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取消34项银行收费成“鸡肋”措施?

作者:季小舟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18 17:48:26

摘要:取消34项银行收费成“鸡肋”措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季小舟 北京报道

   小额账户管理费、密码重置费、短信服务费……银行的收费项目多如牛毛,据有关资料显示,银行提供的服务项目超过3000种,各种收费项目超过750种,一些不合理的收费成为了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3月14日,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联合发文:从2011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十一类三十四项服务收费。
    这一措施貌似让深受各种银行收费困扰的消费者摆脱了一些收费项目,但是实际研究被叫停的这34项服务收费之后,发现其实对于银行普通用户来说,这一措施又成为了鸡肋。
部分项目叫停实际意义不大
    根据上述通知规定,免除本行个人储蓄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手续费和销户手续费;免除同城本行存款、取款和转账手续费贷记卡账户除外;免除存折开户、销户和存折更换的工本费;免除密码修改和密码重置手续费;免除境内本行查询服务收费等。免除已签约开立的代发工资、退休金、低保、医保、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账户的年费和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免除向救灾专用账户捐款的跨行转账手续费、电子汇划费、邮费和电报费;免除以纸质、电子方式提供本行一定时期内对账单的相关收费等。
 Bankrate理财分析师表示,目前绝大多数银行开户和销户都不收取手续费,而收的是办理新卡的工本费。现在随着银行卡的普及,存折这种开户方式已经不受待见,越来越多的银行出现“霸王条款”:开户同时必须办理银行卡。因此取消开户、销户手续费的意义并不大。
 目前新卡工本费的收取各行不一样,最贵的收费10元。杭州银行、浦发银行、渣打银行、民生银行、北京农商行、光大银行、深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等11家银行不收取新卡工本费。
 个人结算账户是在客户需要对他人或单位转账,或是接受他人或单位的资金转入时开立,普通用户其实只需开立一般储蓄账户,就能满足大部分的日常金融需求了,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这项收费免除的意义也不大。
 对于同城本行存款、取款和转账,记者询问了多家银行,均表示并没有对这些项目进行收费;通过本行柜台、ATM机、电子银行等提供的境内本行查询服务,实际上也并没有银行收费;存折开户工本费、存折销户工本费、存折更换工本费,银行并不收取;已签约开立的代发工资账户、退休金账户、低保账户、医保账户、失业保险账户、住房公积金账户的年费和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由于是当地政府指定的,储户没有选择,因此一般都不收费;向救灾专用账户捐款的跨行转账手续费、电子汇划费、邮费和电报费,基本上很少有银行会对这种救灾捐款类的账户进行收费。
 另外关于对账单方面,银行一般会对纸质的对账单收费,电子账单几乎不收费;信用卡对账单,一般银行都会每月免费寄一份给信用卡持卡人。 
少数项目免收费带来真正实惠
 一般来说,银行对借记卡的密码重置是免费的,因为持卡人只需到ATM机或者柜台就能免费办理。Bankrate理财分析师指出,大部分银行对于信用卡密码重置是收费的,因为必须通过银行重新邮寄密码函给持卡人的方式来更改信用卡密码,并不支持在ATM机上修改密码,各家银行信用卡在密码重置方面的收费一般在20元以内,所以这一收费叫停,对信用卡持卡人来说是比较实惠的。
 通知还规定,免除以纸质方式提供12个月内(含)本行对账单的收费,至少每年一次。据Bankrate的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银行对于3个月以内的纸质对账单不收费,3个月以上的需要收费。对于纸质方式提供对账单,各家银行的收费在20元以内。这项收费被免除以后,也能给普通用户带来一定的福利。
叫停可防止银行新开收费项目
 持某行信用卡的赵小姐,她也经常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收费:“我的上期信用卡账单还完了之后,我就没再用这张卡消费,这期又出现8元多的账单让我觉得很奇怪,明明上期还多还了几块钱。后来打电话咨询了客服,才知道原来每个月要收4元钱的短信手续费,每个季度交一次就是12元。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通的,还以为收到银行的消费短信是免费的呢。”
 记者从各家银行了解到,有的银行短信通知是免费的,有的银行则是收费的,而且收费的标准并不一致。一些在某家银行办理了信用卡的消费者,往往会误以为别家银行的短信通知也是免费的。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对于针对广大公众的基础类金融服务应以低收费或免费为主,对于高端类、竞争性的中间业务应给予银行充分的自主定价权。对于此次出台的34项服务免费,有人认为其中不少服务本来就不收费,但我认为,监管部门并非多此一举,此规定可防止银行出于业绩压力新开收费项目。”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