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刀刻下的中印文化秘密
周江林
如果你信佛,喝加冰的甘蔗汁,吃街头烤香蕉,睡吊床,开没有后视镜的摩托,用弹弓打蝙蝠,穿拖鞋或赤脚,光身游泳……那你一定是高棉人,或者前世是真腊人。
走在柬埔寨,犹如身在人间,心在天堂,因为吴哥窟所代表的柬埔寨建筑艺术,可以让人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无意中发现的古庙遗迹
柬埔寨曾是古代中国的属国,汉称扶南,隋及唐初称真腊,中唐称吉蔑,元称吉学智,明代万历后称柬埔寨,华人称为高棉,西人则称柬埔寨。虽然,它神秘、庞大、散淡并悠长,然不经意间,从扶南古国到真腊王朝,有过丰盛的精神与物产,更有激越的历史片段,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被称为柬埔寨的王国是微笑的。而“高棉的微笑”就藏在吴哥巴戎寺以及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中。
1860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吴哥是独一无二的,宏伟壮观的雕像和优美生动的飞天女神阿布萨拉仙女浮雕装点着吴哥的神庙。吴哥窟高65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216尊佛像的面孔从各个角度注视着这片大地和来客。
它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并称东方四大奇迹。还有,西哈努克王国和《古墓丽影》里的小女孩,连同建筑、雕塑、宗教、神话盘根错节交缠一起。
扶南国事:一部斗争史
公元1世纪,印度建志一勇武青年混填,在神庙里做了个梦,从庙内百年树下找到一张宝弓出海,行有数日,来到一地,以自身形象和箭术赢得当地柳叶女王之心,婚后混填成为国王,号称山帝,建立扶南国。
旧说扶南乃中国命名,意为扶掖南方,位于湄公河中下游。混填立谷特洛为都城,即《南齐书》称的特牧城,其原始居民是肯姆腊人,又称高棉人。
混填与柳叶生子分王七邑,建立父子相承的家天下。3世纪,长子盘况以计谋攻并诸邑,另派自己的子孙分治各地,盘况死,立中子盘盘为王,国事委大将范蔓。盘盘死后,范蔓自立为扶南王,范蔓当政时是扶南国的极盛时代,生产力明显发展,已有文字,人民交纳贡赋,国家已经形成。《梁书》中称他“勇健有权略,复以兵威攻伐旁国,咸服属之,自号扶南大王。乃制作大船,穷涨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孙等十余国,开地五六千里。”后范蔓病危时,其外甥范旃诱杀太子金生,篡位自立。对范蔓来说,自己篡人国,又被人所篡,因果报应。
225年,范旃遣使来吴国,取海路历时一年余到印度恒河口,再取陆路,历时四年来到东吴,向吴王孙权献琉璃。
接下来的就是一个扶南版的少康复国的故事,3世纪中叶,范蔓幼子范长杀范旃复仇。但“少康”范长享国太短,没几天就被自己的大将范寻起兵杀害,范寻从中渔利,当上了山帝。
范寻是个太平国王,在位约四十年,人民过着贫穷但散淡的生活。范寻断案用奇怪的“神判法”,判定一个人有罪与否的方法是:先斋戒三天,然后命其在沸汤里捞取投下的金环、鸡蛋等物件;或让其手执烧红的赤铁步行七步。若手无烂损则无罪,否则有罪。另一种方法就是将嫌疑者投入鳄鱼池或猛兽场,经三日不被鳄或兽吃掉,判为无罪,被吃的就是罪有应得。
范寻死于3世纪末,随后的150年,扶南不见于中国史籍,可能陷于了内乱。
4世纪,印度婆罗门 陈如,假托神语应王扶南,复改制度,用天竺法。倡导婆罗门教,都城谷特洛改用梵名毗耶陀普拉。随后,扶南逐渐衰微。
扶南与古中国海上贸易
当沉香木、檀木、象牙、孔雀、五色鹦鹉石,交杂在金、银、铜、锡、金刚石和宝石之间,那飘闪的光泽一定是世上最唯美的乐章。不仅是印度,就连中国的帝王也经不住如此的诱惑,贸易开始往来。
280年,东吴末帝孙皓派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出使该国,并将中华文明带入扶南。康、朱回国时,晋王司马炎灭东吴,完成统一,建立西晋王朝,但两位分别撰写《吴时外国传》和《扶南异物标志》。
随后,扶南王范寻遣使向西晋晋武帝太康奉表献驯象,继续属国的关系。
扶南地扼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冲,扶南人伐木为舡,大者可载百人。扶南大舶来往于中国、印度和地中海沿岸之间。扶南商船队活跃在印度港口,不仅将印度货物运回本国,还把印度货物直接从印度运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据古史记载,中国市场上贩卖的“碧颇黎镜”,就是扶南人从印度贩运而来。
海上贸易在扶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维持扶南强国地位的基础。《扶南异物标志》载:“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珍货宝物无所不有。”
《南齐书》称扶南人黠惠知巧,就是指其人精于工艺,好雕文刻缕。扶南献给中国的贡品,如金缕龙王坐像、白檀像、象牙塔、珊瑚像等,工艺精致,融艺术与工艺于一体。
扶南人善歌舞。范旃在位时曾遣使献乐于东吴孙权。扶南音乐在中国宫廷很受欢迎。581-600年,隋朝开皇置七部乐,又杂有七部外国诸国之乐,扶南乐是其中之一。《旧唐书》、《新唐书》均志扶南乐。《唐会要》燕乐条说,唐武德年间,每燕享,因隋旧制,奏九部乐,其中有扶南乐。
扶南人把来自印度的文化同本国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扶南文化。扶南的佛教、婆罗门教、塞迦历、文字都源于印度,到7世纪有了自己的文字──高棉文。
真腊时代:吴哥城歌舞升平
一个高棉孩子在黄昏用弹弓打蝙蝠时,见证了高棉最为强盛时期,当时高棉军队拥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了周边大多数地区。
6世纪中叶,扶南国王子巴法瓦尔曼娶真腊国公主为妻。真腊国王去世,驸马巴法瓦尔曼继位为真腊国王。当扶南国王去世后,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欲兼任为扶南王,便与扶南国王法定继承人扶南国太子发生了纠纷,巴法瓦尔曼起兵,武力征服扶南国,将扶南国变为真腊属国。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真腊完全吞并扶南。柬埔寨历史由此进入了真腊时代。
1295年,浙江温州永嘉人周达观作为元成宗铁穆尔的特使团团长出访,走了半年到达真腊。周达观和他的大使团驻吴哥一年,写下了《真腊风土记》。
《真腊风土记》全文约8500字,描绘真腊国都吴哥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详细叙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并记载了真腊的山川、物产等。
周达观所记吴哥城周围约二十里,有五道城门。城外皆巨濠,濠之上有通衢大桥。桥两旁有石象五十四座,桥上栏干凿石而成蛇形,蛇为多头蛇。五十四石将军以手拔蛇,有不容走逸之势。城由石块垒城,周密坚固,可达二丈之高。城中有铜塔金塔,周达观因而感叹富贵真腊。
王宫及宫舍府第皆面向东方,屋颇壮观。梁柱甚巨,皆雕画佛形。防禁甚严。其余国戚大臣,以官阶决定房屋大小。一般以草盖顶,高官之家,也只有家庙和正屋可以用瓦。其余百姓之家,皆为草屋。
真腊人无论男女都梳发髻,服饰是以布围腰,大布里面是小布。贵族和平民的区别是布料不同,花色有别。贵族服饰用纯花布,有金冠鲜花作装饰。平民服饰便有限制。
第37则“澡浴”记载水中裸浴的习俗,看到900年前,高棉人就赤身游泳或裸浴之风情,当然让当时偷窥的“唐人”称奇。
唐人在吴哥很受尊重,书中记载:“唐人到彼,必先纳一妇人者,兼亦利其能买卖故也。……见唐人颇加敬畏,呼之为佛,见则伏地顶礼。”
《真腊风土记》一语成谶
1279年,元灭南宋后,曾伐占城和安南,并入侵真腊,但因受地理及气候所阻,并未成功。因此,铁穆尔便改用威迫方法。元德元年,元成宗遣使说服真腊及邻近小国自动归附。周达观,这个浙江人便成为使节团团长,他的另一个秘密身份是间谍,他要掌握第一手吴哥城的地理构成、气候与山川形势,甚至吴哥城墙的长度高度、城门的宽度、护城河的河宽、桥梁等准确数据,成为元成宗攻打真腊的军事依据。
谁也没料到,《真腊风土记》竟然成为后世对真腊王朝唯一的考据。
更传奇的还在后面——1431年,入侵的暹罗军队强迫高棉人放弃吴哥。这又留给世界一个难解之谜,为何吴哥会成为了一座空城呢?后人有四大猜想,分别为:一,全城传染瘟疫死得一个不剩;二,全城发生饥荒,人们只得弃城而逃;三,暹罗人入侵,屠城后又弃城;四,城内两派政治势力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胜利的一方又在死尸里感染了瘟疫。
事实是真腊王朝灭亡了,吴哥城从此淹没在丛林中。其实,《真腊风土记》是隐含这部分秘密的,只是常人难以找到入口,掌握其核心秘密而已。
暗语是为另一些人所备用的“佳肴”。1819年,《真腊风土记》由法国人雷穆沙译成法文,发表在《旅行年报》上。19世纪末,法国把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划入其殖民地范围,法文版的《真腊风土记》提供了一定的史料及风俗情报。
被视为无稽传说的译本在1860年将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引向暹粒满是毒虫瘴疠的原始丛林,并由穆奥专业手绘,将这个失落之城的壮丽景色传给法国。
此后,《真腊风土记》还引来了用6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换走敦煌莫高窟1万多册书卷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他带着《真腊风土记》到访吴哥窟,站在每一处书中提到的地方重新对这本书进行了详尽的译注。(作者系《空中生活》主编、诗人、戏剧评论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