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跟风何时休

作者:李 蕾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2-18 20:32:31

摘要:电视剧跟风何时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十几年前,一部《还珠格格》,清宫戏火了;几年前,一部《士兵突击》,军旅戏大热;同年,一部《金婚》,家庭戏成了主流;2009年,一部《潜伏》,让谍战剧泛滥。如今,红色剧又成了潮流。
    从春节期间到现在,《雪豹》、《风语》、《地道战》、《延安爱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红色”电视剧占领荧屏。显然,电视剧的新一轮潮流已经来了。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电视剧不仅仅是题材跟风,甚至连名字都跟风。同一题材的电视剧名字常常大同小异,一部《亮剑》,引来《利剑》、《化剑》、《冰剑》,还有《黑冰》、《黑洞》、《黑粉》、《黑幕》、《黑金》……
跟风大多不成功
    有数据显示,跟风之作,至少有三分之一必然死亡,剩下的部分,也并不乐观,真正能够获得收视成功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然而,这却远远挡不住跟风者的热情。当年一部《还珠格格》之后,有人形容“满屏都是辫子戏”,可见跟风之烈,然而时至如今,又有哪一部还能让人想起?《潜伏》之后,一年开播数十部谍战戏,但是留下来的又有哪部?
    不仅仅是跟风自己的电视剧,韩剧、日剧、美剧同样成为跟风的对象,比如当年风靡亚洲的韩剧《情定大饭店》,就有中国版,类似的还有《蓝色生死恋》(中国版名为《一不小心爱上你》)、《爱上女主播》(中国版同名)、《天国的阶梯》(中国版名为《像风一样离去》)……
    如今,对于跟风国外电视剧的现象,网友称之为“山寨”,以美剧为例,大部分热播美剧都有山寨版,最知名的当然是《丑女无敌》,这部模仿美剧《丑女贝蒂》的电视剧,一开播便招来无数批评,网友指责“看哪哪都不顺眼,简直就是嘲弄观众的智商和品位,失败极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次极不成功的模仿,有网友表示:“美版的丑女贝蒂尽管每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依然显得又土又难看。而林无敌的‘丑’实在是掩饰不住‘刻意’的痕迹。她的发型不是老土,是邋遢……猛一看让人感觉像是垃圾婆,这样的形象和她家里宽敞、明亮、舒适、不失雅致形成鲜明的对比,很难让观众信服。”然而,即便是有这么多的批评和非议,《丑女无敌》依旧不屈不饶地开拍续集,或者这只是制作者不肯认输,也或许正是这些批评扩大了《丑女无敌》的影响力,反而使得制作者有利可图。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的还不止一次被模仿和翻拍,比如《欲望都市》(中国版名为《好想好想谈恋爱》)、《绝望的主妇》(中国版有《你是我幸福》、《美丽主妇》)、《CSI:犯罪现场调查》(中国版有《第八感》、《死亡现场》)、《迷失》(中国版名为《末路天堂》)、《越狱》(中国版名为《远东第一监狱》)、《反恐24小时》(中国版有《24小时警事》、《危情24小时》)、《急诊室故事》(中国版名为《无限生机》)……此外,风靡一时的《士兵突击》,也曾被指在模仿《阿甘正传》。
    相比模仿国产热剧来说,模仿外国剧的电视剧命运似乎要好一点,有些电视剧还曾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过跟风毕竟是跟风,即便是一时有影响力,但终究经不住细心人的推敲,更不用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了。
跟风剧的问题
    实际上,观众对于电视剧的要求和是不是跟风并无关系。一部戏好看与否,在于故事情节、演员的表演等等方面,观众要的只是好看,并不管是跟风还是原创。
    问题就在于,收视率和跟风关系不大,但是跟风剧少有获得高收视率的,这其中的原因又在哪里?
    首先,是体制问题。相对于中国电影制度来说,电视剧制度的发展还远远落后,制作者各自为战,投资者没有明确方向等等,都成为电视剧发展的瓶颈。具体来说,政府对于电视剧的管理范围太广,而且合理性不足,这使得很多电视剧制作者把央视当成投资拍摄的风向标,央视播什么,大家都跟什么,自己创新的电视剧却非常少。
    其次,是电视剧行业本身的问题。不管是美剧还是韩剧,在它们风靡世界的过程中,“编剧中心制”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编剧中心制将编剧的作用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这给他们带来了无数优秀的故事。然而,中国电视剧行业却向来不重视编剧,导演过于强势,编剧则完全被边缘化,很多时候连拿到应得的报酬都困难,更不用说其他的权益了。这导致中国的编剧们只能在夹缝里生存,为糊口而奔波,能敷衍就敷衍,自然也没有了创作的激情和动力。
    其三,是责任制度的问题。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虽然制约重重,但是却没有相应的问责制度,这源于电视剧制作主体的混乱,很多时候,电视剧制作者和播出者混杂一体,这也是长久以来争论的制播分离的问题。整个行业没有条理分工,自然也没有承担责任的人。
    其四,是标准问题。电视剧制作业内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不管是制作还是播出方,都全凭个人的判断以及上级单位的检查,而没有共同的标准,一部电视剧在这个电视台被拒绝又被另外一个电视台接受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有电视剧多次被拒绝,终于播出时却一炮而红。
    由此可见,电视剧的跟风,并不仅仅是制作者本身的急功近利,更多的是电视剧制度和整个行业的问题。而这种跟风给电视剧行业所带来的伤害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弥补。
    就制作方来说,小企业为了降低经济风险而跟风本来也很正常,但是这将直接影响它做大做强的道路,跟风制作往往只能是捞一票就走,于长远发展毫无益处。而对于大企业来说,跟风则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风格,而一个没有品牌和风格的企业,即便是规模再大,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大企业,因为一个大企业,它的赢利,不仅仅是电视剧本身,还有品牌所带来的各种衍生产品,而这些衍生产品却常常是真正赚钱的东西。
    而就电视剧行业来说,跟风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大量的跟风不仅仅让电视剧产业失去创新能力,更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进而对电视剧产生抵触,一旦到那个时候,电视剧产业大厦将倾,那就没有了挽救的余地。
输给引进剧的结果
    国产电视剧全面败给引进剧,如今的年轻人,更加热衷于美剧、韩剧等等,而对国产电视剧缺乏兴趣,然而,10年后,这些年轻人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主导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观念和潮流,那个时候,国产剧又将何去何从?
    从2005年开始,中国国产剧产量连续上升,到2008年达到1.5万集,2009年稍有回落,达到1.3万集,以2009年的数据计算,每天需要播出35集才能全部播完,然而,这么多的电视剧,究竟有几部能被人们观看,乃至记住?这就是中国国产电视剧的现状,拼命地创作,拼命地跟风,其实是拼命地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拼命地浪费资源,除此之外,别无好处。
    更重要的是,这么大的创作量,却比不过几部引进电视剧,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引进剧数量达到高峰,为38部,而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仅有12部,相对于庞大的国产剧数量来说,引进剧远远不会成为能够和国产剧对抗的势力,然而事实证明,引进剧不仅仅可以和国产剧对抗,甚至还远远胜出。面对此情此景,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者们,为何还不羞愧?为何还不反思?为何还不改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