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12月12日 改变中国命运的兵变

作者:张光茫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10 20:32:15

摘要:《密档中的历史:西安事变》收录了从1936年12月12日到1937年5月12日的半年时间内,当时各大媒体对“西安事变”进行的持续报道。

74年前的12月12日 改变中国命运的兵变

张光茫

   一座古城,一场事变,两个将领,这是一段不曾被遗忘的历史。
    1936年的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发动兵变,以“兵谏”的方式来促使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74年转瞬即逝,不过,关于那场事变,关于那两位将领,人们并没有忘却。
亲历者:还原1936年12月12日
    1936年12月11日夜10时左右,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的张学良命他的警卫营长孙铭九来到金家巷张公馆。
    进门后,张学良对他说:“现在要你去请蒋委员长进城,绝对不能把他打死!”孙铭九很是惊异。 “明天这个时候,说不定我和你不能再见面了。你死,我死,说不定了。”张学良对他说。此刻,孙铭九意识到此行也许有去无回了。
    这是后来在李立编著的《亲历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警卫营长孙铭九回忆的西安事变爆发前夜的场景。
    奉命后,12月12日凌晨5时,孙铭九带领东北军士兵来到华清池,门卫拦车并开枪,双方激烈枪战。在混战中,孙铭九率部冲过大门。当他们闯入蒋介石的卧室,吃了一惊:人去房空!环顾四周,桌子上放着蒋介石的军帽、皮包以及假牙,衣架上挂着大衣。孙铭九用手一摸被窝,还是温暖的,这表明蒋介石刚刚出走。床旁的一扇窗开着,说明蒋介石可能由此越窗而逃。
    “搜山!谁活捉蒋介石,赏钱一万元。”在半山腰,逮住了蒋介石的贴身侍卫、侄儿蒋孝镇。孙铭九用手枪对着蒋孝镇的脑袋,逼问蒋委员长在哪里。蒋孝镇虽仍不肯讲,但无意朝山上斜视了一眼。孙铭九敏锐地察觉,就指挥士兵朝他眼睛所瞟的方向追索。
    没多久,孙铭九见到蒋介石从一山洞里出来,正扶着洞口的岩石站着。此时,天色微明。蒋介石光着脚,光着头,颤巍巍立在朔风之中。孙铭九说道:“是张副司令命令我们来保护委员长的,请委员长进城,领导我们抗日,打回东北去!” 孙铭九把蒋送上一辆敞篷轿车,在许多辆载着东北军士兵的大卡车护送下,车队驶入西安城,直奔绥靖公署新城大楼,蒋介石便被扣押在大楼内东厢房。
    与此同时,张学良与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西安事变’是被逼出来的”
    “‘西安事变’的发生,不仅震动了南京政府也使全国民众目瞪口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由于过度的精神紧张,大爷几乎是撑不住了,精神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并且担心家人的安全。”张作霖之孙、张学良之侄张闾实在《漫漫归乡路》中描述“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反应。
    事变发生之后,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找到杨虎城,对他说打算送蒋回南京,杨当时力劝不要亲自送蒋,但张学良表示决心已定,为表明心迹,他把一份事先拟好的手令交给了杨虎城,大意是他本人不在西安期间,东北军听命于杨虎城指挥,然后就匆忙地随同蒋飞走了,送行的只有杨虎城将军。
    在史学名家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亲口追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解开了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大谜题,也澄清了历来史家的种种推敲和臆测。张学良说,“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蒋介石当年骂他对一二·九学生游行没有用机枪镇压,是两面人,他被蒋介石机关枪不打日本侵略者而打学生的讲话气得满脸通红。“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逼答应要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这让张学良备感欣慰。
    然而,张学良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巨变:从此被幽禁半个世纪。“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曾无限感慨地说。
    在张学良历尽波折后的1990年,他对唐德刚说:“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没混过与我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我没有!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
    或许也正是如此,唐德刚说:没有“西安事变”,张学良只能是个不同于老子的新军阀,成不了历史人物。
杨虎城:被误解的悲壮将军
    西安事变后,与张学良被软禁的命运不同,56岁的杨虎城在被囚禁数年之后,于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遭杀害。
    “当年杀杨虎城的凶手抓了三个、枪毙两个,另一个仍然在世,虽然承认参与了秘密杀害行动,但他当时并不知杀的人是谁。而此人也不愿意跟我谈当时的详细过程,只是反复地跟我忏悔,说‘我丢人得很’,边说边擦眼泪。” 对于祖父的遇难经过,杨虎城之孙杨瀚在《杨虎城大传》中表示。
    杨瀚花了近3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心血,在收集、整理了诸多历史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走访了众多相关人物终于创作完成了《杨虎城大传》。关于西安事变,关于张学良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关于杨虎城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杨瀚希望自己的这本书能够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加生动、真实的杨虎城。这也是首部以大传形式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杨虎城将军悲壮人生的著作。
    杨瀚在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时,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给西安事变给杨虎城一个公道”。杨瀚说:“我不是要算旧账,而是要化解仇恨。我现在要求为祖父平反,是表达自己渴望祖国统一、和谐、民主的愿望,与当年‘西安事变’时祖父提出的八大主张是一致的。”
    “关于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人们的了解更是少,有些甚至误解,说他是‘老粗、怕死、懦弱’。”误解的评价占到大多数,这也促使杨瀚下决心,应该把他所掌握的一些东西客观地告诉世人。对于“西安事变”,杨瀚说:“通过事实来讲,杨虎城是主角。这个主意本身是杨虎城提出来的,还有发动过程,都是杨虎城做的。”
    言语之中,杨瀚对祖父杨虎城被误解一直接受不了,也不能接受。
西安事变:一段不可完全还原的历史
    74年后的今天,或许关于“西安事变”已经不可能完全还原。
    不过,很幸运的是,通过那些原始的材料,历史的另一种面目或许有拼合的可能。《密档中的历史:西安事变》为我们很大程度还原了历史的某一场景或气氛。
    《密档中的历史:西安事变》收录了从1936年12月12日到1937年5月12日的半年时间内,当时各大媒体对“西安事变”进行的持续报道。
    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有三点最让人们关注。首先,张杨发动兵谏,并不为当时舆论所支持,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片讨伐声中;其次,张学良送蒋公回宁,王以哲被戕杀,乃西安事变两个重要节点,事态皆因此二事件而急转;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张杨兵谏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理解,自始至终,呼吁张学良放蒋拥蒋一直是主流声音。
    事实上,这本书中的很多史料其实都是日本人收集的,其资料主要来源为当时国内外五十多种重要的中、英、日文报纸,各种政治立场都有,所以就还原历史气氛而言,有着足够的看点。日本人之处心积虑,由此可见一斑。
    这本《密档中的历史:西安事变》涵盖从事变发生至东北军、西北军被强行改编,以及张学良被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从高层决策到民众反响许多罕见鲜闻的事实,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当年从事件爆发到事变结束后的历史真相。在七十余年后读来,仍然如在现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