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程凯:重回“计划年代”?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9 21:51:04

摘要:程凯:重回“计划年代”?

程凯

   凯恩斯说过一句特经典的话,也是我特愿意在专栏里一再提的话,那就是“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理解,最危险的东西是思想,最美好的东西同样是思想。中国搞市场经济30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GDP高速增长30年,还是老百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30年?今天我才发现,我们最大的收获,不在数据上、物质上,而是在思想上,其中最要紧的一点就是,从以前的崇拜计划,转变到现在的崇拜市场。
    凡是市场的,都是好的,这就是改革开发30年的最大收获。
    也正因如此,当国务院提出四项措施抑制物价上涨,必要时将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时,舆论明里暗里,一片哗然。
    搞价格管制,哪怕只是临时的,都是对市场机制的损毁,对价格发现功能的破坏,而且,正因为政府行为是计划的,价格行为是市场的,限价措施必将证明是无效的,得不偿失的,甚至会遭遇物价更大上涨的报复。
    我们难道要重返计划年代吗?
    这种声音不仅来自国内,也被国外那些更喜欢秉持市场经济原则的媒体和专家们所强调。《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就援引法国兴业银行全球策略师格莱斯的话说,“限价措施没用”,格莱斯认为,实施物价管制是最坏的措施,物价管制不利于限量供应,物价管制不利于需求的减少,“中国人做这些事情,让我更加看涨农产品行业。”
    其实,客观地讲,政府为抑制通胀要做的事情可不仅是这“有可能的临时限价措施”一件,为了稳定物价,已经采取的措施包括: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压缩房地产贷款以及人民币升值,也就是说,这是一套组合拳。
    除了备受争议的限价,这一套组合拳的绝大多数还是市场的,不是计划的,但是就这一套组合拳到底管用不管用,大家也是怀着质疑的态度的。毕竟,物价上涨的根本因素还是钞票印多了,不过,也正因为目前通胀的根子在钱多了,我反而觉得,在涌入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多到一时间“覆水难收”的局面下,临时性的限价措施可以一试。至于组合拳到底管用不管用,我们的经验是,在管理通胀问题上,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失过手。
    有鉴于此,对这一轮通胀能否被压制住,大家应该乐观一些,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可以提出来的理由有,第一,目前的通胀实际上比2008年初要轻,第二,美国这个最大经济体面临的竟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缩威胁,美国人通缩,全球的通胀能涨到哪里去?
    在政府管制有效和通胀失控的选择题中,我选择前者,而大家对价格管制措施的反感,则让我想起了2008年美国政府对那些濒临破产的大企业伸出救助之手时的遭遇。像通用汽车、通用电气、高盛、AIG这样的大企业,美国政府一伸手就成了大股东,而伸手不伸手之际,遭遇到的最大怀疑就是,政府成了大股东,这不就是国有企业了吗,市场经济不就搞成了计划经济了吗?这是骨子里只有市场两字的美国人决不能容忍的,所以美国政府当初对于这些大企业的注资也是扭扭捏捏、犹犹豫豫、反反复复,搞得市场差一点继续滑向深渊。
    我们今天对于价格临时管制的担忧,和当时美国人、美国企业的担忧如出一辙。事实怎么样呢?美国政府正在如期退出这些企业,让它们回归市场,一切要回复到从前的样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相信了政府能够拯救企业的人就赌对了,比如我们敬爱的股神巴菲特先生,他在最近的《纽约时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对美国政府在此次银行业危机中的干预表示感谢。他当然要感谢了,因为这让他挣得盆满钵满。
    巴菲特他老人家现在正等着两份荣耀,一份来自美国总统奥巴马,总统准备将一枚自由奖章授予这位富豪投资家等15个人,“因为这些杰出获奖人让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另一份来自高盛的大礼包,两年前巴菲特果断出手注资高盛50亿美元,如今高盛又神气了,要归还这笔借款,两年时间巴菲特获得了37亿美元收益,回报率高达74%。
    巴菲特到底是怎样挣到这笔钱的,真的是因为他天天挂在嘴边上的价值投资吗?去年8月份,路透社的一位记者沃尔夫·温克勒写了一篇博文《巴菲特的背叛》道出了其中玄机。按温克勒的说法,巴菲特的成功神话是虚构的,他的财富主要来源于纳税者,要不是美国政府出手营救他投资的一些企业,巴菲特的投资基本上都得打了水漂。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把260多亿美元投在八家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企业上,这些公司一度从问题资产救援计划那里获得了1000多亿美元注资;而这八家公司发行的债券中,有75%受到联邦政府担保。若没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救援计划,即使是高盛这样的公司也回天无力;如果没有联邦政府援助,资不抵债的银行将被迫以市场价格出售有毒资产,其股东价值必然遭遇重挫。巴菲特个人就对这些大银行投资了70亿美元,本来会损失惨重。温克勒还指责巴菲特通过交易高盛和通用电气等被救援公司的优先股和认股权证而大发不义之财,因为他“深信国会将做出正确抉择”——拯救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企业……
    温克勒对巴菲特的质疑是不是过头了,大家心里自然有杆秤。我倒觉得即便温克勒说的道理都对,巴菲特作为“赌徒”也是成功的,因为他押对了宝。为什么把宝押在高盛身上的只有他呢?因为他没有区别对待市场还是计划。我们怎么知道,他赌的就不是政府注资呢?他怎么就知道,那些貌似重回计划年代的政府注资行为,只是一个临时的插曲呢?成功,才是成功者的本质。
    不过,我们要记住,让巴菲特赌赢的不是市场,是政府,那个时候,市场失灵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