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影院的喜剧 中国电影的悲剧

作者:李 蕾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28 18:53:33

摘要:垄断影院的喜剧 中国电影的悲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中国电影”正在沦落成“中国喜剧电影”。
    2011年的贺岁档,几乎全被喜剧所占据。1月21日《喜羊羊3》,1月26日《武林外传》,1月27日《老夫子》,1月31日《最强囍事》,2月3日更是有《我知女人心》、《芳香之城传奇》、《神奇侠侣》、《戒烟不戒酒》和《熊猫总动员》5部电影同一天上映。
    电影市场在无限扩大,但却渐渐变成喜剧“排排坐,吃果果”的局面,其他的电影正在慢慢告别主流观影人群,孤身远去。
《武林外传》
引爆的喜剧春节档
    2011年的贺岁档,最受期待和欢迎的无疑是原班人马出演的《武林外传》,这部5年前的电视剧,在这些年里,几乎从没在荧屏上谢过幕,各个电视台轮番播出,俨然有中国情景喜剧的代表作的风范,如今,按照好莱坞热播电视剧必定变成电影的习惯,《武林外传》终于登上大银幕,而且,一旦票房达到预期,必然会拍续集。
    相对于电视剧版和话剧版的《武林外传》,电影版把借古讽今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当前最热门的话题——拆迁为主题。
    同福客栈重新开张异常喜庆热闹,但大家还没高兴两天,主人公们很快就遭遇了现实的困境。开发商裴志成拜会娄知县,称要进行全面地产开发,可令财政收入增加数十倍,同福客栈的男女们也被裹挟进去。此时,郭芙蓉和吕秀才成了亲,郭芙蓉怀上了孩子。为了下一代的幸福,郭芙蓉积极筹划买房,但房价疯涨,最后却只买得一处牛棚。吕秀才进京赶考,在路上发现一个被裴志成“开发”过的小镇,已经民不聊生。吕秀才匆忙赶回家,发动大家一起与裴志成做斗争。佟掌柜则当定了“钉子户”,率领大家与无良开发商斗智斗勇,最终击败对手。
    郭芙蓉变成了房奴,佟湘玉成了钉子户,最后的结局自然是小老百姓战胜了贪官和奸商,最终欢欢喜喜过大年。
中国喜剧开始了么
    实际上,早在《武林外传》之前,喜剧片早已深入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观众脑海。中国喜剧片的路,开始得并不晚。
    很多人把拍摄于1922年的《劳工的爱情》当做中国喜剧片的鼻祖,其实《劳工的爱情》并不能算作喜剧片,最多是一部滑稽短片。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全世界最早的喜剧代表作是弗兰克·卡普拉拍摄于1934年的《一夜风流》。它随后成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爱情喜剧和疯癫喜剧的样板作品。在中国,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曾经一度流行过轻喜剧的风潮,比如《太太万岁》等等,这可以算作喜剧片最早的雏形。
    解放后轻喜剧的传承长期中断,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桑弧的《他俩和她俩》和《邮缘》才让喜剧片再次登上中国的大银幕。这一时期,人们从严肃的政治电影中开脱出来,忽然发现普通人的生活原来也有这么多可以作为电影题材的内容,更加活泼的社会和更加奔放的人们,开始在银幕上看到许许多多并不“伟大”、并不“高尚”,但又充满情趣的影片,这就是典型的“八小时之外”休闲风格。从此,喜剧片一发不可收拾。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时代的转变已经进行了很久,市民社会逐渐崛起,小老百姓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挣扎沉浮,或者开创事业的基础,或者挣扎在欲望的大潮中,他们的命运,在短短10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的心态和情感,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
    这时期的代表作,就是张刚的“阿满”系列和陈佩斯的“二子”系列,小人物真切的生活史让所有的观众印象深刻,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阿满”和“二子”真正走进了观众心中。
    然而,在此之后的大约十多年里,喜剧片逐渐沉寂,虽然香港电影中仍旧有大量的喜剧片,但是太多肤浅之作,或者不能叫做喜剧片,最多是搞笑片,为搞笑而搞笑,失去了喜剧片中最动人的力量。
    直到21世纪开始,喜剧片才再度走上电影市场的舞台,代表作自然是《疯狂的石头》,这部小成本的经典作品似乎给了电影人们一个启发——喜剧是拯救小成本的良药,于是,短短几年里,大量的小成本喜剧片问世,到现在几乎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看起来喜剧片已经成熟了。
    然而真的成熟了么?纵观今年的喜剧片就可以看出来,看起来大片纷繁,但是真正有号召力的喜剧演员只有那么几个,喜剧导演更是难寻,除了冯小刚拍过很多喜剧之外,几乎没有专业的喜剧片导演。所以说,中国喜剧片,离真正的红火还差得远呢。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虽然它曾经昙花一现。
电影学院的第一课
    喜剧还是悲剧,这永远不是一个问题。
    任何电影学者,任何文艺大师,可能都不会认为喜剧是文艺创作的主流。全世界古往今来的经典作品,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等,喜剧片的份额少得可怜。
    悲剧和喜剧从来都是对立的,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喜剧,往往为人们提供一个天堂般的梦想。处于好莱坞的洛杉矶电影学院,可以说是全世界有电影梦想的年轻人心中的圣地。蔡康永曾经描述过他在这家电影学院的第一课,第一课是编剧课,他的教授告诉他们的第一句话是,“编剧本的第一个原则:世界上没有人是快乐的!”然后,教授阐述了原因:“作为编剧,你的快乐,就是观众的痛苦!你越快乐,观众越痛苦。”
    在这位教授看来,“电影里的人,快乐不准超过五分钟。你的主角可以快乐四分钟又五十九秒,然后观众就要看到他牙齿撞断、轮胎破掉;要看到他快乐地打开信箱,却收到死鱼包裹;要看到她快乐地准备洗头,结果倒在她金色长发上的是三秒快干强力胶”……
    理论家们从来不相信喜剧的社会意义,或者说是正面意义。喜剧的作用,是给人们短暂而虚假的快乐,因为快乐总是和现实绝缘的,虽然他们能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乃至两个小时之中获得虚幻的快感,获得遗忘和逃避现实的机会,但是一旦这种蒙蔽失效,那么这种悲惨的现实便将展现在眼前。曾经习惯于躲避这种不幸现实的人可能因为无法躲避而放弃生活。悲剧则不同,让人们直视悲惨的现实,即便是不能在悲剧中获得战胜现实的力量,最起码也可以锻炼他们对于悲剧的承受力,不至于在现实中崩溃。
    理论未必都是对的,然而,全世界最好的文艺作品大多都是悲剧,这也是事实,中国人说“诗必穷而后工”,不是诗能穷人,而是穷才能看见社会的真相。而喜剧,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被让出的电影市场
    为什么现在的电影市场,喜剧片总是如此一枝独秀?这不能不说到电影审查制度。
    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其实从来都是伴随着审查制度的。从1896年中国第一次放电影开始,关于电影的争论就不曾停止过,最早是因为“男女同坐”、“灯光全暗”,于风化有伤而几次禁止放映电影。到1911年,第一部电影审查规定《取缔影戏场条例》颁布,内容有“不得放映淫亵影片;男女座位必须分开;收场时刻,至迟以夜间十二点钟为限”等等,到民国时代,1923年江苏省教育会电影审阅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正式建立,从此以后,审查就成了电影永远的话题。
    今天大部分的导演、影评人、学者可能都批评过电影审查制度,美国电影也曾经长期和电影审查制度斗争。早在20世纪初,美国各地政府就开始删剪电影,对此,美国电影界的应对方法是出台《海斯法典》,规定导演哪些内容不能拍。几十年后,海斯法典被废除,电影被置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之下,分级制度出台,给观众以指导和参考,电影创作人获得完整的自由。
    中国电影显然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离完全的自由还很远。而且,更重要的是,审查制度给电影创作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如李银河所说:“中国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如张艺谋、姜文、张元等)全都感受到的压抑证明了制度的不合理,这个制度不是在保护中国电影艺术,而是在使中国的电影艺术蒙受损失。”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电影人们受限于各种束缚,最终只好放弃理想,转战商业片,当商业片也不行的时候,就只剩下喜剧片可拍了,因为这是最不容易触动审查制度的题材。
    如今,中国电影已经沦落成中国喜剧电影,2011年的贺岁档,喜剧当道,以后又会怎么样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