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亚残运会效应:人文关爱提升广州城市内核

作者:周开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10 22:04:31

摘要:亚残运会效应:人文关爱提升广州城市内核

亚残运会效应:人文关爱提升广州城市内核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开平 广州报道

   12月9日,广州中山大道BRT公交车站的站务员李建晨打着哑语,顺利回答了问路的聋哑人士后,露出一脸微笑。
    李建晨所在的公司几个月前就开始组织员工学习一些常识性的哑语,“现在能以这种方式帮助到残疾人,很快乐。”他说,这是他以前难以体会到的。
    广州亚残运会召开前夕,《华夏时报》记者看到,在广州的BRT车站,新设立了盲文指示和求助按钮。广州的其他类似公共基础建设,也全部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建,包括地铁无障碍通道、街道指示牌、机场无障碍设施等等。
    据悉,在广州生活着52万残疾人,涉及184万家庭人口。大规模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建,将改善他们的生活,一些关爱残障人士生活保障的尝试也正在进行。
    12日的亚残运会开幕式将以“感动”为题。因为亚残运会的召开,在广州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对弱势的残疾人关爱的氛围,广州借此希望打造一个关爱的城市,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
全世界瞩目
    12月8日,广州亚残运会运动员村正式开村。亚运会闭幕后,广州用4天时间对运动员村的公共区、国际区以及居住区512套无障碍公寓共1536个房间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本报记者在亚运城看到,安保和各类工作井然有序,从设施到服务都更加个性化、人性化。运动员村的服务台高度明显降低、安检通道加宽了许多、玻璃门的防撞标志位置也下移了、桌角也粘着防撞海绵。
    “对场馆进行了试验、检查和各种验收,以帮助改善每一个细节。”广州亚残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林道平说。
    在亚残运会筹备期间,600个城市志愿者新生活驿站、近5万名城市站点志愿者与残疾人接受了培训。将有25000名志愿者直接服务亚残运会。
    广州亚残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广州市长万庆良提到“爱心广州”,希望用细致的爱心举办亚残运会。
    在广州看来,亚残运会具有特殊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影响,广州要打造一届具有特殊意义的亚残运会。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表示,要兑现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
    本报记者在亚运城主新闻中心了解到,因为亚残运会的特殊意义,媒体的关注程度大大超出了之前的预想。一位媒体副主任对本报记者介绍:“我们之前预计有300多名境内外媒体记者注册,现在看来,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到8日为止已经有2500多名境内外记者注册了。”
“感动”序幕
    离亚残运会开幕式还有3天,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周边已经实施了交通管制。
    亚运会的各项赛事结束后,亚残运会开幕式的表演团队就匆匆进驻这里,开始艰苦的彩排。“每天都从下午彩排到凌晨。”一位参与表演的志愿者说。
    4000多名表演者,正在排练一部“感动”之曲。亚残运会开幕式文学总策划朱海称,开幕式将运用大量的情感元素,是一幕以情动人的剧目。
    其中,一个由300多名残疾人的母亲组成的合唱团特别引人关注。她们要说的是:“母亲因为孩子的成长而骄傲。”一位母亲在接受采访时,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而对于广州而言,亚残运会也是这个城市人文关爱拉开的序幕。主政者希望,提升的是一个城市内在的人文精神。
    张广宁表示,亚残运会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更要在全社会倡导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服务残疾人的文明风尚,充分彰显广州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城市形象。
    广州数万志愿者正在牵引着一个城市的变化: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应该有更多的关爱情怀。
无障碍城市
    亚残运会开幕前,广州市多位高层官员检查了多个地点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据广州官方通报,白云机场、火车东站、运动员村、总部酒店等重点场所均按照亚残运会赛会运行的要求进行了改造或增设,无障碍设施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其中有些还达到国际标准。
    广州希望以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组织工作、一流的媒体服务、一流的城市形象,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的目标。
    此外,广州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整体无障碍设施建设。从2008年开始,广州市政府为143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了改造服务。为41个社区完善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为400幢已建住宅楼增设安装电梯。
    广州目前已铺设盲道1130公里,坡道5600个,安装盲人过街音响装置1100套。投入运营961辆无障碍大巴、100辆无障碍中巴和无障碍出租车,750辆无障碍公交车。改造工作几乎遍布了学校、公园、商场、医院等公共场合。
    12月8日,本报记者在广州不少地铁站看到,增装的残障人士升降梯已经开始为残障人士服务,并有地铁站台工作人员陪同。
    一位生活在广州二十多年的残障人士对记者表示,与以前比有很大改变,比想象的好多了,尤其是地铁的无障碍设施,一按铃工作人员就来了。在他看来,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与支持,是对残障人士的认可,让他觉得更加欣慰。
    此外,从今年7月开始,广州政府尝试将一部分残疾人送进由企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的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广州番禺区残疾人联合会从上千个重度残疾人家庭中考查、甄选入住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2300元的入住费由政府和残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直接转入托养中心账户;每人每月500元的伙食费由个人低保金和残疾人救助金进行补贴。
    通过这种托养模式,残疾人家庭基本不用花钱,就能让重度残疾人受到专业的照顾。这家自负盈亏的企业预计明年将招收50名重度残疾人,并保持每两名残疾人就有一名护理和对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必要设施以及指导人员。
    对弱势群体和家庭更加关注,是一个城市在高度经济发展背后人文氛围成熟的体现。亚残运会对城市人文环境的提升,对广州的影响更加深远。

亚残运会历史前身为远南运动会

    第一届 1975年6月1日-3日在日本大分举行,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973名运动员参加了8个项目的比赛。
    第二届 1977年11月20日-26日在澳大利亚巴拉玛特举行,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43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第三届 1982年10月31日-11月7日在香港沙田举行,共有来自23个国家的744名运动员参加了11个项目的比赛。
    第四届 1986年8月31日-9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苏腊卡尔塔举行,共有来自19个国家的83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第五届 1989年9月15日-20日在日本神户举行,共有来自41个国家的1646名运动员参加了13个大项、515个小项的比赛。
    第六届 1994年9月4日-10日在中国北京举行,共有来自42个国家的208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第七届 1999年1月10日-16日在泰国曼谷举行,共有来自34个国家的225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第八届 2002年10月26日-11月1日在韩国釜山举行,共有来自40个国家的2199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第九届 2006年11月25日-12月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共有来自46个国家的2346名运动员以及1295名随队官员参加了运动会。此届运动会之后,远南运动会联合会与亚洲残疾人奥林匹克理事会合二为一,成立了亚洲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