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在后裔的回忆中重生(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姚芳 武汉报道
喻育之:
辛亥起义前后
喻安澜是最后一位逝世的辛亥老人喻育之之女,她的讲述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拜。
“每当我们经过黄鹤楼,抬头望去,黄鹤楼主楼最高处东面17平米的巨大匾额上的‘楚天极目’四个大字,就会让我们想起亲爱的父亲喻育之在他98岁那年题字时的情景:他腰不弯、手不颤,凝神静虑,心正气平,灵活运用手腕、肘臂,写下了这著名的题字。那古朴、端庄、苍劲的笔法,凝聚了父亲一生的心血。”
“父亲1889年出生,1993年离开我们,享年104岁,他是最后一位去世的辛亥革命志士。”
“父亲在100岁高龄时仍然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能参加会议,能当着数百名听众,发表5分钟以上的即席讲话,主题突出,简练生动,声音洪亮。在武汉市政府、市政协、市委统战部等单位为他联合举办的百岁庆典上,他说:‘我经历了几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变幻,今天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美好的时光。我虽年届百岁,已近垂暮之年,可我常想,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还要继续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言为心声,出自心灵深处铿锵有力的话语久久萦绕在大厅里。”
“父亲17岁时考入北京江汉中学,校长水祖培,是翰林出身,教员多为博学有志之士,他们痛恨满清政府对内欺压百姓、对外丧权辱国的行径,向学生介绍西方书刊,介绍民主、自由思想,同时讲述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等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以及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和力图振兴中华的‘百日维新’。父亲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知识,也开拓了眼界和胸怀,萌发了救国救民、革旧图新的思想。”
“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辛亥起义前夕,父亲和其他两个同学在测绘学堂发动了一次剪辫子运动。男人蓄辫子是满清统治者强加给汉人的一种风俗,是满清王朝封建势力对汉族人民的束缚,剪辫子就意味着背叛,有杀头的危险。”
“一天晚上,下自习课后,父亲和同学李翊东、戴维夏等一起准备了几把剪刀,在同学中宣传剪辫子活动,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父亲从寝室拿出一个脸盆翻过来,在上面画了一个圆圈,带头签了名。接着同学们纷纷签了名,然后父亲转动脸盆,定下了剪辫子的顺序,不到半个小时,在场同学们的辫子都剪掉了,表明了和帝制决裂,推翻满清进行誓死斗争的决心。大家相互对视没有了‘狗尾巴’的新形象,哈哈大笑,个个情绪高昂,异常兴奋激动。”
1911年10月10日,因孙武在汉口楚善里制造炸弹失事,清政府军警进行大搜捕,革命机关遭到破坏,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慷慨就义,恐怖气氛笼罩着武汉三镇。城门关闭,交通断绝,清兵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万分危急,革命党人被迫提前起义。
从清晨起,学校就被30名全副武装的标旗兵把守,巡逻监视,紧闭大门,严禁学生外出。傍晚,从工程八营方向忽然传来了枪声,方兴同学翻墙回到学校,手持两把指挥刀,一把刀交给了李翊东。同学们穿上刚发下来的青呢制服,右臂缠白布。方兴传令紧急集合,大声宣布:“同学们!今天是驱逐满清的日子,大家集合立即随我出发,到楚望台领枪!”
“学生们走在街上,十分雄壮,民众奔走相告说:孙文的革命队伍来啦。来到楚望台,打开军械库,每人领到毛瑟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和各路起义士兵3000多人汇合,公推吴兆麟任总指挥,分三路向清廷湖广署进攻,参加了抢占楚望台、攻打总督府的战斗。接着在阳夏保卫战中,父亲加入敢死队,和前来镇压的清军殊死战斗,在汉口歆生路、大智路、循礼门一带作战。”
“在拉锯式的阳夏战斗中的一天,测绘学堂参加的起义队伍经过父亲家门口,父亲的二叔闻声赶来双手将父亲抱住,劝阻父亲不要上前线。父亲努力挣脱追上队伍后大声对亲人说:‘满清不灭,何以家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务,实行专制独裁。1914年5月,他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了一套新法,进而黄袍加身。1915年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担任测绘局科员的父亲在局长李翊东的带领下和同志们一起集会、游行、写文章,呼吁一切爱国同胞,投入反袁护国斗争。军阀王占元下令:‘捉拿激进分子喻育之。’父亲被迫于1916年东渡到日本,在东京的日本大学攻读法律,接着进入孙中山先生和日本人犬养毅合先生合办的政法学校学习法律。”
李淑卿:
辛亥革命第一名女性
辛亥革命期间,在女性之中的一些先觉者作出了光辉的业绩,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襄阳人刘公的贤内助,也是第一个参加辛亥革命的女性——李淑卿。
“我奶奶李淑卿,原名远宝、淑贞,亦名刘一,字文华,别号征清子。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出生于湖北沔阳(现湖北省仙桃市)下关街龙家湾。她祖籍广东某县,她的父亲在湖北做过小官,死于太平天国的战乱。父亲死后随母亲谢氏,靠做针线活过日子。李淑卿在沔阳住过较长的时间,沔阳在省城武汉求学的青年,很多都认识她。在他们的帮助下,李淑卿得以在武汉女子职业学校学习。沔阳人杨玉如、李作栋等经常在她家密谈革命,她也参与其间,更乐于做一些联络工作,后来又加入了共进会,曾在《楚风报》上鼓吹过革命。”李淑卿的孙女刘重喜回忆。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刘公携巨款到武汉主持共进会工作,由于内助缺人,经革命党人杨玉如、李作栋等人介绍,刘公在雄楚楼十号和李淑卿结为夫妻,不久后就迁居到汉口俄租界宝善里一号。
10月9日上午9时,刘公与孙武、李春萱等人在宝善里机关点验革命党人名册、中华银行钞票,清理旗帜、臂章、文告。由于孙武配制炸药时不小心引燃了火药,造成了爆炸,机关部宝善里十四号失火了。孙武受伤,刘公当即命李春萱将孙武送往日租界同仁医院。当刘公下楼时,遇到俄国租界巡捕,他推说煤油着火,转眼出了宝善南里。危急之时,刘公翻穿上衣,灰制服变成蓝西装,卡上仁丹胡、戴上墨色眼镜,化装成日本人,立即赶回法租界长清里机关部,布置按计划起义,并让李淑卿亲自去宝善里一探究竟,取回所需物品。不料她刚一进去,就被俄国巡捕逮捕了。
李淑卿在捕房关了一夜,处之泰然。清廷官吏问她是否与革命党同谋,她一概推说不知,并说:“我是学生过江来访问朋友的,为什么要牵连无辜?”俄国巡捕拿她没有办法,第二天,由清廷汉口军警押解,关在武昌模范监狱候审,亲眼看见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辛亥三烈士被杀头的壮烈场景。
10月10日武昌起义获得胜利后,李淑卿和其他革命同志,一起被营救出监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