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投融资 需要创新思维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23 20:28:33
刘卫平 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员
中国的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循,中长期融资体系建设的发展,取决于金融制度的健全程度。我们必须以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加快推进我国中长期融资体系的建设,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的政策和方法。
第一,制定有利于债券类银行发展的政策。
在目前高储蓄率、流动性充裕、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格局中,要解决巨额储蓄资金和社会资金转化为中长期建设资金的问题,金融政策和监管部门就需要制定加强债券类银行发挥重要的转化作用的发展政策,管理和控制中长期风险,防范短存长贷期限错配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上,以债券为主要融资方式的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是一种长期的客观存在。我国的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公司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说明债券类银行的运行是成功的有效的,债券类银行不仅起到了为国家筹集大型、集中、长期建设资金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债券金融市场发展。
以发债筹资为主的债券银行,其业务特点与储蓄类银行有很大区别,难以适用储蓄零售银行的监管和绩效评价标准。为了更好地促进债券类银行的发展,金融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应该借鉴国际上对债券类银行专门分类、统计、管理及立法的做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制度安排,包括监管、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等,创造有利于债券类银行生存发展、业务运行和风险控制所必需的基础条件。
第二,促进储蓄和社会资金向中长期资金转化。
在我国银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格局目前不能完全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成从银行间接融资向社会直接融资的金融改革和市场发展过程中,可以建立起其间的债券投融资的“缓冲地带”,促进储蓄和社会资金向集中、大额、长期资金的转化,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过程中,金融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对于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设计,建议考虑给予大额、长期存款更大的浮动范围,设计“储蓄资金”和“社会资金”转化为符合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发展阶段,急需集中、大型、长期建设资金的金融改革方案,以缓解投资项目资本金匮乏的基本矛盾。
分析认为,大力发展中长期建设的“债券直接融资”,促进储蓄资金和社会资金向中长期资金转化,不仅可以避免现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严重阻塞,还有助于遏制未来直接融资的“脱缰发展”和“硬着陆”现象的发生。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金融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金融市场基本上主宰了一切经济活动的风险。政府实体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发行方,而我国国有银行则是主要的投资者,政府应该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债券市场。随着向海外投资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政策发展,建议国家财政、金融管理部门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到海外发行中国中长期融资债券,将全球的资金吸引到中国来。
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8月在香港发行200亿人民币债券。但此次虽然吸引了人民币的需求,可惜吸收的是与美元直接挂钩的港币,无法引导美元转换成人民币。我国如果选择在国内增发国债,滞留在外的美元贸易盈余,仍将受阻于流动性与外汇管制两个因素,结果反而是在国内回收人民币。我国必须在美元资金充沛的资本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特别国债,才能发挥抵挡美元资产膨胀的作用。
由于人民币后市被高度看好,特别国债之投资价值,可以克服种种发行及经销上的成本顾虑。在欧美市场上,特别国债可回收部分美元贸易盈余,在我国积极推动以人民币结算贸易的国家或区域,更可供国外进口商储存所需之长期人民币资金,在实质上助长人民币跨境结算。人民币计价的海外特别国债,可吸引人民币往外移动,有了货币的承载工具,人民币国际化才不会成为空谈。在海外发行国债所得人民币,可提供贸易结算融资需要,也可满足投资者对人民币账户的需求,我国应对主要出口贸易往来国家积极推动中长期债券,协助各国在美债、欧债外,另辟管道储藏高潜在价值的人民币,双方互惠互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