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188亿治理汉江 保障一江清水供北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敏 西安报道
对于逐水而居的城市来说,既得水之利又为水所患是一个永远需要面对的矛盾。而对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陕西南部地区来说,除此以外他们还需要在“水要干净人要富”的夹缝中再找出合适的路径,这些现在正成为陕西汉江综合整治这篇大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汉江再造
2月6日,在《陕西汉江流域综合规划》刚刚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一周后,该省开始全面启动汉江综合治理工程,这与一年前开工的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及正处于前期工作的“引汉济渭”工程共同构成了陕西的“兴水战略”。
“汉江综合治理工程是根据沿岸未来30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防洪标准、工程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汉江再造将带动陕南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向沿江聚集,促进两岸循环经济发展。”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在开工动员大会上表示。
据了解,汉江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静态投资为188亿元人民币,此前陕西省表示将投资600亿元人民币进行渭河综合整治投资,而“引汉济渭”工程的投资量则为168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仅此三项水利建设的投资额便已接近千亿元人民币。
“安康市政府从今年开始将把土地出让收入的10%用于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同时还有其他扶持资金,同时也会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汉江治理工程建设。”安康市市委书记方玮峰说。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位于陕西境内的汉江上游地区曾被视为陕西的重要经济区,并规划、布局一系列工业项目,后为保证南水北调水源安全,大部分项目都被迁移,同时陕南地区实施更严苛的生态政策也令大量工业投资难以在当地落户,矿产资源开发也受到限制。
由于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陕西南部地区经济远远落后于关中和陕北,汉中、安康、商洛等城市的发展长期以来只能靠吃“财政饭”维持。
“原来陕南的生态环境一直很脆弱,加上社会经济发展受限的压力,汉江上游地市依靠自身能力开展和生态环境优化及防污治污工作很困难,整治汉江会给沿江旅游和其他产业带来巨大支撑,不仅是改变生态环境和带动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保障‘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国家任务需要。”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分析表示。
按照《汉江综合整治工程规划》,未来五年里将打造沿江生态工业长廊并建成10个生态宜居城市。
产业重构
陕西安康市内,汉江一桥南北两岸各自伫立着一座代表这个城市伤痛与希望的建筑——洪水塔和安澜楼,洪水塔上镌刻着这座屡遭洪水的城市历次大水的水位标记;安澜楼则寄托着安康人对平安生活的期盼。
“楼上有一副名联‘汉江安澜金州(安康的古称)裕富’就说明着汉江防洪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把防洪安保做好,才能有经济发展的前提。”安康市副市长、市防汛抗旱总指挥长邹顺生这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但我们理解汉江整治又不单单是这些,它还蕴含着产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和沿江城镇化的提升,是一篇大文章。”邹顺生说。
邹顺生的理解在陕南各市均普遍存在,因此,汉江综合治理工程在保证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用水安全的同时也成为汉江上游经济发展的“补课”之举。
“比如安康东坝、西坝一带虽然是主城区,但没法搞开发,土地也不值钱,因为它遇水则淹,如果我们达到一定防洪标准,在那儿就可以搞开发,人口就能聚集,城镇化地盘大了又能筑巢引凤,为带动新型工业打下基础。”邹顺生说。
根据《规划》,汉江陕西区域沿线将建成安全带、景观带和生态产业带,沿江产业发展则定位于建设“三个基地”即:建设优良的水源基地、绿色环保水电能源基地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做强汉江精品旅游。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