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政府设“微排特区”比签“框架协议”更有力
本报记者 郑重 山东报道
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即将闭幕,但作为“大会观察团成员”,黄鸣并未出现在坎昆会场。
“哥本哈根气势已达极致,坎昆意义不大!”12月9日,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在去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黄鸣是最受各界瞩目的中国人之一,他受邀以国际太阳能学会副主席和中国商界领袖的双重身份出席大会。他本人和以其姓名谐音命名的皇明公司,在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科技研发和集成应用领域,具有毋庸置疑的国际影响力。
政府作用有限
在黄鸣看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环境与能源两大世界性难题,当前的关键已不在于以国别利益划分的政治家之间的讨价还价,而是积极的自主行动。
“大家总认为气候这种事情是政府应该做,才能做得了的事情,殊不知其实商业化才是最大的动力。”黄鸣分析说,气候与环境的难题不外来自于两个:生产与生活,而无论哪一个的主体都不是政府。
基于以上认识,黄鸣近乎强硬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政府的作用有限,归根结底还要落在企业的运营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上。转变靠什么?靠鼓励政府的强制力吗?靠拉闸限电吗?还是要唤醒并依靠商业的力量,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政府的更大作用在于构建低碳经济公平的、有序的商业环境。很难想象靠政府之间的协议来发展汽车业或其他产业。但如果可再生能源能做成像汽车业、家电产业等等一样火爆,全球人类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黄鸣说。
畅想“微排特区”
关于可再生能源商业化的出路,黄鸣建议国家效仿改革开放设立“微排特区”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深圳特区’在中国经济改革方面奠定了良好的示范基础,这是鼓励商业化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完全可以走这条路。”黄鸣的特区大胆设想源于其“微排模板”梦想的真实呈现。
微排是黄鸣发明的一个新名词:“从低碳的角度,‘微’比‘低’更细更好;‘排’的涵义,也比‘碳排放’更广,比如粉尘、垃圾等,比如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有害物。”如果用数据衡量,他设了一个排放的底线,就是达到现在综合排放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黄鸣有足够的理由确信自己的构想——他做了一个模型给人看,不是数学模型,是诺大一片新城。这个新城建在山东省德州市,名为“中国太阳谷”。
早在2004年时,“微排城市”还是个构想,2007年,欧盟和中国关于节能的联合会议上,黄鸣正式提出“微排地球”的规划,但是“那时候展示,大家很吃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人们也有困惑,因为在当时谁都没能做到这一点,甚至没敢想。到了今年9月份,“世界太阳城大会”在“中国太阳谷”召开的时候,困惑没有了。世界200多个城市、3000多位各国专家和政府、企业高层,亲眼见到并体验了这个‘微排城市’雏形的壮观和奇妙”。
做地产商是黄鸣的无奈
“你以为太阳能就是只能安在屋顶上洗澡用的那个机器?只是那个?”黄鸣总是无奈乃至愤怒于外界的“无知”。
如果不是来到“中国太阳谷”,外人实难想象黄鸣和他的企业如今达到的成就——在这片新的城区,已形成了一整套人类未来城市生活模板,依靠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光热、光电为主的全球顶尖核心技术,以及整合的各种节能技术,使得整个“中国太阳谷”在办公建筑、居住社区、道路交通、企业生产、公用设施、能源使用等领域实现了黄鸣提出的“微排化”。
尽管目前的“太阳谷”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模板与示范效应。黄鸣对记者说:“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国太阳谷’这个‘微排地球’的雏形和模板不断向全国和世界复制推广,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就再三诚恳地邀请我们。”
做太阳能技术的黄鸣现在也做起了地产开发商。
“不是我想做,实在是找不到能够或愿意把这整套新能源和节能方案集成进大规模建设中的开发商,甚至没有人懂规划设计。人家是要挣钱的,怕弄不成。”黄鸣给“中国太阳谷”中的居住社区命名“蔚来城”,楼体上空飘着数百米长的巨大的太阳能板,十足的未来派建筑美学,并给建筑塞了数十种洁能技术,因是世界唯一的综合节能的大规模居住社区,天南海北居然大卖。
对于中国太阳谷的未来,黄鸣已经构想完成:“我们要盖城市的‘建筑山’,合理避开CBD区与住宅区的‘空城之痛’,植入立体花园的概念,这是人类未来城市居住的趋势”。
黄鸣是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式的商人,是个执着的人类未来生活方案的开发者和布道者,事业也已相当庞大,但不算太会用也不太情愿用他的成就为他和企业“做卖点、做营销”,虽然国际上已普遍把他和他的公司看作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代言人——从“微排地球”战略推出,到“中国太阳谷”这个雏形建成,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布莱尔,欧盟轮值主席、瑞典首相费尔特,美国前总统卡特,爱尔兰总理埃亨,韩国前总理李海瓒,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等国际政要及数十国驻华大使到访皇明、约见黄鸣,认为“中国太阳谷”这个“微排地球”雏形对未来社会的意义堪比乃至超过当年的美国硅谷;四年里“中国太阳谷”几乎每周都有国际性媒体拜访,其中不乏有CNN、路透社、Discovery、半岛电视台等国际知名媒体,但国内传媒却认为黄鸣这个人的自主行动之意义及成就的还不太多。
“我个人以为,现在应该开始改变。”黄鸣的属下对记者说,因为,他不是在做梦,而是在为我们想象中的未来社会造梦,且在现实中能够真的实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