样,全球资产的配置将迎来又一次大循环。”美国银行首席全球股市策略师迈克尔·哈特尼特分析称。
而这一循环,无疑是资本从避险资产流向高风险资产的循环。记者发现,避险资金在出逃美国国债后,开始向垃圾债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涌去。
4年以后,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这一重要指标的再次反弹,是一次技术上的修正,还是经济复苏的信号?
“我个人认为是美国经济确实发生了改善,因为作为美国经济晴雨表的失业率数据在持续好转。”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美国政府虽然债台高筑,但是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和国债被卖空、金融机构被挤兑的风险;而且,从目前正常走势来看,货币宽松政策至少持续到2014年。十年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以下,基准利率维持在0.25%以下,资金成本低也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宏观经济整体上走在缓慢复苏的通道上。”
“聪明钱”逃离
资本逃离美国证券,似乎早有迹象。
8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数据报告显示,6月境外投资者对美国长期证券的净买入只有55亿美元。其中,除了美国国债是被净买入之外,其他所有品种的证券都在遭遇抛售,相比5月份的509亿美元净买入,可谓大幅缩水。
而即使在国债部分,境外投资者的购买量也只有325亿美元,相比5月,这一数字减少了1/4。
“避险买盘少了,引发了美国长债收益率的反弹。前一阵子,很多海外投资者都在隔夜市场大量抛售美债,然后一头钻入高风险的垃圾债市场,抵押贷款服务商也在调整其用于对冲的长债仓位。”一位海通证券的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经济数据的改善,让投资者对伯南克9月推QE3的预期开始降温,对欧债危机的担忧情绪最近也有所缓和,这些都令投资者减弱了对美国国债的需求。
“但现在的情况是,欧债危机并没解决,全球缺乏安全抵押品的情况也没有改变,美国国债仍是最安全的投资品种,投资者不会完全放弃长债的买盘。而且8月是度假的时间,许多交易商出去玩还没回来,目前美债的收益率走势有可能被夸大了——之前累积了大量的多头头寸,超跌引发了后来的超反弹。所以,这究竟是个技术性的反弹,还是经济回暖的预兆,仍需观察。”上述分析师称。
不过该分析师也同时指出,美债的反弹绝对是全球资本流动最重要的信号之一,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化尤为敏感,值得市场重点关注。
和林采宜的观点不同,湘泓投资管理公司副总裁刘海燕则认为,美国的经济情况并未在根本上得到改善。
“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5%上升到2.9%,这个上升幅度还是很高的,也反映出回流美国的美元资金,对美国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大环境下能否独善其身的怀疑。美国经济当前的稳定根基并不牢靠,如果没有美元霸权,按正常国家的经济情况与国债水平,美国早就破产了。”刘海燕告诉记者。
刘海燕认为,对于美债的需求完全是避险需求,目前欧元区部分国家资产大幅贬值,新兴国家资产价格也有很大幅度的下跌,部分资金可能返回这些国家进行抄底。
资本去哪儿了
抄底资金真的流向新兴市场了吗?
记者查询数据后发现,确实有这个可能。今年前7个月,在新兴市场的债券融资额已达到460亿美元,超过2011年全年总额。
“欧洲股市虽已深跌,但局势毫不明朗,并不适合资金入场投资。美国上市公司15倍左右的市盈率虽然诱人,但它已经出台的二季报并不可喜,下半年的盈利水平也让人担忧。这时候再来看新兴市场,MSCI新兴市场国家指数只有10倍出头,而且跟欧美相比,它有更好的盈利增长潜力,跟更健康的资产负债表,自然更受资金青睐。”上述海通证券分析师对记者称。
但刘海燕则认为,抄新兴市场的底,也并不是完全可靠的,“从中东、北非到印度再到最近中日激烈的交锋,反映出这波经济危机正逐渐演变成政治危机,而且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很多新兴国家能否掌控自己的命运尚有不确定性,几乎不可能成为资金的避风港。现在抄底还是有较大风险,这波美元资金外流寻找投资机会,主要还是试探性的。”
记者发现,除了一部分避险资金流向新兴市场,那些没有走出美国国门的资金,则一股脑涌向了高风险的垃圾债市场。
一个佐证是,有“恐慌指数”之称的芝加哥期权波动指数,上周跌穿15%这一超低水平,并创下2007年6月以来最低纪录,直接回落到次贷危机之前,显示市场已愿意承受高风险。
“恐慌指数“的稳步下跌为所有风险资产都亮起绿灯。8月,美国发债市场空前旺盛,截至上周,已发行了700亿美元的公司债,其中还包括300亿投机级债券“垃圾债”,远超去年8月的12亿美元垃圾债发行。华尔街直呼垃圾债市场环境从来没有这么好,不仅公司发债容易,投资者的回报也不错。
据巴克莱高收益指数显示,垃圾债券平均收益率已经跌至6.6%。但过热的市场,也得到了分析师的警告——“下跌正在眼前”。然而,避险避了太久的资金已无法停止自己的疯狂,投资者们正绝望地为债券投资组合寻求着回报,并愿意承担更多风险。
“垃圾债的火爆从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确认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复苏。很多大公司起步时就是通过高收益债获得融资而迅速成长的。此外,企业的大部分杠杆收购都是通过发行高收益债实现的。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垃圾债的风险下降,自然会重新吸引部分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林采宜表示。
林采宜也认为,从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来看,美国的情形相对较好,未来它仍将是全球资本的一个重要磁场。
中国应积极抛售美债?
据8月15日新出炉的美国财政部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在6月少量地增持了美国国债,至11643亿美元。而在5月,中国则减持过4亿美元美国国债。
“全球最近的危机和各种经济事件背后,几乎都有美国的影子。它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四处制造危机,使各地美元资金回流来巩固自身的经济,同时打压这些危机国家的资产,包括货币的价格,好为未来割‘羊毛’作好准备。”刘海燕分析。
“如果中国认清了美国现在制造危机的战略,应该在未来适当的时间积极抛售美国国债,也参与到全球性的利益收割中来,否则我们自己就会成为被收割的对象。”他认为,在关键时刻保护国家流动资产的价格是极具战略价值的。
“看看现在中美股市的对比,我们似乎正在无意识地配合美国的这种战略。我认为,在必要时,我们的监管层是可以关闭新股发行,调降税费等来维护中国流动资本价格的,而不是相反。当然,最基础的一步,仍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有了全球通用的人民币,就让人民币持有者也有了对抗美元收割机的武器,对中国和全球都是福音。”刘海燕称。
刘海燕认为,在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如何从大规模基建与供应的投资拉动转向福利性更高的消费与创新拉动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
“其实钢铁、房地产等重点行业早就进入了加库存周期,政府前面推出的4万亿及时消化掉了大部分库存,但随后欧债危机恶化,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日渐恶劣,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层出不穷导致企业库存恶化,流动性黏滞,这种情况估计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