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险企应对明年销售“紧箍咒”快返型保险新品齐上阵

作者:胡金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8-05 17:20:57

摘要:险企应对明年销售“紧箍咒”快返型保险新品齐上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自今年5月份传出保监会将在明年限制寿险公司销售返还期限低于3年的分红险产品后,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将有超过60个不符合规定的分红险产品停售,由此引发分红险市场的波动。不过,三个月过去了,记者却从保险市场了解到,各家寿险公司的快返型分红产品并没有出现停售或者缓销的迹象,相反,从7月份开始,又出现了新一轮保险公司推快返型保险产品的风潮。
    “国内首款五级跳理财产品,每五次领取翻一倍,年存11万,一阶段领13万,三阶段领46万,五阶段领760万。”近日,太平人寿的一位保险销售经理给记者发了这样一条保险产品短信,当记者询问这款产品的详细信息时,该销售经理介绍称,这是公司最近力推的一款分红险,销售很火爆。
    记者了解到,这款名为“金悦人生”的分红险产品,投保人在缴费后每两年就开始返还,到65岁之后,每年都返还,不过想要得到的返还保额高,投保人每年缴纳的保费也相当可观。
多险商推快返新品
    本报记者了解到,现在推快返型保险产品的寿险公司为数不少。
    合众人寿推出了一款聚富定投的分红险,采取“双加一”模式,投保人持续缴费满两年之后,在缴费期内就每年给付1%的基本保额。泰康人寿推出的财富赢家保险则是将分红险和万能险捆绑在一起。在主合同生效第二年就开始按保险金额的10%每年发放生存保险金;每满5年按当期保险费50%的比例支付特别保险金,这些保险金若不领取,则直接进入万能账户进行再次投资增值。
    阳光人寿在7月份向市场推出了一款产品,和泰康人寿上述产品相类似,也是同时具有“分红险”和“万能险”功能的保险产品,该计划中的一个“三返还”特色就包括年年返还、倍增返还、保费返还。
    此外,生命人寿7月份推出的一款两全保险,将返还期限缩得更短,客户投保该产品,在十天犹豫期结束后,公司即返还基本保额的9%,此后每两年,按照基本保险金额与累积红利保险金额二者之和的9%返还一次生存金,直至终身。
    “从保险公司新推出的快返型保险产品来看,已经出现了转变,不再是单纯的两全分红,而是将分红和万能搭配在一起;或者是以年金险的形式出现,但又不是在达到预定年限比如说60岁以后开始每年领取,而是在缴费刚满两年之后,就可以部分先领取,这样既满足了投保人快速见效益的心理,又不会与未来可能实施的新规相抵触。”8月2日,一家合资寿险公司精算部负责人分析称。
    在这位人士看来,现在想要扭转保险公司分红险一枝独大的局面很难,毕竟保险公司要看保费业绩,如果保费出现明显的下滑,也不是监管层所乐于看到的,但是推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比如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等等,消费者又不容易接受,所占各家保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都不高。
    一家保险公司寿险业务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快返型产品和到一定年龄后才返还的产品,其实在收益上差别并不大,快速返还只是把生存金的给付提前了而已,就生存金给付水平而言,什么时候给、每次给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看总体给了多少,对应到分红险,就是各种返还方式一共返还的收益有多大。
     “无论快返还是到期返还,收益率其实跟客户长期定存的收益都差不多,只是保险产品多了保障功能和分红收益,返还的生存金仍是消费者所缴纳保费的一部分,而且快速返还也会加大保险公司的运作成本,继而消耗保险产品原有的功能和价值,一般越快速返还的产品其保险功能相对越弱,费率则可能越高。”8月3日,平安人寿一位理财经理告诉本报记者。
半年过渡期的应对
    从现在起到明年初,还剩下大概4个月的时间,从各家发的新产品来看,保险公司似乎对新规已经有应对之策,就是分红险搭配万能险一起卖,这样就既符合监管层的要求,又满足客户对产品快返的心理需求。
    记者获悉,现在保险业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对与规定不符的产品进行修正,停售老产品,研发替代产品,而修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原产品的首次给付时间向后调整,二是改为混搭险种或年金保险,已经销售的产品会继续按照老规定给付。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已经可以看出新的快返型保险产品的端倪了,但即使如此,集中推新产品的保险公司依然难逃同质化的竞争。如泰康人寿、阳光人寿、生命人寿三家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就都是以分红险和万能险组合在一起销售,保费自然也不低,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保费规模。
     “保险产品应该强调保障,而不是和基金、券商产品去拼投资收益,实际上,中国保险业粗放式、爆发式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内涵式增长已经成为大型保险公司发展的必须模式,未来保险公司需更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开发,而不是身陷同质化竞争。”8月4日,复旦大学保险系一位教授如是分析。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