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搭乘北京银行“文化创意”直通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舟子 北京报道
用忙碌一词来形容李培(化名)的生活是再恰当不过了。
电视节目推广、新业务开拓、发展出版和网站等多元化媒体,繁忙的工作把李培的生活塞的满满当当。休假、放松对他来说都成了奢侈的代名词。虽然忙碌,但李培说,他喜欢这样的感觉,更享受这份忙碌为他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作为一家成立四年的文化传播公司老总,李培和他的团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公司的市场影响力能够进一步扩大,向市场推出更多优秀节目。就在5月,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一档全新的新栏目策划案已经初步成形,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和一家出版社谈好了有关新著作的制作与发行。
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按照公司的既定计划按部就班,但李培却依然高兴不起来,“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产品的开发和制作,而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李培告诉记者,“由于一档节目迟迟收不回投资,目前公司的资金缺口至少有250多万”,这个数字对一家文化创意产业公司来说不是个小数目。然而,若想通过银行获得贷款,对于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通常来说,银行更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贷款,因为中小企业的贷款大多都是以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而且像我们这样的文化公司,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都难以评估,难度可想而知了。”李培无奈向记者表示。
话虽如此,但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仅仅时隔一个星期,李培就得到了好消息,公司获得了300万元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李培难掩自己的兴奋之情,“这笔贷款真的像是及时雨一样,这下我们不用再发愁资金问题,可以专心搞创作,制作更多创意节目。”
为李培解决资金难题的,正是长期以来一直大力支持首都文化产业的北京银行。据悉,此次李培的文化传播公司获得的是北京银行300万元的授信额度,授信期限为一年。采取的是著作版权质押与应收账款质押,并追加个人无限责任担保的保担方式。显然,像李培这样的文化企业能够顺利获得贷款,得益于北京银行对文化产业的不懈支持。
“服务小企业,成就大事业”,这是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常强调的一句话,也是北京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在北京银行的支持下迅速成长发展。
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直通车”
事实上,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就开始飞速发展,全国文化产业年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2008-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更是逆势上扬。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开始逐一凸显,2009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速达到17%,远超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
“想要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于国内的中小文化企业来说太难了。”早在2010年举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就曾如是感叹,“可以说,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才是这些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的确,在李培看来,如果没有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很难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拥有一流的人才和顶尖的平台,但就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把创意实现,要知道在文化领域,优秀的创意就等同于资产,如果实现不了,那就一文不值。”
作为一家拥有国内外顶尖的金融、经济与管理专家的高端多维平台,李培的文化传播公司一直致力于将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结晶与学术成果加以整合,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使其广泛而有效地传播,以此服务大众,推动社会进步。也因此,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将这些专家的理念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给社会大众。
北京银行中小企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对李培的公司授信300万元,正是看好公司在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潜力,希望通过资金的大力支持,帮助其发展壮大。
事实上,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是中小文化企业贷款面临的首要难题。无论是像李培这样的文化传播公司,还是影视剧拍摄,其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为此,北京银行一直努力不断细化风险管理机制,在贷前、贷中、贷后等方面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发掘企业内在潜力,以尽可能降低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不过,在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看来,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现在还只是个开始,“要知道,文化消费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我国当前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要求高度契合,具有强大的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北京银行也将继续大力推进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致力于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2010年,北京银行分别与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签署1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文创企业的发展搭建了宽广的“政银企”合作平台。
独辟蹊径的文化金融之路
为解决文创企业的融资难题,助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北京银行身先士卒,结合文创企业特色于2007年率先推出“创意贷”特色金融产品,全面覆盖了影视制作、动漫网游、出版发行、广告会展、设计创意、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古玩与艺术品、文化体育休闲等9大行业和文化创意集聚区10项子产品,全面满足客户需求。截至2011年5月末,北京银行“创意贷”累计审批通过1400余笔贷款,金额逾230亿元,在北京市场保持70%市场份额。
也正是由于对业务内容的不断创新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北京银行在文化金融的路上开始不断收获丰硕的成果,不仅助推了万达院线等行业龙头的发展,而且先后和众多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在影视方面,建立起了制作—发行—终端的完整金融支持链条。代表项目有:电影《画皮》在资金出现缺口时及时得到北京银行1000万元资金支持,使影片顺利制作和发行,刷新了2008年国庆票房记录;3000万元贷款支持的史诗大片《孔子》上映后获得过亿的票房成绩。
尤其是在诠释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本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第一书记》的拍摄过程中,为确保影片按时上映,北京银行通过总分支三级联动,组织专业团队,为企业设定了一套灵活的融资方案,从初审到放款,仅用了4天时间就将1000万元的“创意贷”发放到企业账户。
作为最早涉足文化产业的金融企业之一,北京银行一直以来以创新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将文化创意贷款做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特色机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在北京银行宣武门支行正式挂牌。
而针对文化产业贷款的高风险问题,北京银行也在积极探索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
“比如对于核心产品或资产价值难以评估的问题,我们积极创新,将版权质押作为核心质物,把版权分为历史版权、现实版权以及未来版权三类”,北京银行中小企业部门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同时还可以接受传统担保、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担保、应收账款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法人无限连带责任、中小企业联保等组合担保方式。”
2008年5月,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14部电视剧提供1亿元打包贷款,用于拍摄张纪中的《兵圣》、胡玫的《望族》、康洪雷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作品,成为国内首家以版权质押组合担保方式推出影视剧打包贷款的经典案例。
创新“信贷工厂” 开启中小企业绿色通道
实际上,除文化创意产业贷款外,借助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艰苦的努力,北京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早已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广阔空间,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几年来,北京银行成功打造中小企业系列融资方案,形成了“创融通”、“及时予”、“腾飞宝”三大核心基本产品包和“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三大行业特色产品包,内含50种产品的融资航母,全面解决处于创业、成长、成熟期等各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悉,北京银行成立15年来累计为2万余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800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北京地区同业排名第一。
为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专业服务,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北京银行又在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经验精华基础上推出了全新的“信贷工厂”。
5月28日,中关村示范区内第一家分行级银行机构——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在海淀区正式开业,这也是北京银行在京城内首家分行级机构。开业仪式上,北京银行正式启动了“中小企业信贷工厂”这一全新的商务模式。
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表示,中关村分行将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工厂”的第一个试点单位,以批量化营销、标准化审贷、差异化贷后、特色化激励的运作模式,全面提升对中关村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信贷服务水平。
据悉,所谓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是北京银行借鉴工厂流水线的操作方式,明确划分市场营销、业务操作、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支行配备营销经理、信贷经理,分行派驻风险经理和风险官,实现了营销与操作职能的分离、提升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处理效率的一种全新探索。
“信贷工厂”启动当天,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就与三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包括为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提供60亿元综合授信,支持其在IT、投资等领域的融资需求;为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00亿元授信额度,助力集团落实示范区创新发展与各项建设工作;为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此外,中关村分行还与个人高端客户代表签订个人主动授信意向书,满足其综合消费及公司经营周转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企业最初申请“信贷工厂”时,只需凭借一般性企业法律文件、企业财务情况、企业情况介绍以及权利证明文件即可。
事实上,此次北京银行特地在中关村分行推出“信贷工厂”,主要是为中关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率的优质服务,“因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提供最贴心、最优质的服务”,中关村分行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而“信贷工厂”这样的创新模式就是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为的就是让企业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