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 半部终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当哈利·波特再次来临的时候,很多人都用了“来袭”这两个字。十年来,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几乎每一次,哈利·波特都会引发一场风暴。所以完全可以把“哈利·波特”和“风暴”、“敌军”之类的词同等看待,风暴来袭,敌军来袭,哈利·波特自然也是来袭。
填坑与挖坑
确切地说,这部名为终章的《哈利·波特7》,只是半部终章,而且还不能算是大结局之前的高潮。一般来说,大结局之前都是有高潮的,不过这个定理对《哈利·波特》并不成立,因为它一点儿也不高潮,反而有点儿大破灭前的宁静的感觉——它实在是很没有内容。
在整部戏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前一半时间大多都是在填坑,或者在前几部里,导演们挖的坑实在是太多了,所以需要在这部大结局中一一填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们的感情问题。这个争吵了很多年的话题,终于在电影中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表达。
在好不容易填完了旧坑之后,导演们又开始挖新的坑——为最后的结局铺垫,然后就完了。这大约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内容,填旧坑、挖新坑。
在第四部之后,《哈利·波特》就已经显出了情节和想象力上的滑坡,到了最新的第七部,似乎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有网友总结了简明的哈利·波特故事:“从第一部有一个叫哈利·波特的男孩,抢了伏地魔的石头开始,一路下来,抢了伏地魔的无数东西,每抢一次还把人家打一顿,到最后,终于把伏地魔干掉了。总之,就是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他没事很喜欢找伏地魔的麻烦。”这样一个故事讲了十年,以至于很多人都开始同情那个作为大反派的可怜的伏地魔。如今,伏地魔终于要解脱了,这个讲了十年的童话故事也终于到了结局的时候。
好莱坞效果
有人说,哈利·波特确实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魔法国度和童话世界,但是从《凤凰社》开始,罗琳就已经开始显现出她对故事的失控,或者说是想象力的枯竭,以至于以后的几部电影越来越枯燥和乏味。
在整个《哈利·波特7》中,终极的主线是寻找死亡圣器,这是整个哈利·波特世界最终极的任务,然而在故事中,这个主线显然被处理得过于简单了。主角们几乎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有智慧的事情,而反派们更不堪,不用说没有对主角们造成什么像样的困扰,甚至在更多的时候,他们一直在打酱油,对这件故事中最重要的,决定他们命运的事件似乎并不那么热心。所以,哈利·波特他们最后的成功,几乎全是“主角不败定理”在起作用。
当然,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的收官之作,好莱坞自然也并非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虽然说在故事上不尽如人意,但是仍旧有很多的选择可以补足。
比如特效。在视觉效果上,哈7可以算得上是整个系列的巅峰了,华丽的场面一个接一个,从未间断,让人目眩。大量的航拍造就了宏大的场面,大卫叶茨“绕圈”运镜被反复使用。电脑特效同样刺激,蛇的血盆大口让人心惊,漫天乱飞的魔法咒语充满了整个银幕,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快速切换的镜头,刻意制造的紧张追逐,无疑不体现了好莱坞一贯的风格。
所以,尽管故事并不那么好看,但是它仍旧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这也正是那么多人不满意,却仍旧要跑到电影院的原因。
长大的哈利·波特
哈7里的激情戏备受诟病,很多人以为这已经超出了童话的范畴。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当哈利·波特纯洁得如同婴儿的时候,谈个恋爱还不肯拉手的时候,人们都在期待他的长大,可以真正地谈一场恋爱,而当这一切终于成为现实的时候,则又开始怀念当初的纯洁。
这其实是所有人的通病,小时候无比渴望长大,等终于成熟了,却又希望永远都长不大。当然,现实总是残酷的,不管是谁,都无法避免长大后的困惑,成人世界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童话世界也会长大,十年之间,罗琳同学建立的魔法世界也终于长大了。长大了,就不再那么天真,那么无瑕,长大后,就得面对成人世界无法回避的黑暗。所以,哈利·波特也越来越黑暗了,到了哈7,自然更加黑暗,离别、死亡、误解……甚至连画面也更多了一点黑暗色彩,以配合这些沉重的话题。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紧接着的,就是最终的解决,整个故事的终章,这不无道理。但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黑暗之后,即便是等来了黎明,那也将不再是当初的世界,而已经是成人的世界了。
每个人都不可能避免长大,十年之后,当初的哈利·波特早已经变了,当初看哈利·波特的人们,也不再单纯了。即便是多么的不愿意,也不得不背负生活的负担,也不得不改变当初的天真。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社会,每个人都如此,包括哈利·波特。童年的色彩虽然美丽,但它并不适合成年人,也不适合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人们。
圈钱运动
其实,给哈利·波特太多的意义的,是观众和读者们自己,而不是讲故事和拍电影的人们。从这方面来说,哈利·波特无非是一个经典的美国式营销案例。
不用说之前的几部,仅仅电影哈7,首周北美票房就卷走了1.25亿美元,全球票房至今已达3.3亿美元,中国票房首周则达到8100万人民币,几乎占了全部票房的一半。历数哈利·波特的前六部,同样全部都是票房翘楚。仅在中国,前六部的票房总和就超过5.58亿元人民币。
虽然还比不上《007》系列,但是在十年中,哈利·波特创造的效益同样是一个奇迹,不用说还有同样利润巨大的图书、玩偶、海报、电子游戏等等一系列衍生产品。这个骑着扫把的少年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赚钱而生的。
最近,甚至连哈利·波特电影中的魔法道具也变成了生财的工具,比如魔杖,被设计成可以遥控指挥家中全部电器的无按钮遥控器,只要拿着魔杖手腕晃动就可以控制电器……还有其他的众多的魔法装备也被俱现,出现在现实中,可想而知,这些东西将会在孩子们中间怎样风行。
如今,哈利·波特的故事终于要完结了,但是它的圈钱运动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哈利·波特成功地制造了一个魔法世界,而这个魔法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力,还将持续下去,更多新的赚钱方法也将会被想出来,最终变成商人们的利润。
哈利·波特现象
哈7在全球电影院里几乎场场满座,创造了又一个票房奇迹,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终结。虽然号称是大结局,但只是半部,还有半部将在明年降临。这估计是电影公司的策略,想在最后多捞一把。
毕竟是历经十年打造的品牌,要说电影公司会轻易放弃,显然不那么现实,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即便是明年的终章,恐怕也不会是真正的结束,恐怕在结局之后,还可以拍前传、外传什么的?还可以来个前传一、二、三,外传一、二、三,这都有先例可循,好莱坞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还可以赚钱的产品,直到榨出它所有的价值为止。
从另一方面来说,十年之间,哈利·波特早已经不是一部单纯的电影,而是成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包罗万象,对普通人来说,它是一份青春的记忆,是懵懂时代的梦想所在,而对社会来讲,哈利·波特为很多人带来了思考,从怎么样做一部电影,到怎么样传播文化,全都有效。
所以,电影公司宣布的结局远远不是真正的结束,罗琳的故事终章也远远不是真正的终章,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电影公司,还是罗琳,他们的终章,都只能算是半部终章,剩下的半部,只有时间才能完成。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