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 对未来收入乐观者超过七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1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8,比上季度提高8点。这表明,在经历了连续两个季度的回落后,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了首次回升,而且回升幅度明显。
对经济形势满意度上升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尼尔森公司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乐观度均明显上升,对未来就业和个人收入增长预期乐观的消费者比重明显增加,消费者即期消费意愿也随之有所增强。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出乎意料。因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明显下滑,增幅回落了8.3个百分点。尽管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的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依然低于平均水平。
“消费者信心具有一定的领先意义”。潘建成分析说,最新的一季度消费者信心回升,首先源于消费者收入预期出现大幅度上升。消费者预期未来收入状况“好”和“比较好”的比重从去年四季度的62%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71%,提升了9个百分点。同时,消费者的就业预期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从上次的67%提升到本次的73%,升高6个百分点。收入增长和就业形势的好转,令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也从低谷出现明显的回升,从30%回升到38%,但目前的消费意愿依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本次调查还显示,一季度农村和城市消费者信心均明显回升,这与去年四季度城市消费者信心明显回落,农村消费者信心保持平稳不同。按收入水平看,中高收入消费者信心指数相对较高,低收入消费者信心增幅较大。高收入和中等收入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12和111,分别比上季度增加8点和6点;低收入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季度增加9点,达到103。
最为关注的三个问题
一季度中国经济良好的开局推动了消费者信心的明显回升,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主任徐铁夫同时表示,也应注意经济发展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仍旧存在,如物价、房价较高,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轨,日本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等。
调查显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三个问题仍然是“收入保障”、“个人健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比重分别为49%、30%和21%。
对于未来12个月内价格总水平的走势,仍有81%的消费者认为将会“上升”,但比上季度下降了2个百分点。对于不同商品的价格走势,超过八成消费者认为未来12个月食品价格将“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关注食品价格上涨的消费者比重比上季度减少了3个百分点,说明政府控制通胀的各项举措初步取得成效。
调查还显示,有73%的消费者预期未来12个月房地产价格“上升”,比上季度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的消费者房价上涨预期更强,比重达到了89%,比上季度增加了9个百分点。从城市看,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房地产上涨预期回落,但三、四线城市上涨预期增强。一线和二线城市预期房价“上升”的消费者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为49%和54%,均比上季度回落4个百分点;而三线和四线城市预期房价“上升”的消费者比重均超过六成。
随着央行连续加息,消费者储蓄意愿继续上升。60%的消费者把银行活期/定期存款作为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比上季度微升1个百分点。未来12个月,有34%的消费者将继续增加储蓄。
让人们能放心消费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模式,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徐铁夫认为,下个阶段我国经济要处理好促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其中,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改变以前过度依靠投资的做法,应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认为,1979年中国消费率为65%,现在只是49%,而居民消费率仅为35.3%。因此,要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关系,建立长远机制,通过增加收入、健全社保和消费安全,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和放心消费。
业内人士强调,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同时,国家要处理好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