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谁更幸福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22 20:35:05

摘要:谁比谁更幸福

   在普通人的意识中,人生越成功就越幸福,越完美幸福就会更多。但著名的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却在他的新作《幸福超越完美》中告诉我们:越成功,幸福可能离得越远;而不断地追逐完美,则有可能成为我们寻找幸福的绊脚石。
成功不等于快乐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完美的东西狂轰乱炸——时尚杂志上的帅男靓女,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我们总是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期许,在每个领域中无休无止地追求完美——看起来更年轻,赚更多的钱,每时每刻都力求快乐……而苛求完美恰恰是人们寻求幸福最大的障碍。”泰勒博士说。
    作为“幸福学”的专家,泰勒博士说,他原来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我第一次思考‘幸福’这个问题时,我是一个很成功但不快乐的学生;在那之前的几年,我是一个很成功但不快乐的运动员。”大学头两年,他非常的焦虑,“总是感觉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头上晃着,一会儿担心在课堂上漏掉一个关键点,一会儿又担心课堂提问回答不出问题,或者担心交卷前无法完成三遍检查。”他表示,是寻找不快乐原因的强烈愿望,将他带入心理学这个领域,并最终成为哈佛大学讲授积极心理学的教授。
    在写作《幸福超越完美》前,泰勒博士已出版过一本“幸福学”畅销书——《幸福的方法》。该书曾名列《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第一名,被翻译成16种文字,畅销26个国家和地区。它的中文版,更成为很多知名企业培养员工、建立幸福观念的必读书籍。目前,它是清华大学MBA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指定教材,及江苏省江阴市建立“幸福城市”的普及读物。
    而《幸福超越完美》是《幸福的方法》的升级版。在该书中,泰勒博士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幸福的障碍——完美主义,并提出了消除和替代完美主义的健康理念——最优主义。
    其实,泰勒博士曾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1987年5月31日晚上,他在成为以色列史上最年轻的壁球冠军后,只高兴了3个小时就对自己不满意了。第二天早晨,他确信“要得到自己所渴求的深刻而永久的满足感”,必须“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壁球选手”。
    几周后,泰勒博士背上行囊离开故乡去了英国——那里是全世界公认的壁球运动中心。飞机落地后,泰勒博士便直奔伦敦伊令大街的壁球俱乐部Stripes,拜世界壁球冠军加希尔·汗为师。并从此“追随他的每一个行踪,模仿他从场内到场外的每一个细节——在赛场、在健身房甚至马路上。”此后,泰勒博士进步神速,但他的身体却不配合,拉伤跟腱之类的小伤频繁不断。而太过焦虑和紧张的结果是,泰勒在比赛中经常发挥失常。最后,他因为强烈的手脚抽筋,输掉了原本可以夺冠的比赛,并最终结束了自己的职业运动生涯。
    在《幸福超越完美》中,泰勒博士列举了许多成功但与幸福背道而驰的例子。著名学者、编剧、导演阿拉斯戴儿·克莱尔在外人看起来非常完美。他曾经是牛津大学的明星学生,后来是该校的著名学者,受到无数人的推崇,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和奖金。但他却在自己的电视片《龙的心》获得艾美奖的前夕,扑向了一辆疾驰的火车。克莱尔的前妻评价他说,“他曾经赢得过许多比艾美奖还要大的奖项,但没有一个使他满意,他每做一件事就必须开始下一个目标,以得到新的成功和肯定。”
高压人群,可以借鉴
    过去的10年中,泰勒博士一直从事着“幸福学”的教授和传播工作。他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连续数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听课人数甚至超过了曼昆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原理》,而他本人也被哈佛学生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
    但泰勒博士表示,“幸福课”一开始却是门庭冷落的。“这个课第一年就8个学生,然后有两个人还退学了;第二年有300人,第三年就到了900多人。”而“幸福课”的听课人数,后来之所以能迅速扩容,是因为学生们在学习中的获益,得以口口相传的结果。
    “过去十年,我一直在执教一个主题——幸福。”泰勒博士介绍,除在哈佛的课程外,他还在世界各地为各类机构、民众和危机人群授课和提供咨询。泰勒博士为企业家及高管们讲授被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还与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合作,在中国的很多机构、学校、企业和城市,开展“幸福学”课程,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应该说,泰勒博士的书籍和讲演,是奔波于职场的高压人群的福音。在《幸福超越完美》中,他为按了人生快进键的被麻醉的职场人群注入了清醒剂——“选择体味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快进,最终成为一个更幸福、更成功的人。”
    而在幸福人生的追寻中,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感到有负面情绪或者有各种不好的感觉时,就会认为自己出问题了。因为他们认为幸福应该是时时刻刻地幸福,并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应该对于悲伤、恐惧、焦虑及生命中的失败挫折有免疫力才对。但是,这样的思维只会把我们带往不幸福的方向。”泰勒博士强调。
    泰勒博士讲了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那是在为一家咨询公司做研修时,泰勒博士推荐了自己的一个朋友一同参加。但在看到朋友的出色表现时,泰勒博士开始后悔邀请他加入,他嫉妒朋友了,并被这种情绪折磨得连续三天心烦意乱无法入眠。最后,泰勒博士选择对朋友坦承一切:“一部分是认错,一部分是请教。”谁知,朋友告诉泰勒博士,当泰勒博士在台上演讲时,他的感觉也和泰勒博士一样,他也嫉妒他。从那天起,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嫉妒时各自的感觉,并最终成为亲密的朋友。
    在观察研究中,泰勒博士发现,完美主义者经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人性,其中科学家的自尊心表现更明显。“许多科学家都无法爱自己,而且自我厌恶是非常普遍的。”而那些在职业中必须保持笑容的人,更易患上抑郁症、心血管和高血压等疾病。泰勒博士说,其实“那些在情绪低落时说出‘我真的很伤心’或是‘我感觉心都碎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我们信任的人来说,要比宣称‘我很坚强’或‘我很快乐’有帮助得多。”
    真实的例子是:10年过去,通过“幸福学”,泰勒博士从一个秉持“全有或全无”极端思维的完美主义者,转变成一个悦纳不完美、失败并享受幸福的人。他说,他准备停掉在哈佛的教学工作,回到以色列,和家人团聚。“很多人觉得我这样做是疯了,或许我真的疯了。不过对我来说,回到我的国家,看到我的孩子和我的父母,这一切加起来要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荣耀都更荣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