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强弩之末?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一年一度的柏林电影节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个全世界电影人的颁奖月里,一向被中国人誉为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显得格外落寞,不见了群星云集,不见了大片蜂拥,甚至还要靠奥斯卡的名头来赚一点儿眼球。这个让中国人盯紧了多少年的柏林电影节,如今似乎有些后力不济了。
并非没有好电影
2010年的全球电影界,并非没有好电影,也并非没有足够影响力的电影,看看在这个年初颁奖季里的其他奖,足够证明,全球电影市场上,不管是惊艳一时,还是持久发力的电影都不缺乏,但这些,却大多与柏林无缘。
在2月10日开幕式上,柏林电影节就遭遇了冷场,大牌明星几乎不见,《大地惊雷》的主创人员成为了当日红地毯上最大的腕儿,原本企盼救场的麦当娜也踪影不见,直到13日才姗姗来迟。没有明星的红地毯就像没有化妆的女明星,总是显得格外尴尬,这对享誉世界的柏林电影节来说,必然是不可承受的落寞。
不仅仅是明星,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同样让人以为,主竞赛单元中,除了颇有争议的《大地惊雷》和《国王的演讲》这两部片子明显是为获得观众眼球而选,甚至还要特别在《国王的演讲》海报上以大字写明“荣获12项奥斯卡提名”……同样作为世界级别的电影奖,柏林电影节虽然在商业影响力上不如奥斯卡,但这么明显地借势绝非示弱,或者,是真的很弱。
实际上,星光黯淡,一直都是柏林电影节的问题,但像今年这般景况,已经不是黯淡了,称之为惨淡也不为过。诚然,大牌明星们都去拍商业片了,投资不多的文艺片请不来身价高昂的当红明星,但是作为世界级的电影节,没有世界级的明星助阵,对于它的影响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世间多是俗人,即便真的关注文艺片,也往往是跟风效法,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又如何推广文艺片?
影片方面也有同样的尴尬,虽然这是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社会,但是将一部片子从毫无影响力变成世界级的,反而更不容易,因为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大明星、大制作的片子尚且看不完,又怎肯沉下心来去看那些没有名气的片子,更遑论去体会创作人员的苦心了。
结果很明显,柏林电影节在媒体上的关注度甚至不如许多远不如它的奖项,新闻不多,评论寥寥,即便是在影响力巨大的中国,媒体上的报道也少得可怜。
3D电影的盛宴
奇怪的现象是,以文艺著称的柏林电影节,这一次反其道而行之,对技术大加青睐,多部3D电影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宠儿。柏林似乎要在3D中成就一番伟业。因此毫不避嫌地引入了多部3D电影。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维姆·文德斯带来的纪录片《皮娜》,影片是关于著名现代舞舞蹈家皮娜·鲍什的传记片,这本该是皮娜·鲍什与文德斯的二手联弹之作,皮娜·鲍什却在拍摄中途诊断出身患癌症后,五天后即病逝,令影片险些夭折,但同时也成为它吸引观众的最好理由。而对那些并不了解皮娜·鲍什的人来说,这部运用了3D技术拍摄的纪录片也具备在视觉上普知的作用,文德斯曾表示“二维的银幕无法捕捉到皮娜·鲍什舞蹈的精髓”,这次也将验证3D技术能在颠覆电影对其他艺术形式呈现限制上走多远。
其次是3D动画片《夜的故事》,导演是法国动画界重量级人物、国际动画电影协会前主席米歇尔·奥塞洛。和传统的好莱坞动画片不同,《夜的故事》更多的展现的不是技术的炫目,反而是导演的才华,在故事的风趣幽默和画面色彩的配合上水准极高,这可能会让看惯了好莱坞3D动画片的人们失望,因为他们不会在这部电影中看到如同《玩具总动员3》、《史莱克3》等片子中的镜头。《夜的故事》虽运用3D技术,但构图极为平实简洁,通篇使用剪影动画形式,人物只有外形轮廓,只有部分大全景和中景才会出现强烈的立体纵深。对此,影评人们认为既然如此,何必要用3D,但在导演看来,3D却让他挖掘出更多的东西,他说:“对我而言,3D只是一种新游戏,我更关注故事和画面本身的美感。我最早的几部作品就是使用剪影戏的形式,而3D的出现让我可以重新挖掘剪影的魅力,将二者结合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尝试。”
除了这两部进入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另外一部《被遗忘的梦的洞穴》同样引人瞩目,它的导演是去年柏林电影节的主席赫尔佐克,这位导演一贯反感3D技术,去年曾评论《阿凡达》说:“它更像个烟花,我们只是喜欢看看它而已。”可是仅仅一年,他自己的3D电影便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巧合的是,题材同样是对工业文明、环境保护的反思。看起来,这位导演的变化与柏林电影节的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需要说的是,柏林电影节开始青睐3D制作,加上它一贯青睐文艺片的风格,似乎预示着文艺片应该向3D发展。但可惜的是,这对文艺片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众所周知的原因,文艺片一向融资困难,而3D制作又出了名地花钱,这对于习惯了小制作的文艺片导演们,不仅仅是资金上的考验,还是经验上的考验,如何获得并且驾驭大投资,这将是柏林给所有文艺片导演们带来的问题。
中国导演的缺席
柏林电影节在中国的影响力,显然要大于很多地方,这源于太多的中国导演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奖和成名,从张艺谋到王全安,柏林电影节不仅仅成就了中国导演,更成就了无数的中国电影。
不过在这一次,中国导演将和金熊无缘,虽然大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有电影进入柏林,但却并非竞赛单元,他们今年的两部片子《山楂树之恋》和《赵氏孤儿》被网友称为“打酱油的”。唯有一部纪录片《在一起》进入全景单元,独撑大梁。
相对的数据是,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突破100亿。这是不是意味着,过去穷的时候,依靠柏林电影节撑场面的中国导演们,如今在腰包鼓起来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柏林了?
尽管这有些难以启齿,但中国导演们无法回避这一嫌疑。众所周知,柏林电影节一向都是保守和文艺的代名词,如今虽然也开始重视3D,但文艺并没有变。而国内的文艺片市场,实在是境况凄凉,大部分导演都已经毅然投身于商业片的滚滚潮流之中,张艺谋、陈凯歌,就连姜文,也终于在去年沦陷。文艺片对于这个百亿电影市场来说,已经成了一个久远的回忆。以票房为唯一准绳的市场中,几乎已经没有了文艺片崭露头角的机会,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国产片达到500部,虽然大部分是文艺片,但能上线并且赚钱的,几乎没有。就连王小帅捧回大奖的《日照重庆》,票房也不看好,遑论其他。
市场无限扩大,领域却在日渐缩小,商业侵占文艺,文艺片无路翻身,这就是当前中国电影的现状,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还能期望柏林继续青睐华语片?
柏林电影节捧红的导演和演员
NO.1 张艺谋
1988年2月3日,导演张艺谋凭借《红高粱》夺得最佳影片“金熊奖”,柏林也因此成为老谋子的“福地”。也正是从那时起,张艺谋和他的电影被全球数亿观众所认识。
NO.2巩俐
事实上,与《红高粱》一起走红的不仅仅是这部影片和它的导演,在这届电影节上还捧红了一位国际巨星——巩俐。《红高粱》在国内外获得好评的同时,人们也将目光投向这位中戏还未毕业的年轻女孩。柏林电影节后,巩俐的演艺事业顺风顺水,一直到今天,巩俐依旧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华语电影人。
NO.3李安
1993年,李安拍摄的电影作品《喜宴》获得了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这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在柏林获得大奖之后,李安又凭借《卧虎藏龙》、《断背山》和《色·戒》等影片进一步奠定了自己的国际大导演地位。
NO.4王小帅
2001年,王小帅导演的低成本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获得5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虽然之前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也曾获得过国内相关奖项的提名,但是真正让“王小帅”这三个字走进国内观众的视线的,还是柏林电影节。
NO.5顾长卫
2005年,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中国导演顾长卫执导的《孔雀》获得本届评委会大奖银熊奖。顾长卫和他的电影赢得了外国评委和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在柏林的成功,让顾长卫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孔雀》也成为他的代表作品。
NO.6张静初
张静初的走红和当年的巩俐很像。凭借着一部在柏林获奖的电影,不仅征服了评委,还征服了挑剔的观众。《孔雀》斩获柏林电影节之后,让同样是中戏毕业的张静初蜚声海内外。当年更有人预言,张静初将成为巩俐、章子怡之后的第三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女演员。今天的张静初虽然没能如巩俐和章子怡那般频频出席各大国际颁奖礼,但她的演技和实力却很少有人质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