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鹰试水:用公益人才改善粗放式公益

作者:岳巍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8-19 21:38:05

摘要:小鹰试水:用公益人才改善粗放式公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岳巍 北京报道

   8月12日,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主办的旨在培养未来公益领袖的“小鹰计划”运行10天之后,项目主管苗青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参与“小鹰计划”的32名年轻人的热切希望与信心。
挑选
    苗青说,参与计划的“小鹰”们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种子。
    这些种子的挑选过程历时五个月,并且有精心设置的计划。
    在经过对包括北大、清华、复旦在内的7所大学的宣讲之后,“小鹰计划”收到了240封简历。在对240封简历逐一进行“资格”审查之后,苗青和专家团队便开始了对初审合格者的电话面试。
    电话面试的内容一般设置为15分钟,其中有5分钟是个人的自我介绍,参加面试的学生被要求陈述自己的简历并讲述自己的公益感受,以及对参加“小鹰计划”的愿景。
    之后便是时长10分钟的专家与面试者的互动问答。之前5分钟面试者提到的自己的公益经历,会被详细询问,“比如他在什么样的活动当中做的,他当时在这个活动当中有什么样的体会、感受,觉得印象最深的或者是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最失败的是什么。还有未来如果做这类活动,他打算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苗青解释说这是希望面试者能够在面试当中让项目组面试团队看到,其在未来基层工作当中的项目组织能力,以及在进行人际交流时的最优化反应。面试团队往往还会设置一些突然状况,考察面试者如何解决。
    “我们会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包括领导力、学习能力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对于其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苗青做了进一步解释——“学习能力要通过管理知识方面的学习还有自身的学业方面的分数体现,还包括在遇到一个突发状况时怎样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考察出面试者的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面试者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坚韧性和持久力也是这一轮电话面试考察的内容。“我们会问他一个项目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对于面试者提出的解决方案,苗青们还会追问“最终采取了这个办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苗青坦言尽管有这些程序上的设置,但并不能对面试者的能力进行完全的考察,作为因应对策,有些面试者接受了第二次电话面试,一些面试者在这一轮中向面试团队证明自己是他们要找的“合适的种子”。
    尽管苗青说她和项目组成员进行初筛对于面试者的资格认定是“不拘一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苗青们还是设置了几个优先条件:第一,大学相关专业毕业,这个相关专业指社会工作或者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或者是相关人文学科,苗青说具有此类学历背景的学生在面试中会很容易便表现出其专业特征;第二,曾经参与或领导过公益活动,苗青说这是面试者比较占优势的一点,目标为培养未来青年公益领袖的“小鹰计划”对于参与者过往是否组织过公益活动,是否具有组织能力与活动能力会格外关注。
培育
    苗青很高兴经过自己和伙伴挑选出来的“小鹰”们都是具有公益情结的人,在她看来,这些身上都有一段甚至几段与公益有关的故事的年轻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因”,“小鹰计划”要做的,是把这些精心挑选的“种子”埋进土里,精心培育。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的愿景是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合适的“种子”,未来能够成为一株苗一棵树,去影响更多的人,传播一拨种子,栽种更多的树。
    实现这个愿景,首先要对这些合适的种子进行培养,这便是当下“小鹰”们接受的培训。因为看中中国农业大学在农村参与式发展议题上的教学优势,“小鹰计划”选择了与其合作。
    苗青对“计划”选择的培养模式感到非常“踏实”——“我们摒弃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的时候有互动,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小分享。然后大家要做图,小组一起来完成做图,资源调查或者是数据的分析都有。”
    课堂的培训之后,“小鹰”们要接受“下基层”的实地锻炼。在农村“锻炼”6个月之后,便是中期评估和再培训,苗青希望这个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返回理论的过程能够使小鹰们在经过实践探索之后得到“升华”——“在对前一段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之后,还希望农大老师对我们进行再培训、再提高,这个过程应该有一个飞跃,对于基层工作研究方法以及在基层遇到的问题能有一些反馈。”
    中期评估与再培训之后,小鹰们将再次下到农村,为期四个月,这四个月,便是他们的项目完成时期,在前期的培训与实践之后,小鹰们如果找到了适合当地的扶贫“项目”,便可在这4个月内完成。
    整个计划的最后两周是“结束期、报告期、总结期”,这是对整个“小鹰计划”一年的整体梳理——“等于是理论、实践再到理论,再培训然后再实践,最后做一个总结。”
    苗青谨慎地以个人身份表示了对这种培养模式的认同与赞赏,同时表示尽管对其满意并抱有希望,但并不排斥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未来加入新的计划内容。
    苗青表示在整个计划完结之后,亦有可能在“小鹰”的报告中选取若干成功项目,由友成基金会方面提供专家支持与资金协助将其“做完”,使其可称为整个计划的“物质成果”。
模式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培训将在计划启动之后的20天之内完成,随后,“小鹰”们便将“转战”清华大学,所有人已经事先被分成了5组,在经过针对训练之后,他们将开赴世界银行CDD五期项目的五个目的地。CDD项目是世界银行提供资助的社区主导型扶贫项目,在我国已经是第五期,参与CDD五期项目是“小鹰计划”的重要内容,“小鹰志愿者到基层县、乡、村的扶贫办协助那里的CDD项目开展。小鹰志愿者设定的项目与任务是‘1+N’,1是世界银行的CDD五期项目,这个N就是‘小鹰’要在农村社区当中找到的本人擅长的,觉得那个地方能够开展起来的,并且可行的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在那里做一个小型的农村社区发展的尝试。”
    对于世界银行CDD项目来说已经是第五期,而对“小鹰计划”来说,参与CDD还是首次,苗青希望这能成为小鹰计划的固定内容,并为以后的小鹰计划积累经验。
    苗青不否认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其实是在为中国公益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索,她深信当前情势之下,粗放型的公益行为并不能实现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专业公益人才的培养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公益领袖培训模式最后能否取得成功,苗青甚至不愿意轻易对“成功”进行定义。只是希望“小鹰计划”的参与者能够由种子变为大树,并撒播新的种子,苗青坦言小鹰计划将植根于基层与大众,无论是参与者的招募还是项目运作,而对于针对南都基金银杏伙伴计划的类精英化公益领袖培养模式,苗青表示乐观其成。
    苗青不讳言小鹰计划第一期的32名成员中或许会有“流失”,但这似乎丝毫不能动摇她对这一计划的信心,因为“他们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种子,长成大树之后,会撒播新的种子”。
    其实,“小鹰计划”本身就是一粒经过精心挑选的种子。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